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思辨能力认知技能的培养途径探微

2020-04-10吴喜艳

现代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培养途径

吴喜艳

摘  要:“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识别、分析比较、论述阐释、实践运用、假设论证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思辨能力培养是该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基于思辨能力层级模型,提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思辨能力认知技能的培养途径,即通过系统呈现知识、准确转述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详细论述问题、仔细研读文献、认真实施调研等方式,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认知技能水平。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培养途径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与思辨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了21世纪人才的培养标准,其中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1]。这种思维能力便是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思辨能力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情感态度层面,思辨能力指: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在认知技能层面,思辨能力指:能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2]

通常认为,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智性不足,即“思辨缺席症”[3]。语言技能训练往往强调模仿语音语调,识记单词和语法结构,却忽略了学生多维度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4],即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5]。不过,有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思辨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6]。“无论是思辨技能还是思辨倾向方面,外语专业学生并不逊色于文科生和理工生。”[7]这样的话,如果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就可大大提高[8]。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外语、中文等语言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该课程涉及到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使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等知识,内容包罗万象、术语林林种种、观点晦涩抽象,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时,该课程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9][10]。很多研究者从课程性质与任务[11]、用例使用原则[12]、教学方法[13][14]、教学模式[15][16][17]、知识内容[18]、课程教材[19][20]、能力培养[21]、实践教学[22]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语言学概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识别、分析比较、论述阐释、实践运用、假设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思辨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本文拟以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为分析框架,主要探讨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认知技能的培养途经。

二、思辨能力层级模型

关于思辨能力理论体系,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诸多设想,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思辨能力层级模型”理论框架[23]为支撑。该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元思辨能力;第二层次是思辨能力。其中,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思辨能力则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标准和人格特质。

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思辨能力的认知层面。该模型指出,思辨能力的认知层面表现为认知技能,它主要包括:分析(归类、识别、比较、澄清、区分、阐释等);推理(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评价(评判预设、假定、论点、论据、结论等)。认知技能的评价标准有:精晰性(清晰、精确);相关性(切题、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逻辑性(条理清楚、说理有根有据);深刻性(有广度与深度);灵活性(快速变化角度、娴熟自如地交替使用不同思辨技能)。

“思辨能力层级模型”认为,思辨能力包括认知技能和标准。依据于层级模型对认知层面的要求,“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相应的教学途径,具体如表1所示:

6.认真实施调研

根据层级模型,认知层面主要包括三大技能:分析、推理和评价。在“语言学概论”教学中,分析技能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系统呈现知识、准确转述观点;推理技能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积极参与讨论、详细论述问题;评价技能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仔细研读文献、认真实施调研。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思辨能力的

培养途经

(一)系统呈现知识

某一领域的知识储备是进行高级思维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思辨以及知识的整合和优化。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思辨能力以具有基本结构的知识为前提。”[24] 具体来说,“所有思维是基于某些数据、信息、根据、经验或研究。”[24]知识是认知活动的基础,知识越系统,思维程序性就越强,思辨越显得连贯且合乎逻辑[25]。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系统地呈现该课程的理论和知识。

这里所说的系统知识分为两个方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是针对该课程的整个知识系统而言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主要包括微观语言学的六大分支:语音学、音位学、构词法、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现代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等。微观层面指的是在呈现某一个知识点时,知识亦应是系统而全面的。如:该课程在呈现“语言的定义”时,收集了中外学者70个左右的定義,对此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归纳:生理的、社会的、交际的、文化的等;在讲授语言的“任意性”时,既考察了语素层面和句子层面,也分析了单语素词、复合词和派生词;在讨论“语言的功能”时,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功能的探讨以及学生自己对语言功能的认知。这些知识的系统呈现为学生分析技能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准确转述观点

转述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深入浅出的方法来解释晦涩难懂的术语。“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学术性课程,其专业术语比较抽象深奥。如对语言的定义:“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包含了多个理论术语:系统(system)、任意性(arbitrary)、发声(vocal)、符号(symbol)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内容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以英语为媒介,用自己的话将这些概念解释清楚、区分开来,并将这个定义转述出来。该活动主要通过对子练习(pair work)完成。

再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包括语言决定论、语言相对论等,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由于作者语言表述的不甚明确,使我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

Linguistic determinism:Ones thinking is completely determined by his native language because one cannot but perceive the world in terms of the categories and distinctions encoded in the language.Linguistic relativity:The categories and distinctions encoded in one language system are unique to that system and incommensurable with those of other systems.

