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车营销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4-10李敏

汽车实用技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小微企业

李敏

摘 要:文章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从汽车小微企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局入手,综合考虑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各方利益,提出较为合适的就业工作室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和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微企业;就业工作室;组合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U461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0)05-242-0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automobile marketing as an example, starts from the difficulties in talent training of small and micro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interests of enterprises, govern -ments and students, proposes a more suitabl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mployment studio combined order, and expounds the content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alent training mode.

Keywords: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Employment studio; Combined order culture

前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上作了大量尝试,特别是订单培养合作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订单培养大多是面向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育人各地的实践经验还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微企业经营(服务)类型单一,学生年需求量过少,教育成本高等造成的。

本文从汽车小微企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困局入手,兼顾行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定位,结合我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具体情况,主要针对汽车小微企业就业工作室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究,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有效地破解小微企业招聘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赢”。

1 小微企业和学校开展订单人才培养时会出现的困局

目前高职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单个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受市场环境波动影响严重,一直无法形成订单培养,存在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学生冷的“两热两冷”现象。通过调研发现有以下困难:

1.1 小微企业和高职院校缺乏合作平台

鉴于小微企业每年人员需求量小,学校人才培养成本高等原因,直接导致双方校企合作难以开展。但如果借助政府或行业平台,将省内小微汽车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汇总,与高职院校协商进行分类培养,情况或许可以改善。

1.2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小微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准确认识,注重短期利益,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加之许多高职毕业生对自身缺乏科学定位,缺乏诚信。因此,要想保证双方持续稳定的合作,政府或行业协会必须出面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保证双方利益。

1.3 目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差异

小微企业规模小,员工一般都需要身兼数职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学校的常态化培养并不符合其需求。从而导致企业间互挖人才,形成恶性竞争或者使得毕业生不能获得应有的薪资待遇出现跳槽,而企业处于常年招聘的窘境。

1.4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存在误区

(1)外部环境影响。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对于小微企业也多存有抵触情绪,这直接导致了用工单位的“招聘难”和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1]。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对小微企业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消极被动等待。大多数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和择业是毕业时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就业过程中缺乏职业规划、缺乏就业的主动性。

(3)行动与目标反差较大。很多高职毕业生存在“想得多,做得少、干的差”等毛病。空有抱负,却没有为理想付出应有的努力和劳动,还不想受到任何约束。

2 寻找共赢点,加强校企政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研究

学校和企业缺乏深度合作,主要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利益驱动点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只有在政府的支持和促成下,深入了解各方需求,保障各方利益(圖1),才可以通过对接利益实现长期的良性互动。通过对接市场确定人才需求、对接工作岗位创新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水平,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对接,实行“分类分岗参观实习、分岗位轮换实习、定岗位专项深度实习”三种不同阶段的教学模式。

3 确定就业工作室的培养目标和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由政府或行业组织牵头,将小微汽车企业按其经营范围细分,分成诸如“汽车销售”、“汽车配件”、“二手车”、“汽车美容”等。然后针对各企业用人需求,通过校企多方沟通,引入企业共性的教学项目和岗位实战演练,以“小微订单班”、“精英班”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得培养过程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群的要求,培养能直接上手的复合技能人才。

4 以核心课为突破口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实现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

《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是我院汽车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汽车维修、汽车市场行情、营销和产业法规等多方面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大多数二手车企业规模不大,但岗位的综合实践性非常强,承担的经济风险大,所以刚毕业的学生初期属于学习阶段,不具备独立评估车辆的能力。而学校鉴于学生就业面广的考虑,一般开设的课程较多,如注重专业基础的《发动机构造与检修》、《底盘构造与检修》、《会计学基础》、《商务谈判》、《广告策划》等;专业核心课程有《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销售》、《汽车配件营销与管理》、《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汽车服务接待》等。高职学生学制3年,在校时间2年半,最后一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这些情况就导致了学的内容基本都是杂而不精。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多联系一些合作企业,让学生每学期课余时间都能去一家不同课程的小微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运用与转化[2]。同时,为小微企业提供稳定的技术人才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最后在大三阶段,学生找出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加入工作室,学校和企业进行专业系统的联合定向培养[3]。

5 依据所需的职业技能,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性教学

将区域内汽车小微企业联系起来,对其用人需求和用人标准进行汇总。通过对所需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和资格证书要求,设立了“课岗对接”学徒制项目课程。学生大三时成立某一特定专业方向的组合订单班,订单班在完成学校既定的课程内容外,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工作室由校企双方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来培养,使学生未毕业就先工作,以实践教学为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地保证小微企业利益,使学生真正做到直接上岗。

6 结语

就业工作室组合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按照小微企业的用人标准在高职院校“定制”人才,化解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更贴近市场,扩大毕业生就业途径,减轻政府调控负担,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顾杰,姚流盛.我国现阶段小微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及其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7-41.

[2] 陈文福,王萍.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9(1):126-128.

[3] 魏明桦.一种基于工作室选拨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17):170-171.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小微企业
高职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农村小微企业电商发展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