APP下载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04-11段靓钰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经颅神经递质脑瘫

段靓钰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7)

脑瘫患儿多伴有智力障碍、癫痫以及语言功能缺陷[1]。目前,针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主要有药物疗法、中医针刺以及综合康复运动疗法。运动(体育)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但对改善精细运动及语言功能的效果并不显著。出现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多伴有肌力异常,影响手部抓握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恢复[2]。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性电生理技术,其可直接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在改善脑瘫患者肌肉痉挛、语言表达以及情绪状态方面的疗效明显。本研究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脑瘫患儿。纳入标准:(1)符合第十三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儿童脑瘫的诊断标准[3];(2)患儿年龄6个月~6岁。排除标准:(1)放弃治疗或自行出院者;(2)合并精神疾病;(3)严重智力障碍或沟通困难;(4)合并颅内肿瘤、感染;(5)临床资料不完整;(6)无法耐受治疗。通过Microsoft Excel软件中Rand-between函数生成随机编号,采用按序号排列的密闭不透光的信封保存分组结果,将脑瘫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5例。A组男67例,女38例,平均年龄(32.1±12.6)个月,脑瘫类型:痉挛型55例,肌张力低下型36例,不随意运动型11例,混合型3例。B组:男64例,女41例,患儿平均年龄(32.5±16.1)个月,脑瘫类型:痉挛型48例,肌张力低下型33例,不随意运动型22例,混合型2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脑瘫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对A组患儿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关节活动度锻炼以及中医理疗。在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B组患儿进行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深圳康立KF-10超低频治疗仪):(1)通过脑涨落图检测脑瘫患儿颅内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2)设置固有磁场总强度<500 GS,根据颅内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水平将过高表达的神经递质输入刺激仪,同时调节每项神经递质的作用时间(5~15 min)和磁场强度(<450 GS),总治疗时间为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30 d后将治疗频率降低至每周2次。第3个月时根据神经递质水平降低至每周1次。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1)采用Ashworth量表评价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患儿的痉挛程度,得分越高提示患儿痉挛程度越严重。(2)采用Barthel指数[4](ADL)评价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提示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3)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GMFM)和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FMFM)[5]评价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得分越高提示患儿运动功能越好。(4)语言功能。治愈为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为语言功能明显改善,理解能力提高至少2个阶段;有效为语言功能改善,理解能力提高至少1个阶段;无效为语言功能无明显变化。语言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105×100%。

2 结果

2.1 痉挛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GMFM评分、FMFM评分B组干预前痉挛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GMFM评分及FMFM评分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痉挛程度评分低于干预前,B组痉挛程度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GMFM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干预前,B组Barthel指数评分、GMFM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痉挛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GMFM评分、FMFM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A组干预后比较,bP<0.05;GMFM—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

2.2 语言功能B组患儿语言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语言功能改善情况比较(n,%)

注:与A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低频电刺激、水疗、痉挛治疗仪等理疗方法被用来治疗痉挛型脑瘫,对改善小儿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效果。异常活动的发生是由于脊髓运动细胞失去高级中枢神经调节,致使原始反射占据主导地位所致。重建脑瘫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四肢的调节功能,有利于患儿肌张力的恢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无衰减直接刺激脑神经元,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平衡,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经颅磁刺激利用磁场强度的变化调节感应电流,通过改变磁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及刺激间歇期以达到抑制或兴奋大脑皮质的目的,具有无痛、无创等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后,B组Barthel指数评分、GMFM评分及FMFM评分均高于A组,B组痉挛程度评分低于A组。通过检测痉挛型脑瘫患儿颅内神经递质水平后借助超低频经颅磁刺激调节各神经递质的平衡,实现大脑皮质兴奋-抑制的平衡状态,进而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症状。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可促进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释放,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有助于提高大脑精细运动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儿语言功能改善总有效率高于A组。这提示超低频经颅磁刺激在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和语言功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综上所述,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的症状,提高其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经颅神经递质脑瘫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