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三统三共三服务”教学管理模式探究
2020-04-10张劲松
张劲松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路径下育人模式的创新,也是“工学结合,以学辅工”理念的生动体现。现代学徒制教学基于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其教学管理具有自身特点,需要改革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三统”即统一教学管理机构、统一教学管理制度、统一教学结果的使用,“三共”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学校—企业本位课程、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及评价,“三服务”即学业成绩服务企业用工、企业课程服务岗位技能、教学管理服务技术进步。三者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顺畅了学徒培养流程,有利于提高学徒培养质量,值得深入探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模式;三统三共三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C-0058-04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教学,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更强调产教对接下的技能传授,校企双主体协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依照现代管理理念,结合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管理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采用“工学结合,以学辅工”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现代学徒制育人管理的创新,其成效尚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一、“工学结合,以学辅工”的理念解读
(一)关于概念
“工学结合,以学辅工”是一种办学理念。“工学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界广为推崇的一种育人模式,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基本都可以找到“工学结合”的影子。德国的“双元制”,从国家层面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是一种自觉行为,学生可以在企业生产车间特定的学习场域内进行专门化学习,行业标准成为企业的用人标准,生产岗位成为学生成才的平台。英国的新学徒制,同样突出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可以说,“工学结合”是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少可以认为,“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之一。
“工学结合,以学辅工”是一种操作范式。《國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显然,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都清晰指向了“工学结合”,这也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操作范式。
“工学结合,以学辅工”是一种管理模式。基于“工学结合,以学辅工”的视角,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一是明确了管理的主体,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的管理者,二者的地位相同;二是明确了管理的客体,就是学生,或者学徒;三是明确了管理的内容,就是学生,或者学徒成长的全过程,在这里主要指校企合作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四是明确了管理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协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管理的全过程,而学校坚持以企业用人标准与需求为目标,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与管理。
(二)理论依据
我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学校与企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在职业教育界被奉为圭臬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提倡职业教育要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做,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这与当下职业教育所倡导的“工学结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才能完成在学校里、课堂上不可能完成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背景下,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实施为“工学结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学校课堂和企业车间交替学习,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教师教理论,师傅教技能,学习与生产交替进行,实现学习与生产相统一,进而促成学生与员工身份的同一。将“工”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彰显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优越性。
(三)职业教育“工”与“学”的应然选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然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办好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要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并明确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得到了当下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学校与企业的地位是明确的,二者都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主体”,同时起“主导”作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都分别对以学校和企业为主导开展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进行了专门部署。这似乎又造成了一定的混沌,因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起决定性作用的主体只能是一个,“校企主导”,抑或“学校企业双主体”,二者到底谁是决定因素呢?还是另有一个决定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还必须首先厘清学校和企业谁为决定者的问题。
回归教育的原点,不难发现,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直接指向促进就业,本质上也就是为地方产业提供高质量人才。所谓“高质量”,谁最有发言权?当然是人才的使用者——企业。换言之,企业,或者说生产与服务的岗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标准、规格,学校理所当然要尊重企业的需求,而企业需求的满足正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大价值所在,这也是职业学校存在的最大理由。若此,“以学辅工”,以学习来帮助工作就成为必然——亦是职业教育之应然选择。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能不能转变办学思路和发展思维,不再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当作一己之重任,进而增强自己与产业、行业、企业办学的协作意识。
二、“三统三共三服务”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应用
在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以学辅工”理念指引下,“三统三共三服务”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行的选择之一。“三统”,指学校和企业统一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机构、统一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统一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结果的使用;“三共”,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学校—企业本位课程、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及评价;“三服务”,则是突出学校服务于企业用人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在学业成绩上服务于企业用工评价,在学校课程上服务于企业岗位技能培养,在学校教学管理上服务于企业技术进步。
(一)统一教学管理机构
建立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公室。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公室是专门管理教学组织与实施的部门,由学校教务处、项目所在系部负责人、学校家长委员会代表、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教学组织、实施、考核以及学生学业档案的管理等工作,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开展常规教学检查与督导,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
