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工制作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04-10吕玲
吕玲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制作,这样既能培养其手眼脑共同配合协作的能力,同时也能开发其创新思维,提升其创造能力,而综合实践性、趣味性、可开发性等特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有明显体现。文章发现手工制作实践活动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也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手工制作;综合实践活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1-0107-02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因此,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小学阶段怎样通过手工制作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小学生手工制作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生在艺术创新方面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说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艺术家的潜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应用到小学生日常教育中。在小学生手工制作活动中,剪纸、泥塑、贴画、制作玩具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手眼脑协同配合,真正参与到手工制作活动中。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运用的材料可以是废旧的布料、毛线、易拉罐、日历纸、空酒瓶、树叶等,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想象力,以求创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二、学生手工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素
(一)学生手工制作材料的选择
在学生手工制作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条件就是手工制作材料的选择。教师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手工制作材料的时颜色种类要丰富,必备的基础颜色自然必不可少,而特殊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使其迸发创作的激情。第二,选择的手工制作材料,应注意是无毒害环保类材料,避免有棱角尖锐的部分,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携带,也能避免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危害。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废弃物作为手工制作材料,例如将废弃的牛奶盒改造为小汽车,将瓶盖连接成杯子,还有空酒瓶、易拉罐等,这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可增进其环保意识。
(二)学生手工制作主题的选择
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同,例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对立体空间无法理解,无法很好完成泥塑作品。所以,在手工制作教学中,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定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制作主题,运用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手工制作的教学目的。
三、手工制作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手工制作实践课程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灵活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开拓思维、发展个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他们作品完成后给予及时评价和奖励,并指出需改进的地方,引导拓宽他们创造的思路,运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营造开放氛围,激励创新思维
一个轻松愉悦的实践活动环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应当针对不同实践内容,创设不同实践环境,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一年级教授小蘑菇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先教学生们学做传统的蘑菇,待蘑菇做成后,启发他们让蘑菇“变一变”,使蘑菇更形象化、趣味化。于是,有的蘑菇被戴上帽子领带,成了蘑菇爸爸,有的蘑菇穿上了裙子、戴上了项链,成为美女蘑菇等。在二年级手工制作活动中,笔者让学生利用纸张、面泥、彩笔,以“父爱如山”为主题进行创作,有的学生把红色面泥做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心,堆成一座山贴在纸上,在此背景前,爸爸牵着孩子的手奔跑着……课堂中,还可运用小组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设立最佳创新小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和创造能力,学生踊跃参与,最后各小组的作品都令人惊讶,大大超出预期。经过长期的手工制作实践训练,每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二)尊重学生个性,拓宽创新思维
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人们通过合理的想象,将想象到的形象材料进行分析、加工合成,再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素质能力。对于艺术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我个性,以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在轻松愉悦的空间自由发挥,尽情表现。教师在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时,应尊重学生多样的个性,不能嘲笑讽刺特殊作品,要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鼓励每位学生创作不一样的作品。
(三)给予自由空间,培育创新温床
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更好地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在手工实践活动中存在诸多顾虑,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而形成心理压力。教师应注意氛围的营造和情景的设置,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恰当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避免设定过高的评价标准。
(四)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之处,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早已经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教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重视,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主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并且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乐趣。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给予恰当引导。在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时,先肯定可取之处,再指出不足,对好的作品给予奖励,并在全班展示。收集整理部分优秀作品,定时在学校进行展览。
如每学期在校报上刊登优秀的作品,不仅让教师点评,还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可让学生发现各自长处与短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实践活动的评价阶段,应该以学生评价为主,鼓励他们自主探究、主动思考,从而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知道怎样改进。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激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总之,在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应当作为引导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营造輕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空间中自由创作,从而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 婵.手工教具在美术课中对小学生的启发及意义[J].成才之路,2011(26):93.
[2]姜莉梅. 手工课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