(语言决定论: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其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来认识世界。语言相对论: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别不可比拟。)

在听完教师的讲授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特别是范畴(categories)、区别(distinctions)、编码(encoded)、不可比拟(incommensurable)等关键词,并要求举例说明。

该阶段的学习过程主要为“支架式学习(scaffolding)”。所谓“支架”是指通过会话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学习者关注环境的关键特征,一步一步帮助他们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26]。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醒、补充,共同完成转述活动;生、生互动遇到困难时,可向老师求助。同样地,学生通过对子、支架活动,进行概念之间的区分和比较。实际上,两个或多个概念或观点的对比就是在单个概念或观点转述练习上的综合。

(三)积极参与讨论

讨论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它是两个大脑之间的沟通,是两个想法之间的碰撞,可以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澄清、论证。“语言学概论”的教学过程就是讨论交流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互动指的是学习者试图与母语使用者、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交流[27]。这种互動也称为协商的互动或意义协商,在语言互动中,学习者接受可理解性的输入,或者通过意义协商来理解语言输入,有利于学习和内化所学知识。这里的互动或讨论包括一般性的讨论和辩论。该课程可以讨论的话题颇多,比如:语言是什么?语言的任意性是什么?为什么语言具有移位性?英语辅音和元音的特征有何区别?英音和美音有何异同?语调有什么功能?新词的构词法有哪些?如何分析句子结构?……可谓不胜枚举。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是一场讨论。与此同时,该课程也有很多值得辩论的课题,比如:语言主要是任意性的还是理据性的?语言学习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等等。

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也就是通过启发式提问与相互辩驳的方式来开展教学”[28]。讨论的对象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生生之间。课堂讨论多发生在生生之间。在课后讨论中,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或该课程的在线平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其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在线交流平台尤其值得推荐。如有问题,可以立即提交,引发讨论。同时,由于学生能够看到双方甚至多方的观点,有助于对所有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与课堂讨论有所不同,在口语表达时信息稍纵即逝,容易遗忘,在线交流却不会产生这些问题,而且它没有口头表达的焦虑感,更多的同学可以参与进来,各抒己见。广泛的参与是个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有效方式[29]。

(四)详细论述问题

课堂讨论的结果需要归纳总结、消化吸收,同时,各种观点也需要进一步整理、升华,并辅以令人信服的实例。详细论述问题犹如写作课上撰写的议论文或说明文,要求有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每个章节都会有一到两个思考题留给学生,要求详细论述。比如:“身体语言具有跟语言一样的区别性特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寻找实例,给出理由,作出解释。学生的思维过程如下:1.界定身体语言和语言;2.理解区别性特征;3.从每一个区别性特征层面比较身体语言和语言,要求学生解释每一个区别性特征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将之与身体语言进行比对,并举出相关的例子;4.将语言与其他交际系统进行比较,比如交通指示灯。最后一步看似不相关,其实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进一步的思维拓展,由此可证明区别性特征是人类语言所特有的。

在详细论述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数据,不断梳理自己的思路,学会多维度、多视角剖析问题。仍以上一问题为例,可能会有些学生认为身体语言不具有任意性。的确,一些手势和面部表情是世界通用的,像握手、微笑等。但是在进一步查证资料后,他们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些身体语言的含义相差甚远,比如点头和摇头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意思会完全相反。

详细论述其实也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书面写作是表达自我的过程,是自发的、探究性的;写作是认知的过程,是非线性的、探索性的、产生性的;计划、草稿、修订、编辑等各项活动并不是按照顺序一一进行的,它们彼此之间具有递归性、交互性和同时性[30]。通过对论述题的书面写作训练,让学生不断调整和提炼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全面地、深刻地阐释问题。

(五)仔细研读文献

研读文献就是让学生领略不同学者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就“语言学概论”来说,文献研读的过程就是对某一语言学作品学习、思考和评价的过程。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时,要做好笔记: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记下阅读遇到的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主动分享获取的观点和个人的见解。该课程的学习一直伴随着文献阅读,目的是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他们的学术思维。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献丰富,话题繁多,比如: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指称理论、合作原则、话语分析等。以“指称理论”为例,教材的内容仅限于对该语义理论的解释。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指称理论”的优缺点:这一理论主要用以分析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语言表达都可以用该理论来解释;它可以较好地解释具有所指(signifier)的具体名词,其他词汇和句子均不在其解释范围之列;同时,该文献较好地说明了意义(sense)和所指(reference)之间的关系。

