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在幼儿想象力培养中的价值探讨
2020-04-10林艳
林艳
摘 要: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关乎幼儿未来的创造能力,由此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寻找各种渠道去实现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其中美术教育就是重要的想象力培育策略。文章先对幼儿想象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接着援引幼儿园美术教育案例,探讨如何实现幼儿想象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想象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1-0110-02
一、引言
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素质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而这些都将成为学习主体创造力塑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幼儿对色彩十分敏感,他们往往对图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由此可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实际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这就为其想象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此,探讨美术教育在幼儿想象力培养中的价值问题,是很有教育价值的。
二、幼儿想象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幼儿想象力培养,关乎幼儿的创造性,关乎未来教育的发展,关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也就是说,想象力是实现发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要想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实现创造性人才储备体系的构建,就必须在幼儿教育阶段关注幼儿的想象力培养。也就是说,实现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诉求,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节点。
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关乎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以听故事、听音乐、学绘画、学游泳的方式来开展,可以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良好的培育。而借助想象力,学生可以更快地感知对应的学习内容,继而进入对应的学习情境中,感受其中渗透的情感。
三、美术教育在幼儿想象力培养中的价值分析
幼儿美术教育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但是归根究底需要以审美创造能力培育为核心,鼓励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倡导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交互性,确保多方面的感官可以展现出协调的特点。下面从实际幼儿美术教育案例的角度来探讨,美术教育在幼儿想象力培养中的价值:
(一)調用幼儿的感官体验,创造想象力空间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依照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诉求来设定教学任务,其本质在于引导幼儿从“像”到“想”的想象思维转变。一般情况下,幼儿绘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图式期(5~7岁)。不同阶段需要依照不同的年龄诉求来设定对应的绘画教学内容。比如,在小班涂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高度关注幼儿感官的调用,希望由此为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空间。首先,引导幼儿进入走线游戏中,引导幼儿沿着一条直线行走,使其对线条有初步的感官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欣赏抽象画,并设置对应的问题,要求幼儿说出自己在抽象画上看到了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什么颜色,这些线条看起来像什么?此时可以使幼儿对线条和色彩形成初步的感知。其次,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画纸上进行自由创作,以此增强对实际线条的理解和实际的体验。再次,是感官交互环节。教师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要求幼儿说出对应的线条看起来像什么,此时主要是在考查幼儿的观察能力。再者请个别幼儿到讲台上去绘画对应的线条,其他的幼儿进行想象和猜测,最后幼儿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且讲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绘画。此环节中,教师需要以激励教育为主导,使得幼儿能够体验到绘画的成就感,使得其感官体验进入更加理想的状态,确保幼儿的想象力空间得以不断延展。最后,幼师播放对应的轻缓音乐,鼓励幼儿跟随着音乐的节奏去绘画,体验绘画的乐趣。对一些不自信的幼儿,教师可以进行激励,确保其能够依照自己的想象来进行大胆绘画,并且大胆地将自己的画作分享给同桌或者朋友,由此创设出理想的想象力锻炼空间。
由此可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幼儿体验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绘画,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发挥想象力,这可以增强幼儿绘画的自信心,让其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实际的绘画创作中,由此实际想象力的空间也会得到不断延展。也就是说,美术教育可以为幼儿想象力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营造了对应的想象力锻炼平台,使得学生的感官体验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奠定想象力基础
