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2020-04-10张阳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保障发展方向

张阳

摘 要: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是影响中国社会保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中影响社会保障建设的三个主体,提出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积极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保障;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4-0029-02

一、文化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制度之母。”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与制度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由于文化有优劣之分,好的文化对于制度的建设起促进作用,劣质的文化对制度建设起阻碍作用。因此,我们要挖掘优秀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对于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此外,文化与制度二者的关系还表现在文化要被认可、接受和学习,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规则作为支撑。任何制度都有文化价值,任何文化都有其制度形式,这对于我们分析文化以何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根源,也是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优秀传统文化被认可和学习的必然结果,它们是相互联系的。

早期社会保障思想是建立在“孝道”“仁爱”“仁政”“民本”基础之上,形成了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互助、储粮备荒和灾后救济为辅的社会保障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从最初的简单救济到如今建立全面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它的发展并没有脱离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轨道,也没有抛弃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因素,无论社会保障制度怎么先进我们都不能忘记它的“根”。它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社会保障的最终价值诉求的形成具有指导作用。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

(一)“孝文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逻辑起点

作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思想来源的孝文化,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孝文化起源于舜时期,舜帝至孝至善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的事迹在“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中排首位。

孔子的孝道思想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倡导“仁者爱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能养起自己的父母,二是要尊敬父母,要发自内心的去爱父母,这样能够让父母感受到地位的平等性。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这样写道:“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志,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认为,尊亲是人道德好坏的根本体现,因此他倡导“孝”要通行天下。

有关孝的思想在《孝经》中这样写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句话是说对他人的父母也要像尊敬和爱自己的父母一样,这必然能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和谐。

孝文化孕育了我国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再加上古代多数都是以家庭或宗族为生产单位,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接收到的基本都是来自家族或家庭的帮助,这就使得家庭保障和宗族保障应运而生,孝文化的初衷也是要为老人提供家庭养老保障。后来一些统治者还将孝作为选人用人标准,将家庭孝道伦理转换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推动了补充性的国家养老保障的产生。传统孝文化促进了养老保障文化的产生,进一步巩固了家庭养老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对新时代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以民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主体

中国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

早在夏朝时,大禹就说过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要亲近人民而不能轻视他们,人民是国之根本。古代舜帝也十分重视民众,他首次提出“慎身”“安民”的民本思想,这在当时也称得上是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孔子指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荀子指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都体现出当时社会以民为重。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

古代倡导的“民本”“仁政”“仁爱”和“兼爱”思想都为社会保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人都要互相爱护。孟子的“仁政”更多的是强调政府责任。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站在弱者角度去批判现实,认为爱是没有薄厚差别的。他们三者的思想为今天的家庭保障、政府国家保障,以及保障要讲究公平的保障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以民为本”的文化传统对社会保障的主体进行了明确定位,在今天仍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价值目标,也是传承民本思想的确切表现。

(三)“大同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追求

“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社会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这是孔子对大同社会的阐述,其内容要点有:其一,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所倡导的最高理想。其二,人人都应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由集体来供养,赡养老年人、哺育幼儿是每个人的义务。其三,大家讲信修睦、互助友爱,社会安定。其四,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任何人都不会因为私人利益去伤害别人。这包含了当代养老、就业、幼教等社会保障内容,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思想萌芽。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孔子的大同社会论,并倡导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社会”对今天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价值体系确立具有指导作用,仍然是当今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影响的策略

(一)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启迪新的社会保障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具有很多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包括“民惟邦本”“天下为公”“孝道”等。但是现在很多传统文化没有很好地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快完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使之成为引导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理念基础。

首先,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我们要正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时俱进,通过改革手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并指导社会保障文化不断进步。其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不光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挖掘马克思社会保障文化中的精髓。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这样才能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创造新的社会保障文化。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包含很多优秀的中国元素与智慧,我们要深入挖掘并建立适合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国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同时我们又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贫困等新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必须认清现实,以习近平民生思想的新理念、新战略为引导建立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次,我们要依托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一个关键优势。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融入中国文化。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引路人,我们要真正确立马克思社会保障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此外,要借鉴西方国家优秀的社会保障文化及实践经验。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有内涵有文化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

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多数人对社会保障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更是微乎其微,这样让人人都参与到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中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转变发展思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通俗来讲,就是人们对于某一个制度的认识所形成的认知与习惯,它决定人们对某一制度的态度及价值选择。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知水平,进而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执行。

首先,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部分,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會保障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社会保障的认同程度,促进制度有效运行。

其次,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能明确的展示出人们对当前制度的认同程度,当人们能够自觉执行并遵守制度时,人们对这项制度是认可的。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文化的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有好的制度理念、制度文化做支撑,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无法被人们接受。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能间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制度的创新一定是基于制度文化创新之上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文化的建设,积极宣传当前的制度理念,人们在思想上“通”了,制度创新才能够取得进展。

综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义重大,我们绝不能忽视并且要挖掘它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4.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8.

[3]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孟四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儒家文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176-178.

猜你喜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保障发展方向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研究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三观”教育初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