(二)统一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与企业遵循职业性、实践性、互利性和共享性等原则,共同构建起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框架体系。校企双方利益关系制度,主要用于规定学校、企业在现代学徒制管理运行中的权限职责、利益及相互关系,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利益分配等。课程开发与实施制度,主要用于规范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包括构建对应专业的课程体系,合理取舍、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考核,并制定教学实施的相关准则。教学运行管理制度,主要用于规定现代学徒制教学活动中校企双方教学人员与学生之间的约束关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常规检查等。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主要用于规定学校专任教师在企业中参加实践锻炼应达到的相应标准,企业技术骨干和师傅接受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应达到相应的标准。
(三)统一教学管理结果的使用
教学管理结果的使用是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直至目前,在众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大多数的管理结果还是谁管理谁使用,远未发展到共享的程度。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立一个共享的管理平台,及时获取对方在教学与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确保双方得到的结果都是第一手资料;其次,这些数据必须基于同一管理标准,双方对这一管理标准是高度认同和接受的;再次,教学管理结果的使用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范围,不能无限放大,也就是对于结果的评判是有使用边界的。
(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人才规格,还是人才质量,都有了更高要求,而制定和完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前提。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和企业双方根据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合作形式、评价标准以及学生考核形式。根据企业生产用人需求和相关岗位工作资格标准,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设置相关课程,构建分别基于学校和企业本位的“公共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培训项目”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其中,核心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群能力分析及实际需求来确定,培训项目则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专任骨干教师共同开发。
(五)共同建设学校—企业本位课程
课程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载体,课程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职业院校育人质量的高低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企业实训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开发、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基石。而“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相互融通,正是当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的前提,因为只有深入到课程层面的合作,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要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以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企业岗位标准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素养和典型职业活动为中心;二是要兼顾所在行业的一般要求,不能片面强调某个特定成员企业的需求,避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窄化;三是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终身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及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沟通交流、團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六)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及评价
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学生一进入学校就立刻具备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并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考核。学生必须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获得规定的学分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毕业。首先,学校和企业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协同育人的形式与机制。其次,学生入学后接受的是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二者共同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把学生工作质量考核和师傅带学生的质量评价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标准。再次,根据企业用人标准,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建立起学校本位课程和企业本位课程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学业成绩服务企业用工
在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中,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其学生身份注定了学业水平的达标要求。由于现代学徒制在育人标准上更倾向于企业用人标准,所以学业成绩中专业课程成绩的占比需相应增加,以尽可能实现学校学业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相一致。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业成绩才能反映企业需求,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才可能更加客观。
(八)企业课程服务岗位技能
企业课程,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生产为依据,基于岗位人才需求而开发实施的实践性课程。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对职业学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依赖性,课程实施中以“做”为主、以生产为辅的实践性,以及课程开发服务工作岗位和技术技能要求的专门性。而在企业课程的开发路径上,一般是先调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然后产生学徒的工作岗位,通过岗位能力分析制定课程标准,再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寻找合适的工作项目(学习和生产任务),最后确定企业课程内容。
(九)教学管理服务技术进步
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目标一方面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或者学徒都能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则是服务于产业转型和技术进步,也就是现代学徒制管理始终围绕生产技术的习得,并就技术进步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内容,以管理来促进技术的使用。尤其是新设备、新技术和新技能,其被学生所掌握和使用在教学管理中应该得到鼓励和引导,而不是把教学管理局限在学习和学业水平本身。
三、“三统三共三服务”教学管理模式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起点
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的起点一定是“人”或“人才”的培养,因此,校企双方既要按照企业岗位(岗位群)技术技能的要求,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状况等出发,以学生身体、心理、学业、技术和能力的发展与成长为基本点,一人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一人一份教学计划,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国家劳动保护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基本权益。
(二)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监督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主体,各自都有自身的明确责任。建立、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监督机制,既要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把握好育人的基本方向,更需要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第三方监督机构可以由行业组织、科研院所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全面监督学生管理质量水平、校企双方履职情况等,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反馈,并在改进措施上提出意见建议。
(三)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中,要扭转片面强调技术技能传授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对学徒的人文教育,以使学徒更好成长为高素质的企业人、社会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企业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融入校园;二要在企业文化中渗入职业教育的元素,塑造企业育人氛围;三要转变认识,遵照生涯发展理念,克服把学生当作纯劳动力培养与使用的不良倾向;四要把人文教育渗透到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