幼儿美术教育常常会以对应的主题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在相对整合的教育格局中,幼儿可以更快地理解绘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由此使得幼儿的想象力培养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也就是说,美术课堂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以绘画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由此实现了绘画与感性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美术视觉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势必需要去回忆对应的事物,去观察对应的事物,去积累对应的素材,由此慢慢形成发现美的习惯。再者,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通过多看、多听、多练的方式,实现了自身视野的拓展,教师如果在此时能够加以有效引导,就可以将对应的影像转化为幼儿自身的经验。而这些生活化的经验会使得幼儿对应的认知得以强化,潜移默化中,幼儿可以更快地掌握对应事物的特征。比如,在“奇妙的水果”绘画课上,教师先要求幼儿回家后寻找自己身边的常见水果,将其拿到课堂上,要求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在观察环节,幼儿需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无论是手摸到的触觉,还是眼睛看到的视觉,都可以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交互环节中,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培育。接着,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观察的,是从上往下,还是从左往右,抑或从近处到远处。再要求幼儿在课堂上对照自己拿的水果,使用彩泥塑来进行水果形状的塑造,此时幼儿可以自由发挥,进行简单的变形操作,也就是说可以依照自己的想象对水果的形状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应水果的绘画。也就是说,实际物体的观察使得幼儿的画作素材得以充实,并奠定夯实的表象基础,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设置这种与生活意象融合的环节,使幼儿可以通过观察深刻地理解生活,培养其感性视角,久而久之形成大量丰富的表象,确保其能够站在各种角度去欣赏对应的美好事物,这些都将成为幼儿想象力培育的基本条件。简而言之,美术教育可以为幼儿想象力培养提供更加充实的素材,形成对应的感性生活视角,这将为幼儿实际想象力的提升插上翅膀。
(三)肯定幼儿创意萌芽,实现想象力创造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幼儿的创意萌芽,使得幼儿感受到教师对其创作的尊重,这样可以激发其参与创作的积极性,由此顺利实现从“想”到“像”的过渡,这对幼儿创造力培育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美术教育教学的环节,幼儿能够真实地去体验,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感受,在这样的感受环节,幼儿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此时的情感体验也是更加客观的,这些都将成为激发幼儿思维创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幼儿使用绘画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教师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确保幼儿可以更多地使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在幼儿作品被赞扬的过程中,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促进幼儿想象力提升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节点。比如,在幼儿涂鸦环节,很多幼儿的涂鸦都是随机的,带有自己的思维的。此时教师不能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定,而是应该以欣赏、尊重的态度去面对,这将使得幼儿的创意萌芽得到保护。
为此美术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实现幼儿美术活动区的创设。这样的区域中有各种纸张、绘画笔、油画棒、剪刀、绳子、颜料、纸板等材料,幼儿可以在区域内自由地进行画作,教师不要设定规范,而要鼓励幼儿在这样的区域进行自由绘画,可以进行涂画,可以进行绘制,可以进行玩耍,这样为幼儿的绘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幼儿创造力萌芽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其二,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小小画展”的活动,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将作品作为教室装饰品,实现对应画展环境的创设。我们知道,幼儿特别爱惜自己的东西,无论自己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质量如何,他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小朋友的关注。为此美术教师可常常以开展画展的方式,鼓励幼儿拿出自己最喜歡的画作,将其贴在墙上,并鼓励大家去进行鉴赏,这样营造出相互学习的绘画氛围,使得幼儿对实际绘画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其三,在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主探索环境的营造,不要进行太多的干预,不要总是习惯性地用“对或者错”的评语来判定幼儿的作品,而要倡导将幼儿作为绘画的主体,鼓励其使用绘画来表达自己,重视绘画的过程。另外,教师不要过多地在乎绘画的结果,不要在绘画的过程中使用模型,这样会扼杀幼儿的想象力,也不要过多地去询问幼儿“这是什么”,而要鼓励幼儿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作品,将激励教育理论渗透其中,由此营造出更加理想的想象空间。
四、结语
美术教育在幼儿想象力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幼儿教师需要正确看待美术教育的价值,并且将幼儿想象力培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想象力发挥的氛围等方式,使得幼儿美术教育成为幼儿想象力培育的重要平台。
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去寻求全新的教学策略,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教学价值观,确保幼儿想象力可以得到培养,继而在更加理想的培育环境中,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闵寿珍.启发式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7(33):108.
[2]严 戈.儿童绘本阅读在农村幼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美与时代(中旬刊),2017(12):116-117.
[3]王 青.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新西部,2017(33):163-164.
[4]高梦竹.绘本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