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儿童的“四维”空间
2020-04-10俞正霞
俞正霞
统编本教材特别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三至六年级每一册教材都有文言文的学习。不论教哪个年级,即使首次接触这样的文言表达,其实也不用担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他们有古诗词学习经验,已积累了一定的古文阅读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语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感悟情感,体会文化。
现以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谈一谈基于儿童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读是根基
温儒敏教授说:“古诗文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当堂成诵。”笔者在执教《伯牙鼓琴》时,在第一板块的初读环节设计了多种方式的读,引领学生展开学习。
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自读要求,要求学生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指名读全文,重点指导“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和“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两句,关注多音字“少”和“为”在句中的正确读音。将这两句读准读通,就扫除了全文的阅读障碍,再全班齐读。
接下来,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全文:找一找《伯牙鼓琴》中哪个虚词出镜率最高?是“之”“乎”,还是“者”“也”呢?学生找出是“乎”。我出示带“乎”字的句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我示范读,“乎”读长些,又指名读这两句,师生再齐读。
文言文的读有讲究。注意停顿才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来。我直接出示画有停顿的全文,让学生再次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又让学生齐读。紧接着,我出示《伯牙鼓琴》没有标点的竖版全文,又要求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再齐读。然后,让学生学习古人读书的礼仪、辅以 “摇头晃脑”的动作读。
在课堂的黄金时段,学生反复读文言文。每一次读的要求都不同,达成的目标也不同。正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和文本不断地“亲密接触”,自然熟读成诵。所以,当我最后提出要进行“最高难度的读”时,仅出示了《伯牙鼓琴》的标题,班上绝大部分的学生就都能完成挑战。
二、讲要“修枝”
温儒敏教授特别指出,古诗文教學不可照搬文学史,过分强调字词、主旨理解……针对中高年级,要引导他们会意、感悟,不要给予过多限定,不要提供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务必要精当,切不可“事无巨细”什么都讲,也不可“不知深浅”往难处讲,要像修枝那样,砍掉多余的,保留合适的。
1. 学生会的不讲。在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鼓琴》的故事,学生已能讲出故事的大概,教师就没必要去重复了。在理解句子“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时,学生能根据注释讲出来,也就没必要再讲了。
2.学生不会的酌情讲。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学生并不熟悉。尤其是对本届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是首次使用统编本教材。所以在有的知识点上,教师可以直接告知。比如学生找出“乎”这个虚词在文中出镜率最高后,我出示四个带有“乎”字的句子,直接告知学生:“‘乎,相当于现在的语气词‘啊,读的时候声音延长些,后面可停一下。”再如,我告诉学生要想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来,就要注意句中词语的停顿。在学生读通读熟后,我直接出示有停顿的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还有,出示竖版全文后,告诉学生古人读时还会加上动作,根据节奏轻微地摇动脑袋,这样,文言文读得会更有韵味。
有的内容教师要点拨讲。如在指名读全文后,重点指导读准“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和“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两句中的多音字时,我提醒学生借助注释来判断字音,学生很自然地读出“少选之间”的“少”应读第三声,“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第一个“为”读第二声,第二个“为”读第四声。
有的内容教师要适度讲。在教学的最后环节,理解两个“志”有一定难度。教师是否就不要讲了呢?如果不讲,本课的知音文化就体现不出深度;如果讲,该怎么讲?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前一个环节,我小结“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他的心声”后联系“志”的字形说:“古称有才能的人为‘士。有才能的人的心声称为‘志。伯牙的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他的志向怎样?像山一样高,像水一样远。伯牙的志向谁懂?子期。像钟子期和伯牙这样的人就称为‘知音。”至此,学生对知音文化有了一定的会意、感悟。至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还是“伯牙是子期的知音”还是互为知音,就不用去深究了。
三、想是飞花
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练,有很多可以发挥想象的时空。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伯牙鼓琴》是第七单元的开篇精读课文,短小精悍,第2、3句话有充分想象的空间。所以不论从文本出发,还是从单元训练重点考虑,想象都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在第二板块品读环节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第一处设在当学生说出子期的特别之处是听
琴后。
师:你听,伯牙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句学生所答是复习课文中的句子)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白雪,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少选之间而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乎鼓琴,萋萋乎若芳草。
这三处学生所答要发挥想象并对文中句式进行迁移。本环节的想象训练旨在让学生感受伯牙鼓琴技艺的高超。伯牙的琴声可以表现众多动人的事物或场景,所以要引导学生拓宽思维去想。
第二处设在学生交流“伯牙为什么摔琴绝弦”后。
师:是呀,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想当初,伯牙鼓琴想到了巍峨的高山,子期就说:琴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
生:巍峨的高山。
师:伯牙鼓琴想到了险峻的高山,子期就说:琴弹得好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险峻的高山。
师:伯牙鼓琴想到了郁郁苍苍的高山,子期就说——
生:琴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郁郁苍苍的高山。
师:伯牙鼓琴想到了潺潺的流水,子期就说——
生:琴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潺潺的流水。
师:伯牙鼓琴想到了清澈的流水,子期就说——
生:琴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流水。
师:伯牙鼓琴想到了欢快的流水,子期就说——
生:琴弹得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欢快的流水。
师: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伯牙的心声。
本处的想象训练是聚焦山水意象,为学生体会伯牙的“志”做铺垫。所以引导学生朝深处想:怎样的山?怎样的水?这一山一水看似平凡,其实蕴含着中国古代文人的高洁情操。
两处想象训练,既让学生感受到伯牙鼓琴技艺的高超,更让学生体悟到了伯牙子期深厚的情感,感受到了知音文化。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谓也。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处在教室方寸之间,却可以浮想联翩:泰山、长江、黄河……这思维的火花如同那飞舞的花瓣,美不胜收。
四、趣是灵魂
温儒敏教授特别指出,古诗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不宜要求太高。从儿童身心特点考虑,课堂教学有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践。
如上课前,教师和学生玩一个“词语接龙”的小游戏。
师:我说“白雪”,你说“皑皑”。我说“皑皑”,你说“白雪”。听清楚了吗?
师:我说“杨柳”,你说——
生:依依。
师:我说“依依”,你说——
生:杨柳。
师:清风。
生:徐徐。
师:徐徐。
生:清风。
师:流水。
生:潺潺。
师; 潺潺。
生:流水。
师:春雨。
生:绵绵。
师:绵绵。
生:春雨。
师:芳草。
生:萋萋。
师:萋萋。
生:芳草。
小游戏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发挥想象做了铺垫,可谓一举多得。而初读环节教学生模仿古人读书,品读环节师生想象对话等也都让学生兴趣盎然。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身心特点,尽可能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贯穿其中,赋予课堂有趣的灵魂,再用反复的读、恰当的讲、丰富的想共同打造“四维”教学空间,让学生沉浸在文言文营造的情境中,领略汉语语言之美,才能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汉语学习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白兔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