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解读和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
2020-04-10胡宇平
胡宇平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2016年开始在各个中小学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它是在之前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的基础上做的修改,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教材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以及美德的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加强对法治观念和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针对时代要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创造性重在引导学生有不断改进与创新生活的热情和追求,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意识,使创新意识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解读教材、用好教材是每位老师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指导和提升老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运用哲学思维解读教材文本
教材文本是老师和学生学习和教授的载体,解读教材要从整体出发,全面的剖析,再到细节分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明确教材所要表达的价值引领方向以及教学目标定位。
(一)解读教材要做到“四看”
“四看”的要求是:
1.由大到小——全册——单元——课题——课时。
2.宏观到微观——课标要求、教材体现的新思想。
3.由低到高的衔接——相同的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年级的任务分配。
4.由粗到细——每课的逻辑思路。
如何理解“四看”:
一是看同一个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
二是看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
三是看每个话题的核心内容及该课的课时划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是看每一课中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核心。
(二)教材涉及到的生活事件要辩证的分析和对待,将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
在教学中应该将法律与道德两者融合起来来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在教学中的确出现这样的现况:只关注道德的情感认同,忽视了法律的规则约束;只关注法治的显性教育,忽视了道德的隐性涵养;只关注道德是非的判断,忽视了法治思维的实践;只关注表象的规则强制,忽视了背后的道德精神。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分析原因有四点:一是教师的道德与法制素养匮乏,有些教师在道德事务的判断上由于价值观的偏颇,不能够准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判断一些事情。
(三)将编写意图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教师要灵活的应用教材,在领悟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学生与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相关资料,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二、第二部分:掌握用教材之“法”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教材遍写的文本逻辑往往不是教学的逻辑,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生活实际来教学。上好一门课,不仅需要知道教材的内容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设计意图,还需要了解这门课程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在完善学生的哪些素养。
(二)依据教学目标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老师们在教学中可能存在过分的依赖教材,完全按照教材的设计来教学的情况,也存在相反的情况,抛弃教材,自己重新整合资源,进行拓展和发挥。应该说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老师对教材理解和领悟的能力决定了引领学生学习的高度。我们在备课前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教材中不同栏目的作用,利用好各种小栏目、学生的对话、图片和文字等资源。不同类型的栏目体现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相关鏈接”方便师生迅速的将相关的知识迁移联系起来,丰富认知;“交流园”主要是学生纯语言交流、讨论的活动内容;“活动园”需要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动手动脑内容;“阅读角”属于需要学生静心阅读并思考相关问题的环节;“知识窗、小贴士”属于在具体的情景中向学生传递某些小知识。
(三)聚焦教学目标拓展教材时空
教材上的资源尽管已经很全面和丰富了,但是教师一定要关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会更加丰富和庞杂,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筛选、提炼,选择恰当的资源来充实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内容的时空。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才能使教学达到一定的高度。资源的开发有一个从粗到精,由厚到薄,由繁到简的过程。众多的媒体资源,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要有选择的使用,不要大量的堆砌,以至于影响了教学目标规定的“主阵地”。学生和老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有整个环境资源更是丰富多彩,老师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做到“大道至简”,抓住根本。
三、实施有效教学
(一)放慢教学节奏
自觉的教育者,不只是倾听者,还必须是反思者,要有自己的思考。郝老师是不断进行专业提问与教学反思的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者,教师也要参与到对话过程中去,不断的思考别人的话,思考他们的观点或视角科能为自己提供怎样法人教学要求和启示。教材编写本身就是多元视角相互沟通和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要掌握的原则:民主、平等、沟通、互动,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同伴、与文本四者之间有意义的互动交流。
(二)促进生长性学习
学生是在不断生长中的生命,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搭建好让学生进行思想表达的平台,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和不断生长。为了促进学生的生长,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辩论中生长;在互相的评价、赏识中生长;在教学情境的活动实践体验中辨析是非对错中生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国家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民族强则国强,民族的强大要靠一代代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有胸怀的中国人共同去建设、去创造、去发展。《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教师必须透彻解读其内涵与实质,实现灵与肉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培养民族的未来,还中华一个风清气正的朗朗乾坤。老师们,如何让老师们更好的完成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绽放出异彩的光芒,就需要老师们要携起手来共同研究、努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