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化学认知过程的六个类目
2020-04-10张玉鹏
张玉鹏
摘 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符合教育规律,其中有一个规律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至关重要,这就是学生认知过程规律。认知过程有六个类目: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山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六个类目对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类目,是教师们备课、上课的指导方向。教师应该主动地去逐一落实,而非被动地简单利用题目浅尝辄止。
关键词:认知;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1-0086-01
认知过程有六个类目: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山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思考和研究这六个类目,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六个类目按照其顺序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我们很多教师没系统了解这六个类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遗漏或者弱化某些类目。这种做法从大方面讲,会影响学生基础素养和核心素养的落实;从小方面讲,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影响学生考学。下面,我们一起系统认识一下这六个类目,希望能抛砖引玉。
类目1:记忆。定义是从常识记忆系统中提取有关信息。包含两个行为动词:再认、回忆。教师们请注意,定义中是长时记忆,而非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概念或定义,学生立刻记住了,但是过了一天就忘记了,这是短时记忆,而不是长时记忆,学生的记忆行为并没有完成。而要把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就得不断地重复,让学生能够通过再认、回忆等方式提取信息。
类目2:理解。定义是从口头、书面和画面传播的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包含七个行为动词:解释、举例、分类、概要、推论、比较、说明。化学老师演示了一个实验,学生观察完实验现象并能解释这个现象,就属于理解。得到同一种化合物,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学生能比较这些方法,也属于理解。只要符合上述七个行为动词之一,就属于理解。教师可以据此来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这个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开始,而不是在课堂上临时起意。
类目3:运用。定义是在给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有两个行为动词:执行和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若能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说明达到了应用层级。运用的层级较高,也是高考命题常关注的地方。而教师大多只关注记忆和理解,结果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非常低级的水平。教师用大棒和胡萝卜软硬兼施地让学生记忆,并且背诵理解,往往费力不讨好,学生学得痛苦,成绩也不理想。
类目4:分析。定义是把材料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有三个行为动词:区分、组织、归属。例如,某段新闻涉及某奶粉质量问题。那么,其中哪些与化学相关,哪些无关,能区分出来就属于分析。当然新闻描述的只是现象,若能从化学角度归纳出深层次的原因,这也属于分析。不过我们应将它落实到化学课堂中。教师若不断地埋怨学生不会审题,阅读能力差,甚至想请语文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化学的阅读和审题能力,那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想让学生在化学问题上的分析能力不断提升,化学老师需对其进行引领。
类目5:评价。定义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有两个行为动词:核查和评判。在化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早期,有些化學家的理论不合实际,是错误的。那么,可要求学生核查或者评判这些化学家的理论。再比如,医学中合成某一种药物,方法有很多,要求学生能够评价这些方法的优劣。这些能力都可以在高考中予以体现,教师不应以赶进度、抓成绩为借口忽视。只有教师的授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才能在高考中扬眉吐气。
类目6:创造。定义是将要素组合形成新的功能性整体或将要素重组成为新的模式结构。有三个行为动词:创新、计划、构建。这一层级较高,教师完成起来也比较困难。但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无论多么艰难,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类目,是教师们备课、上课的指导方向。教师应该主动地去逐一落实,而非被动地简单利用题目来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俊英.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