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唐老师那样上课:让语文核心素养“长”在课堂

2020-04-10王辉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汉字素养儿童

王辉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借鉴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都是在语文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唐婉老师一直坚守在课堂教学第一线,她一贯秉持儿童立场,坚持立德树人,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功效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特别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下面以她所执教的一些低年级课堂教学片段为例,对她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作简要评述。

一、让语言根基在运用中生长

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相应要求包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低年级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应落实在激发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上,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使他们积累一定量的语言,具备初步的语感,并学会简单地运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主业”,可以说低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将其根基打牢。

课例1: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分钟》

师:黑板上这些词谁认识?(指名读词:一分钟   迟到   背着书包   刚刚  汽车)

师:这些词也认识的小朋友举手。(很多学生举手)很奇怪,这些词中有许多生字,(标红“钟、迟、背、刚、汽”)你是怎么认识的呢?

……

师:看样子大家课外识字的方法有很多。那么这些字本身有没有一些秘密呢?来,我们来看看“钟”这个字。(出示放大的“钟”字)

生:我发现它是金字旁。

生:我发现它的读音是旁边的“中”。

师:你发现了这个字的读音秘密。别的字是不是也这样?(出示:迟  背  刚  汽)小朋友读读这个字,再读读旁边的那个字。

(师出示:钟—中、迟—尺、背—北、刚—冈、汽—气。生读。)

师:小朋友读完后,有什么重大发现?

生:我发现这些字加了偏旁,还是读本来的读音。

生:他说错了。那个“北”加了“月”读bèi。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是说它们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师:你是说声调有点变化。你们的眼睛会看,脑袋会思考!是呀,汉字都有秘密,发现了秘密,我们就可以大胆猜它们的读音。不过,要记得用汉语拼音证明一下你猜的对不对。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刚才读的对不对。

(师出示带音节的生字,生读。)

师:有时候不用老师,自己先猜猜,然后用拼音证实,到二年级还可以用字典去证实。你看,学习是不是很有意思?

生字的识认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统编本教材在第一学段突显了课标中“多识少写”的要求,几乎每篇课文都安排识认十个以上的生字,教师普遍反映这个任务可不轻松,因此如何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及规律来指导学生识字,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老师依据儿童已有的识字经验基础,在肯定大家多样的识字途径的同时,重点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秘密:大多数声旁部分是表音的,当然有的读音会有些许变化。掌握这样的识字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迁移运用,不用老师教也可以认识更多的生字,从而激发学生独立识字的兴趣,獲得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例2:统编本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

师:一起读词:觉得。你用眼睛看一看,你觉得咱们今天会场的人怎么样?

生:很多。

师:你觉得今天这个教室的空间——

生:很大。

师:“觉得”呀,是一种感觉。有时候呢,用眼睛看,有时候呢,用耳朵听。也可以用手摸,来摸摸我的手,你觉得我的手怎么样?

生:我觉得你的手很大。

师:大是看到的,再摸一摸,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你的手很热。

师:把“热”换个词更好。热是一种感觉,热有时候传到心里,就是另外一种感觉。换个词,(生不会说)我教你,叫“温暖”。

生:我觉得你的手很温暖。

师:有时候呢,也可以用心去感受。你觉得今天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像一个电影院。

生:我觉得我到这里来很兴奋。

生:我感觉到这里像我自己的家。

师:你把“感觉”换成“觉得”,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像我自己的家。

师:像自己的家那么温暖。你看,“觉得”是一种感觉,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摸,用心想。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觉得。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它就像盖房子必须用到的砖瓦一样。理解词义,积累词语,是建构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基础。识字的目的是运用,运用也是强化识字效果的一个有力的手段。组词是运用,说话也是运用,只有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才能逐步建立语言架构,形成知识系统,最终将词语成为交际的工具。唐老师这样教“觉得”一词,也运用同样的步骤教学下面的“盼着”“时候”等词,儿童在此学习过程中,对词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做到了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将其逐步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之中,形成了“带得走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样的语言才是鲜活的,这样的情感才是温润的,这样的教学才是入心的。

二、让思维品质在比较中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相应要求包括:拥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低年级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应落实在保护儿童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上,通过语言“外壳”带动思维“内核”的发展,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思维过程的训练,不断提升思维品质,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系统性。虽然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喜爱直观生动的形象,但教师要有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意识,始终牢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例3: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分钟》

师:最后看看小朋友知道的词语有多少。(出示:元)

生:一元。

生:一百元。

生:元角分。

师:你们说了很多,其实只有一个意思:货币单位。还有别的词语吗?

生:元旦。

生:元首。

师:元首是什么意思?

生:元首就是指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师:那么这个“元”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元”的古字。这一横代表什么?

生:帽子。

师:不对,是头。“元”是“头”的意思。所以,一个国家的“头”叫——

生:元首。

师:因为头是人身体的开始,所以“元”又有“开始”的意思,表示“第一”。一年的第一天就叫——(生:元旦。)一年的第一个月叫——(生:元月。)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叫——(生:元宵。)

师:后来还表示货币单位,就是你们说的“元角分”。你看,咱们组词的时候,你想它的意思,就能说出一长串……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联想与想象的源泉,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是思维品质中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的体现。唐婉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字义时,一贯强调不能变成“N=1”,即看似说出了一串词语,但都是一个层面的,并没有实际意义的提升。唐老师教“元”字时,以组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自己最熟知的“货币单位”以外,还通过引入古字、多次扩词,使学生明白了“元”的本义和引申义,“元”所表示的其他含义,从而突破了他们思维的瓶颈,打开了思路,对“元”的理解跃上了新的高度。

三、让审美意识在情境中激活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相应要求包括:能够感受、体验、欣赏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增强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低年级的“审美鉴赏与创造”应落实在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儿童的审美意识,能够在艺术性的实践过程中构建美感经验,连接现实生活,愉悦自己的感官与心灵。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审美意识更多的只是需要激活和唤醒,因此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看、听、读、画、赏、演等手段,把儿童从天真随意的自然状态带到欣赏品读的自在状态,进入若有所悟、悄然成型的自发审美状态,最终便可抵达审美创造的自由之境。

课例4:统编本二年级下册《一匹出色的马》

师:田野,你想不想去看?(出示句子: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师指名读,生读。)

师:你读得太好啦!还有谁愿意读?

