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真活动

2020-04-10赵芝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体散文文本

赵芝萍

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否高效,关键在于是否组织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然而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轻视学生主体阅读活动或者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比比皆是:不顾学生原有的学情,一厢情愿设定教学目标,组织无效的阅读活动;“掠夺”学生的阅读时间,象征性地组织一些活动;“精心”设计过多的阅读活动,学生不断被切换学习场,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用一个又一个问题来代替阅读活动,学生处于刚解决了这个问题又投入到新问题的思考中,一直被牵引。无视活动或过度包装的伪活动充斥着阅读课堂,使学生渐渐成为课堂上的看客、陪客,成为服务教师“教”的“工具”。

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那么,什么样的阅读活动是真活动,我们又该如何组织阅读活动呢?我们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阅读教学自身规律出发,让活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使学生学有所获。

一、真活动以适切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组织学生需要的阅读活动,教学目标的设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适切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就是凭着感觉,想怎么教就怎么教。“为什么教、希望学生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教前没有思考,阅读活动怎会有效?

适切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从三个角度来着眼与思考。

1.学情。我们需要对学情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预判。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具体说来,就是对于一篇文章,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能理解哪些,感受哪些,欣赏哪些,读懂哪些;其次,要了解学生阅读中的愤悱之处,具体说来,就是对于这篇文章,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哪里看不懂,理解不了、感受不到、欣赏不到的,这就是我们要教的地方;第三是思考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欣赏,从而读懂,这是关于教学策略的分析。

2.文本特质。需要教师作为一名熟练阅读者去读课

文,把这篇课文与别的同类课文比较着阅读,发现这篇课文与众不同的地方,分析这篇课文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从而发现这篇课文中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在哪里。

3.教材本身。统编本教材从编排体系上来看,有很大的突破。对于会读它的教师来说,教材不仅是教学用书,也是教学参考书。编者不仅把自己的编排意图呈现在教材之中,还通过单元篇章页、课后习题、语文园地等,用特殊的方式在告诉我们施教者“教什么”“怎样教”。我们通过仔细研究,融会贯通,不难找到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策略。

二、真活动是与文体、文本有密切关联的活动

1.真活动是与文体特征有关的活动

不同文体在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所以,真活动首先是与文体特征有关的活动。

把小说教成小说,把诗歌教成诗歌。提及童话,就要引发想象、学习语言、讲好故事、感受童话人物形象等;提及寓言,就要借助故事,培养思维、揭示寓意等;提及古诗,就要入境、会意、悟情等;提及散文,就要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提及说明文,就要学习说明文的语言和表达方法,理清说明文的层次和结构,了解如何准确说明对象……有了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才不会跑偏,才会依循文体的特点组织合适的阅读活动。《慈母情深》是一篇叙事散文。散文需要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如何教出散文的味道?李冲锋教授执教时就上得很简单。课开始时,李教授从自己喜欢看电影的爱好谈开,告诉学生“看书也能像看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着看”,接着话题一转 ,提出阅读活动“请你像看电影一样来学文章,转换身份,默读课文《慈母情深》,在脑海里放电影,然后说说哪个场景最能打动你”。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李教授带着学生情境再现,场景回放,定格到母亲的几个细节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阅读活动中自主、深入地学习,读到了母亲对“我”浓浓的情,读懂了这篇散文。

2.真活动是与文本特质有关的活动

当文体意识被广泛重视后,我们又看到了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文体放大,整节课围绕文体,揪着文体,设计符合这类文体千篇一律的阅读活动。教小说,就教小说的三要素;教散文,按部就班品语言、悟情感;教童话,一次次带领学生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诸如此类,不管学生原有的起点和生长点。教学中我们在关注文体的同时,还应关注文体背景下的不同文本,设计与这一文本有关联的独特的阅读活动。

《慈母情深》是散文,李冲锋教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场景和细节去感受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活动是有效的。《夏天里的成长》也是散文,同样的阅读活动在这篇课文里就无法实施,因为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说清楚道理的,是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为教出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清楚这个道理的?其中的顺序能否颠倒呢?”这样的活动就聚焦到“说理”上。这样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把叙事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区别开来。但不是所有的说理性散文都得这样来教,不同的说理性散文,说理的方法应该也是不同的。散文如此,小说也是如此。《桥》是一篇小小说,和小说《穷人》有不一样的地方,《桥》中的环境描写,《穷人》中的心理活动描写,如何突显文本的特质设计独特的阅读活动,有很多思考的空间。总而言之,不同的文本就得设计不同的活动,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獨特之处来。

三、真活动是学生亲历阅读过程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因此,实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途径,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就是实践。教师要创设“学习场”,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阅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近文本读、思、悟,通过圈画批注、讨论、思辨、汇报交流等方式,积极建构知识,获得真切体验。亲历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箭头图表示:

走进文本自主阅读→组织活动,促发思考;浅层对话,发现问题→讨论、交流→组织活动,促发思考;重回文本,深层对话→……→再次讨论交流,建构知识,获得体验。

在这个箭头图中,“走进文本自主阅读”是学生的起点,“建构知识,获得体验”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终点,也是学生的生长点。中间的省略号表示如果学生通过两个轮回的阅读活动,体会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建构知识、获得体验,我们还可以设计第三个阅读活动,直至达成终极目标。在整个阅读教學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以学生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效的组织尤为重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经常使用。小组互助学习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1.真思考。当教师发出阅读活动指令后,乐于思考的学生往往能很快进入学习的场景中,但有部分学生惰性使然,不去思考。为避免这些学生虚度课堂光阴,在思考环节,教师要积极干预,要巡视指导,给组长分配任务,对于思考的结果要有考量的标准(质和量上的规定),并由组长对组员独立思考的情况进行评价。

2.真讨论。教师依然要干预讨论的过程,要适时教给学生讨论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长、如何倾听、如何评价他人发言、如何发表观点等。另外要对发言人员进行调控,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不是几个优等生、健谈者。

3.真倾听。不断地提醒学生:别人发言的内容你也想到了,用黑笔记下来;别人发言的内容是你没有想到的,用红笔记下来;别人发言的内容让你产生了新的想法,用红笔记下来,并且画上红线,提醒自己。偶尔让学生重复他人的发言,也可以让学生汇总他人的发言。倾听的习惯是要长期训练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投入阅读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成长。

真活动的课堂不该是一个教师只对几名学生,而是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构建文本话语与学生之间的积极联系,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发现,组织汇报、交流、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读进去,真学起来。

四、真活动是习得阅读方法的活动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篇章页明示了这个单元的阅读要素和语文要素,明确了教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大量的螺旋上升的阅读方法、策略带给我们一个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我们是在阅读中教方法,还是用方法指导阅读?从儿童的学习规律来看,儿童必须在阅读实践中体会方法策略。无视阅读实践过程教给学生的方法策略,终究是标签式的方法策略,学生是不能在阅读中灵活运用的,更不能内化为习惯。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运用方法策略理解文字,读懂文本,最终将阅读方法内化为学生的阅读行为。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编者在单元篇章页指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课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应该成为这篇课文主导的阅读活动。那么,究竟如何训练默读?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是会默读了吗?我们可以设计三个阶梯的阅读活动,第一层:出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圈画批注;第二层:交流问题,互相补充,分享思考的过程;第三层:总结“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第一轮默读训练后,就是操练,教师可以设计第二个阅读活动:“继续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英子心情的变化?”引导学生继续练习默读,通过默读,读懂英子心情的变化,为第三个阅读活动“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来给大家讲故事”做好准备。整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用方法读课文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读懂了课文,也熟练运用了阅读方法,这样的阅读活动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真活动是在关键处给出支架的活动

有效的阅读活动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学生读不懂的,通过阅读活动使他读懂,学生不喜欢的,通过阅读活动使他喜欢。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恰恰是需要设计阅读活动的地方,这样的阅读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我们要求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处、关键处给出支架,辅助学生进一步阅读实践。

以《好的故事》阅读活动为例。笔者在教学此文时发现理解“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对学生来说有难度,于是在体会梦境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活动:“为什么说这是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呢?一开始,老师也没有读懂,后来我想到我们在学习《草原》时,通过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懂了草原的美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我用这样的方法来尝试理解这个故事,我就读懂了。我把这种方法推荐给你们,你们也试试看。”笔者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支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读什么,怎么想?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梦中回忆山阴道两岸的风景,有一句话罗列了19个事物,笔者把其中的三个事物“村妇、晒着的衣裳、和尚”作为一组,先示范着给学生描述了一段想象的场景:在一个清澈的小河边,一位村妇手举棒槌,蹲在河边洗着衣服。不远处,一根挂绳上已经晾晒了部分衣服,随风飘荡。在她身边有一条灰色的小狗,随着棒槌的一上一下,它起劲地玩闹着。抬眼看看远处,小路上走来了一个和尚,他悠闲地行走着,走向远方……通过这样的示范,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抓住词语想,并把这些看似孤立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怎么想?结合生活经验想。想的方向?美丽、幽雅、有趣。“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字里行间中能想象到、感受到的。这样教学生读,教学生想,文字变成画面,变得灵动,作者的情也在动感的画面中被激荡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原来看不到的画面,现在看到了,学生读不明白的地方,现在读懂了,学生原来不能理解的地方,现在理解得比较深入了。“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仅是一种标签式的策略,而且还是一种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走向深入的阅读。教学至此,还不够。我们还只是把它当作一篇普普通通的课文来读,缺少鲁迅作品的特殊性。“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独特的话语方式。”这种独特的话语方式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所以笔者又设计了教学活动:对比阅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去感受这两段文字的细微差别,体会的内容是这两段文字的细微差别。就《好的故事》而言,最独特之处在于言外之意。如何体会,编者已经明示——借助资料。用好阅读链接,读懂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文字背后的东西——言外之意。

语文教学的核心有两个,一个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一个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教学组织的核心在于阅读活动的有效设计,在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但不信马由缰,在关键处精心点拨,促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效度。

阅读教学其实很简单,做一名语文教师其实也很简单,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创举,不需要滔滔不绝的倾吐,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最质朴最实在的过程:遵循阅读规律,围绕中心目标,组织符合文本特质、指向方法习得的阅读活动,教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给每个学生一个平等、自主的学习机会,一段诚挚、自由的历程,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活动中,静思默想,互助分享,智慧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文体散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另类文体巧谋篇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