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在课中央

2020-04-10贾基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春雨儿童语言

贾基娴

在一次古诗词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中,唐婉老师执教的《春雨》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一结束,笔者调查了52名听课学生对唐老师《春雨》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见表1)

表1   听课学生对唐老师《春雨》一课教学的喜欢程度调查表

课后,听课老师无一例外地对这节课表示大加赞赏。

那么,唐老师的这节《春雨》为什么会赢得学生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呢?笔者结合课堂实录,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分析,发现“人在课中央”是这节课最大的魅力所在。或许,这也是学生喜欢、听课老师欣赏的原因所在。

一、“黄金分割”, 让儿童拥有自主学习的时空

下表为观课者对《春雨》教学片段设计的记录。(见表2)

表2   《春雨》课堂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从表2看,学生主要活动时间為21+10=31分钟。曾有教育专家主张把“黄金分割”原理引用到课堂教学评价来,认为学生活动的时间至少为40×0.618=24.4分钟。本节课从时空角度来看,给予了儿童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人站在课中央。

人在课中央,这“人”首先应指儿童,即学习者。在课中央,就是让儿童拥有充分活动的时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上的学习者。时空保障应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一。从时间的分割视角来看,本节课学生真正拥有了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保证了自主习得之后的有效对话。课堂的主线是诗歌教学,从教学环节可以发现,教者理性认识到一节课的时空是有限的,不能把教学目标确立得如同牛毛细雨,密密麻麻。

让人站在课中央,就是让学生以儿童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成尚荣先生曾说过:“用儿童的方式抵达儿童的心灵。”上述表格显示,学生活动的形式丰富。如课堂朗读在第二环节中至少呈现出四种方式。即使是一起读,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有节奏的变化。低幼儿童学习兴趣的有效保持来自于直观的形式变化,儿童在变化中获得“游戏”的体验,而游戏精神正是儿童感知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诗意对话,让儿童获得语言表征的美感

片段一:

师:董卿说,世界上一切都是遇见。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冬遇见春,就有了岁月;爸爸遇见妈妈,就有了我们;冷遇见暖,就有了——请看图。(依次出示图1)

图1

师:这就是雨。苍穹之下,点点滴滴就是雨。在普通人眼中就是自然现象,可是在敏感的人心中就是诗。回忆你背过的诗,哪些诗中有雨?

(师出示填空:                    ,花落知多少。)

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说好听点儿,再说一遍。

生:(有感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我们一起来。

生:(齐)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出示:               ,路上行人欲断魂。)

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师:爱动脑筋的同学,抓紧时间。

(师出示:沾衣欲湿杏花雨,                    。)

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出示: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一生站起来却想不起来)

师:先举手后想,这也是一种策略。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师:一起来。

师:下面这场雨和谁相遇了呢?(依次出示:杜甫   草堂   及时雨)

生:杜甫。

师:是的,和一位伟大诗人相遇了。这首诗是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在成都草堂写下的。这场雨在杜甫看来是一场及时雨。这场雨的名字叫——春夜喜雨。谁来朗读一遍?

师:今天截取诗的前四行,题目也变了,看!

听着这样的话语,玩着这样的游戏,是不是很熟悉?董卿在《朗读者》第一期的开场白,《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在《春雨》课堂上再现,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却时时吸引着学生,学生听着、玩着,不知不觉中吸收着诗词文化的精髓。

让人站在课中央,就是让儿童、教师、作者、编者等众人以儿童为核心,用符合儿童的对话方式立在课堂之上,触动儿童的心灵。儿童本身就天生具有诗性的逻辑、诗意的语言。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春雨》这节课,唐老师的语言虽然有些抽象、概括,但唐老师的脸上带着微笑,眼神中含着笑意,用诗一般的语言有节奏地、轻缓地与学生交流,如同小溪流水,和风细雨。这样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表象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产生形象感。诗本身就是语言的精粹,诗的课堂用诗意的语言尤其能唤起学生共鸣,使诗更具有形象美感。教师的课堂语言也是学生欣赏、模仿的范例。经常浸润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本身就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资源开发,让儿童活化文本意象的特性

片段二:

师:“雨”这个字表现出春雨的特点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出示石昌鸿的《二十四节气》片段)

师:看懂了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石昌鸿先生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把节气用这个节气中最有特点的植物表示出来,春分用的是什么来表示的?

生:柳条。

师:春雨呢?(出示图2)

图2

生:嫩芽。

师:如果写春天的雨,你会用什么颜色?

生:蓝色。

师:符合春天的安静。

生:绿色,因为春雨一下,小草发芽了,是绿色。

师:是的,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复苏,一片绿色。

师:如果让你用万事万物来表示春雨,你会选择谁?

生:柳条。

生:牛毛。

师:像牛毛,像花針,像细丝,那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文字。

生:雨点像小草。

师:看图,(出示图3)猜猜用了哪些植物表示春天的“雨”?

图3

生:嫩芽,桃枝,柳丝。

师:一首诗,一场春雨。那嫩芽仿佛喝着甜甜的雨水,在说——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那含苞待放的桃枝喝着细细的春雨,好像在说——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那根根柳丝喝着春雨,好像在说——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片段三:

师:会唱的人,用唱的方式表达对春雨的喜欢,你听——(播放苏州评弹)

片段四:

师:大家还把《春雨》写下来了呢!看。

(师出示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生欣赏。)

师:不同的是字体,相同的是喜欢,是对春雨的喜欢。

片段五:

师:杜甫这场春雨下了多少年?回去问“度娘”。

生:“度娘”是谁啊?

师:就是百度啊。这场雨一直没有停过,一直在下,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国诗词大会》?

师:《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十场有六场提到这首诗。这场春雨为什么总是会被提到?

生:这是一场好雨。

生:这是一场及时雨。

师:我们听听董卿怎么说?(播放视频)

师:有没有听懂那么一点儿呢?也许你的心头早有这么一场春雨,推荐大家欣赏影片《春风化雨》。

表3   《春雨》课堂教学资源引入统计表

《二十四节气》的巧妙插入让人惊叹,苏州评弹让人惊艳,《中国诗词大会》《春风化雨》给人以心灵的洗礼,这些资源的引入,如同春雨般丝丝浸润。如此开发课堂资源,适度链接,让诗的形象美具体表现在画面美、动态美、色彩美、立体美等多个方面。同时,让“春雨”不再限于一首诗、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把学生的视线拉长、延展,让学生的认知从课堂生发到课外,以儿童自我的阅历经验来重新审视熟以为知的事物,不断发现文本之外的陌生点,也正是儿童兴趣的燃点。让儿童自我发现,以儿童学习生长代替重复。这也是儿童文化在课堂的回归,使得“人在课中央”。

40分钟的古诗教学,汉字文化、古诗文化、多种艺术形式气息流通,相互补给,相得益彰,使得课堂繁花似锦却不乱花迷眼,不断给学生带来“盛宴”,牢牢吸引着学生的心。另外,诗是高雅的。“诗,雅道也。”在教学时不能太功利,过于直白,唐老师尽力以诗的形式教学,以诗的语言教学,让课堂更多流淌文化元素,让课堂雅致。当然,由于教学对象是低年级,不能高高在上,要接儿童之气。于是,唐老师的课堂多处采用调换学生的视角去打量原本熟悉的诗句,让儿童的心时时在场。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崇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春雨儿童语言
春雨
春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