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
2020-04-10罗雪银
罗雪银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我们除了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外,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做人。这样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要做到这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本为载体,利用课文生动形象的特点,细心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的身心在课堂活泼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利用古诗词渗透情感教育
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三首都是送别诗,都是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我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不仅教会学生了解诗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让学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生活中。我对学生说:“我们已经六年级了,还有几个月我们就要离开母校,离开现在的老师和同学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师生情。”然后,我就让学生想象一下我们分别的情景。很多同学想着想着就眼泪盈眶了。接着我就找了几个情感比较丰富的同学说说他想到分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最后我们怀着这种依依不舍之情一起再来读三首诗。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文知识,还懂得珍惜现在的师生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团结上进了。
二、利用伟人事迹渗透爱国教育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抓住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知道这条铁路的重要性以及清政府腐败无能、技术落后缺乏人才等不利因素。让学生明白“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也正是他爱国的表现。最终詹天佑提前两年竣工又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给看不起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响亮的耳光。许多学生学完课文都为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所折服,他们表示长大以后也要象詹天佑一样为祖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趁着这个机会,我跟学生介绍目前中国的地位和国际形势。让学生明白这个世界不是没有战争,而是因为我们生在一个强大的国家,是这个国家给我们创造了和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讲到“四周黑洞洞的”和“碰壁”时,我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对鲁迅先生的迫害的一些事例。很多学生义愤填膺,对鲁迅学生肃然起敬。 接着我又趁热打铁,给学生讲鲁迅先生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轉折——实业救国、医学救国、文学救国。让学生知道鲁迅先生每一次选择都是为了救国。最后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救国道路。用他的笔唤醒了千千万万的麻木不仁的中国人。鲁迅先生的笔就像一把匕首插向敌人的心脏。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一个如此热爱祖国、坚强不屈的鲁迅先生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三、在课文学习中渗透感恩教育
在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时,我问学生,母亲为什么要包花边饺?我为什么也要包花边饺?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明白,母亲包花边饺是对孩子的疼爱,而我包花边饺是对母亲的敬爱和孝顺。接着让学生分享自己和母亲的故事,说着说着很多同学都哽咽住了,有的甚至哭了。在这些分享中学生明白了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不仅说的同学感触颇深,就连听的同学都偷偷抹眼泪。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今后想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自己的母亲。学生都争先恐后回答,有的说回家要给父母洗一次脚,有的说要多帮妈妈做家务,有的说要用好成绩来回报父母,有的说努力学习长大后让父母享享清福……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让学生在课文中学会感恩,今后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这是多么重要的德育渗透呀!
四、在课文学习中渗透优秀的精神品质教育
在课文课本里,许多主人公身上具有非常多的优秀品质。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人物角色来剖析,挖掘人物角色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身有残疾的刘老师那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深受影响。一个身有残疾的老师都能如此热爱生活,一个健康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做呢?我想学生的心中已经有答案了。
又如《船长》一课,哈尔威船长在船撞击遇难时,沉着冷静指挥救援,最后船上的人都得救了,而他却随船沉入了大海。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种伟大无私、先人后己的精神品质让学生无比感动。在朗读时特别有感情。在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现在的生活,告诉学生: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沉着冷静去面对,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遇到某些利益冲突时,不要光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想想,学会换位思考。自从学习了那篇课文之后,学生做事沉稳了很多,同学间的口角和矛盾都少了。这难道不是这些课本的角色在影响着他们吗?
在语文课上,我们除了以上所说的德育渗透外,还要教会学生讲文明懂礼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保证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健全心理和良好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