(生读得有声有色)

师:真好!春天的田野是绿的,小河也是绿的。你读——(出示句子: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师指名读,生读。)

师:你看,田野是绿的,河水是绿的。眼睛不能眨,我让它变一变。(將两个句子中的“葱葱绿绿”“碧绿碧绿”交换位置)

师:你觉得这样行不行?

生:行!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不行,我觉得“碧绿碧绿”是好的词语。

师:“葱葱绿绿”也是好的呀!再想一想。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葱葱绿绿”是很多东西在一起,河水是一个东西。

生:我觉得“葱葱绿绿”是不行的。因为田野里有“葱”,河水里没有“葱”。

师:汉字会说话,咱们看——(出示放大镜,将“葱”变大。)

生:葱是草字头,应该和植物有关。

师:小朋友会思考。“葱”指的是一种蔬菜。“葱葱”用来形容花草树木长得特别茂盛,颜色特别绿。河水是植物吗?(生:不是。)能用“葱葱绿绿”吗?有人说了,老师,“碧”是石字底,怎么可以用来形容水呢?

生:因为小河底下有小石子。

师:这个“石”可不是普通的石头,这是什么?

生:王白石。

师:这里的“王”可不是大王,是什么呢?是玉石。你们见过玉石吗?没有见过的小朋友,老师带你们看一看。(出示碧玉的图片)小河的水像玉石那么通透清澈,所以用“碧绿碧绿”。一样是绿,但不同事物的绿是不同的。

儿童审美意识的激活在于学习如何转化经验,用审美的立场、眼光和方法看待自我和世界,发现自己此前不曾关注却又如此美好、愉悦灵魂的事物,获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建构美感生活的可能。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数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富有情趣,文质兼美,是培养他们审美意识的良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发现语言之美。“葱葱绿绿”“碧绿碧绿”这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难以区分,唐老师先让他们看图、美读,调动他们已有的审美意识,充分感受这两个句子所描绘的景色之美,然后以互换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悟文字的精妙。一开始学生没有感觉,当唐老师把他们的目光有意聚焦到“葱”和“碧”的偏旁时,立刻建立起了生活经验和美感体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再次强烈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文章之美。

四、让文化基因在拓展中传承

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的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低年级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应落实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并通过教师的补充拓展,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关联,从而使他们乐于接受,入脑入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暂时还有一定的困难,更多的应是熏陶、濡染、浸润,只有先传承下来,然后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逐步感悟强化。

课例5: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

师:(指课题)课前读过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举手?(生齐举手)既然都读过,愿不愿意帮帮我?

生:愿意!

师:(指课题上的空缺)“路”,我忘了怎么写,谁来教教我?

生:左边足字旁,右边是“各”。

师:好奇怪,“路”为什么是足字旁呢?

生:因为走路要用脚啊。

师:这样啊,难怪有人说:千里之行——(生:始于足下。)难怪有首歌这样唱:敢问路在何方——

生:路在腳下。

师:好有文化的一个字!不过,我不明白,既然路在各自的脚下,树又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谁再帮帮我?

作为世界上现在广泛使用的最古老文字,汉字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依然闪烁着熠熠光辉。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承载了中华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展现了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思想成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也是从文字记载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了解和热爱汉字,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基本的条件。让更多的孩子在科学了解汉字的基础上热爱汉字、敬畏汉字,才能使汉字更好地走向现代,走向世界。唐婉老师的生字教学始终不忘把汉字的文化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引用俗语、歌词识认“路”字,展示了汉字的趣味性。因为汉字之理也应与时俱进,讲究语境和对象,这样教学汉字才能更吸引儿童,更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课例6: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春雨》

师:看图,猜猜用了哪些植物表示春天的雨?

生:嫩芽、桃枝、柳丝。

师:一首诗,一场春雨,一个“雨”字。那嫩芽仿佛喝着甜甜的雨水,在说——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那含苞待放的桃枝喝着细细的春雨,好像在说——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那条条柳枝喝着春雨,好像在说——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迎来了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向现代,不光要有懂得它的专家,更要有懂得它的大众,学生才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传承的坚实基础。教师应当从历史的语境中延伸出来,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个体的意义关联,注重以儿童的视角诠释文化,引导他们以多种方式参与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精神,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为他们涂抹上最厚重的人生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令人神往,但远离现实生活又易造成与学生的隔阂,创新的现代呈现形式则拉近了这个距离,让儿童可知可感。唐婉老师在《春雨》一课中,适时引入汉字画微视频、苏州评弹、书法作品等资源,采用新颖的文化形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彰显文字、文化的力量。我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雨也一定会落在儿童幼小的心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后,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重视,成为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低年级的课堂大多以“读好书,写好字”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相对浅显,一些教师便忽视了相关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以上对唐婉老师课例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低年级语文课同样大有作为!对于低年级教师而言,我们任重道远,尚需且行且思。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汉字素养儿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