对本科生来说,文献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但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扩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过程。这种科研意识的培养可能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中显出效果,论文的选题、观点、论证等无不源于对相关文献的仔细研读、日常积累。比如以下题目:1.合作原则视域下《认真的重要性》的会话含意分析;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中外应用语言学类学术期刊论文标题的对比分析;3.从“-gate”后缀词看英语中新兴的类词缀;4.英国现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脱欧系列演讲之批评话语分析。

(六)认真实施调研

語言学是关于语言的研究,它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语言运用研究。只有将所学知识跟学生的实际语言使用结合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这里列举“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典型案例。

在学习“音位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重音和语调的功能,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小型调查,收集20个5分钟左右的英语会话,其中,有10个英文电影会话,有10个学生自己的英文对话,比较英语母语使用者和非母语使用者在重音和语调方面的差异。这个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英语重音和语调的交际功能;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交际中所存在的英语重音和语调问题,并加以改进。在收集和分析语料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英语重音和语调功能的认识,发现了自己与英语母语者之间的差距。

在学习“词汇”这一章时,教师让学生从《人民日报》和新浪、微博等网络资源收集50个热词及其英文翻译,要求学生分析新词的构词法以及产生这些新词的原因。学生在归类和分析过程中,进一步辨识了不同的构词法,并从认知、社会、心理、经济、科技、跨文化交流等不同视角剖析了新词产生的因素。

在学习“语用学”这一章时,教师要求学生记录10个汉语日常会话和收集10个英文电影会话,并分析其会话含意和话语理解的推理过程,从而体会会话的幽默感。学生在调查和分析过程中,理解了会话准则和话语推理过程,同时感受了不同文化中语言交际的某些异同,还学会了分析话语的幽默功能,这是培养其语篇分析能力的初步尝试。

在讲解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与语法系统时,教师要求学生收集两篇主题相同的演讲或新闻报道,比较分析两个语篇的及物系统、语气系统和主位系统的异同,并探讨由此实现的语言功能的异同。在语篇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将语言系统与功能有机结合,将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综合运用,从而培养了其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

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语言学概论”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了该模型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思辨能力认知技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的能力。除了认知技能的提升之外,思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情感特质的生成,如:好奇(好疑、好问、好学)、开放(容忍、尊重不同意见,乐于修正自己的不当观点)、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正直(追求真理、主张正义)、坚毅(有决心、毅力,不轻易放弃)等。认知技能的提升会促成积极的情感特质,积极情感特质的养成也会为认知技能提供心理保障。今后,我们将会进一步探讨二者的互动机制,这里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 2015,(2).

[3]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

[4]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

[5]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6]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7]文秋芳,张伶俐,孙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逊色于其他专业学生吗?[J].现代外语,2014,(6).

[8]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

[9]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0]董秀英,程波涛.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问题评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8).

[11]陈青松,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2]陈青松,张先亮,聂志平.“语言學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的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13]蔡晓.基于实践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探究性教学方法与路径[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0).

[14]余成林.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7).

[15]昌梅香,吕洋.美国大学分类教学模式及其现实意义——以爱荷华大学《语言学概论》教学案例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2,(3).

[16]侯建东.基于慕课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6,(3).

[17]陈彧,毕婧.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刍议[J].中国轻工教育,2017,(1).

[18]张先亮,陈青松,聂志平.试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适当引入语言类型学知识[J].中国大学教学, 2013,(6).

[19]艾红娟.一部注重学生语言学理论素质培养的好教材——评张先亮、聂志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

[20]安华林.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新探[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6,(4).

[21]贺阳.语言学概论教学与理论运用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22]王晶,刘海洋.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3]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1).

[24]Paul,R. & Elder,L.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y Standa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6.

[25]曲卫国.缺乏的到底是思辨能力还是系统知识?——也谈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问题[J].中国外语,2015,(1).

[26]Lantolf,J.P. & Thorne,S.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7]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28]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

[29]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

[30]Hyland,K.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of English Majors

——In the Case of Teaching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Wu Xi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As a core major course,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alyze, compare, discuss, practice, hypothesize and present, so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is course. Based on the stratification model of critical thinking, this study proposes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that is, to present a systematic knowledge, accurately convey opinion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write essays on issues in detail, carefully study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onscientiously conduct language projects to enhance students cognitive skills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analysis, reasoning,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critical thinking;English specialty;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英语专业培养途径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