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狼》一文的假与真

2020-04-10孙迪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

孙迪

摘要:蒲松龄《狼》(其二)作为民间故事,情节夸张,充满幻想,表现人们的美好愿望。作为传说,实际内容自然并不可信,传说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真实,它是一个作家的想象和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并不是矫揉造作的虚假。

关键词:虚假;民间故事;传说;想象夸张

统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狼》一文选自蒲松龄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这是一篇经典的古文,在以往数个语文教材版本中均有收录,语文名家也经常以它为内容进行公开课教学展示。整篇小说以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为线索,生动地塑造了屠户勇敢果断,狼贪婪、凶狠、愚蠢、狡诈的形象,向读者揭示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要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且抓住斗争时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课堂回放

笔者在授课即将结束时,向学生提问:“关于这一课,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需要我们来一起解决的?”这时一位女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些假,有矫揉造作之嫌。”

“那请你具体说说?”

“老师,您看,当屠户以刀劈狼首时,狼不一定死去,一定会发出痛苦的叫声,后面的那条狼听到叫声,肯定会出来,或者逃走,或者协助同伴攻击屠户?而作者之所以没有这样安排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狼前后夹击的愚蠢,这样为情节设置而设置,显得太过于矫情,太虚假了。”

听到这位同学的发言,我没有立刻给出结论,而是随机给同学们布置作业,针对刚才同学提出的这个观点,同学们课下进行探究,以小论文的样式写在日记本上,明天课堂进行交流。

第二天的语文课,学生们的探究精彩纷呈。

“‘久之,目似冥,意暇甚。这是有可能呢,前狼假装睡觉,迷惑屠户,让心惊胆战的屠夫放松警惕,从而让后面的狼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有可能的。‘屠曝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这句话就有疑问了,一般来说,人一旦跳起来,往往伴随着大叫,屠户突然跳起来,要杀狼,这里面饱含着愤怒、憎恨,杀气,他极有可能,一边突然挑起,一边突然高喊‘啊……这样既有动作、也有气势,容易杀敌成功。这样的叫声、呐喊声,可能会惊动后面的狼。”

“‘以刀劈狼首,这句话也有疑点。我们见过杀羊剥狗的,作为一个屠户来说,如果要杀一条外形像狗的狼,应当按照杀狗的方式方法,从脖子处入手,因为那里没有骨头,容易捅破皮。狼首,狼的头,头上有头盖骨,再锋利的刀子,也未必一下子把头盖骨劈开。文章又说‘又数刀毙之,也就是说,屠户‘以刀劈狼首,一刀下去,狼可能并没有死,不死之狼遇到一刀重劈,肯定会发出痛苦的叫喊声,这种叫喊声,对于它的同伴后狼肯定熟悉,所以这时后狼应当出来帮助,因为狼非常讲究团队作战。在这篇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两狼是团队协作作战的。”

“我们再说说积薪,这篇文章两次提到积薪,一是‘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转视积薪后。我翻阅资料,询问家中老人,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农村,打过的麦秸堆成的草垛,一般而言,直径也就在5至8米左右,在这种直径范围内,无论是屠户充满杀气的叫喊声,还是前狼垂死挣扎的痛苦声,后狼都应当能听到的,既然听的到,就有可能出来帮忙助战,或者攻击屠户。”

“‘一狼洞其中,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积薪,也就是柴草堆,麦秸堆,硬度应当不是很大,狼的身子已经钻入到柴草堆中一半,另一半身子屁股和尾巴还在外面,在并不坚硬的麦秸堆中,这只狼的身子活动起来,应当还是游刃有余的,也就是说,这只狼如果想从柴草堆中抽身出来去看看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件非常容易办到的事情,除非这条狼是一条耳朵严重聋掉的残疾狼,一点都听不到前面所发出的声音。”

“中国古典小说里人与动物的搏斗往往都是精彩的,伴随着声音、动作,譬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西游记》中悟空打虎,而在这里屠户用刀与狼搏斗,似乎是一场无声的电影,动作固然精彩,但是没有了声音,让人感觉到了虚假,不真实,是作者理想化的一种文学创作,为突出狼的愚蠢而设计,为设计而设计,这样的作品就缺乏真实。”

……

问题探析

同学们的发言精彩纷呈,都能从文章里摘词选句,从文本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来质疑文本。笔者肯定他们的探究精神之后,同时又把《狼》的故事溯本求源,回归到作品《聊斋志异》创作之中。

蒲松龄在少年经历短暂的人生辉煌后,科举考试中就沒那么幸运。聊斋,是他的书房名,志是记录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因此《聊斋志异》可以理解为“在聊斋这个书房记录一些奇异的故事。”

关于《聊斋志异》的创作,普遍的观点是蒲松龄在自己收集到的故事重新进行整理加工创作。邹弢《三借庐笔谈》这样描述:“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叛。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一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鲁迅先生却认为中年的蒲松龄穷困潦倒家里连锅都揭不开了,根本不可能优哉游哉摆茶递烟请人讲故事。但是听别人讲的故事是蒲松龄取材的一个途径。

《狼》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蒲松龄听到的三则故事,然后加工创造而成。既然渊源是听来的故事,那么故事的雏形可能是就是一个传说,一个民间故事,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故事。

既然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多以口头形式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人们的美好愿望,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分。既然是传说,其实际内容自然并不可信,传说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真实。民间传说内容的可信性主要表现在民间传说的“传说核”上,即“客观实在物”,也就是本文所说的一屠户晚归途中遇到两狼,最终把狼杀掉这样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

传说总是围绕真实的人、物或事展开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历史或者现实中存在过的,其主要事迹和人格也基本属实。

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则又是民间传说的一个显著而重要的特征。“所谓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总体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的想象等虚构手段,构造奇情异事,使故事曲折离奇,高峰叠起,引人入胜。”《狼》的传奇性就是在一个融于合情和悖理的情节中体现出来,而这些情节中又适当地运用了巧合、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可以说在创作中都融入了作者的虚构与想象,融入了蒲松龄的主观色彩,加入了个人的情感。

结束语

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而以志怪”,这概括了《聊斋志异》用传奇的手法来写志怪小说的创作特色。在教材《狼》中蒲松龄借用传奇的笔法和技巧,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故事情节曲折有致,描写委曲详尽,同时又推陈出新,意想奇特丰富,描绘生动细腻。

西方理论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教材《狼》中屠户由妥协退让到果敢勇猛就是蒲松龄的一个梦、一个幻想。蒲松龄虽然贫困、不得志,写了一些和自己有关的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象,《聊斋志异》即是一个天才作家的想象和艺术才能的集中体现,这是创作之真。

参考文献

黄涛,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非遗求索创新路,民间故事沐新生
十二生肖·鼠
论中国民间故事的价值与传播策略
暗藏玄机
招财耳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不是方便面
服务成长:“民间故事进幼儿园”
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男性形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