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交还学生,增强学生语文参与感
2020-04-10陈莲英
陈莲英
摘 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为前提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中,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和需求来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之中,拥有更多与语文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主体;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1-0064-02
“参与式教学活动”是指在师生平等的环境氛围下,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提出疑问、探究问题等一系列课堂活动来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良好的参与式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另一方面则是教师要在各种教学活动方面做出努力,不断创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互动内容,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获得感。
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就要仔细研读语文教材内容, 科学合理地使用语文教材,领会教材的教学意图,设计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并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坚持围绕着学生来设计教学活动,使语文活动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另外,要吸引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中,活跃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給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培养学生独立意志的关键。在许多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给予学生太多帮助、太多指导,导致学生逐渐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中丧失了“主体性”,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主体意识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乐趣,让其有参与课堂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许多教师经常从情境创设和活动探究两方面着手。
由于小学部编版课文中的一些文章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觉得陌生,自然而然也就游离于课本之外。这时,教师则需要在研读课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创造相应的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他们真正走入课文情境之中,感受作者的内心。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中,教师发现,由于威尼斯对学生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小艇”又是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交通工具,因而学生单纯地从课文文字中感受不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于是,教师采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威尼斯交错纵横的水道和桥梁,从视觉上带给学生冲击力,而后再将视频中展示的“水上城市”“千桥之城”带入文章之中,让学生在细读文章的时候再次感受威尼斯的美丽。教师利用视觉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当作威尼斯小艇上的某位乘客,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探索威尼斯这座城市,这样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情境化的创设并不是片段式的,而需要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时刻处在威尼斯的情境之中,成为本次威尼斯之行的“主人”。
对教材中比较深奥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借助自主探究的方式为学生制造探索空间,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其自发地获取知识。自主探究多以教师设置疑问开始,问题的设置大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究,因而问题设计应当由浅入深,不可过于抽象。在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了高科技还原圆明园的视频,许多学生都在感叹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精致美丽,而后教师又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的现状,许多学生都感到惋惜,也有学生对圆明园发生的事情感到疑惑。于是,教师趁热打铁在课堂的三个阶段提出三个问题:①昔日的圆明园如何?今日又变成了什么样子?②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③圆明园毁灭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很好地贯穿了全文并完成主题深化,学生在好奇心引导下跟随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脚步,逐渐走入了课文之中寻找答案。
除了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师还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敢于将课堂交给学生掌控,与学生做朋友,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敢于在教师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质量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从低年级段到高年级段的语文课堂中,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包括基础知识、文本阅读知识、文章写作知识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因而教师应在大量的教学内容中做出筛选,精心编排课堂授课。
一方面在备课阶段,教师应明确教育目标,再围绕该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首先是源于新课标的安排,同时,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主题目标,教师在参照这两项大目标的基础上,要结合每篇课文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还应与该章节的教学主题相吻合。在课文《伯牙鼓琴》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结合本单元主题“艺术魅力”对目标进行细化:①自主掌握课文中的字词读音;②基于对文言文的理解,正确断句,理解全篇含义和重点字词;③找准文章重点词句,借助文章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文章主人翁的情怀;④借助背景资料感受伯牙绝弦背后的孤独与寂寞,感受艺术之于伯牙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落脚点。在明确主体目标之后,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具体内容,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包括在课前预习阶段已经掌握的知识;二是学生未知的知识,主要是未接触过的领域;三是学生弄懂的知识点;四是学生的关注点,即学生渴望从课堂中获取的知识。
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学生兴趣点在于了解钟子期和伯牙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还想知道《高山流水》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充满魅力。而教学难点则在于许多学生虽然能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也了解钟子期和伯牙之间有深厚的友情,但是对“知音”的理解过于表面化,除了知道两人在琴声和心声两个领域有共鸣,并不知道两人为什么会有深刻的知音情。结合以上不同的学情,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课堂中有所收获。
可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质量的关键。许多教师用集体备课教案完全取代自主设计教案,虽然节约了课前准备时间,但集体备案的内容可能与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不相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教師需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在明确大目标的基础上细化每个小目标,使教学内容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三、保证活动的开放性,扩大参与数量范围
开放性教学活动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文化思想等为素养目标的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其开放性较强,体现的是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该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抱有“大语文”的思想,广泛寻找各种类型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接触语文、运用语文的机会,扩大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范围。
增强教学活动的开放性,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教学思路的框架,能够根据学生课堂反馈随机应变。以传统识字教学为例,许多教师都是采用先读—后写—再读的方法来完成汉字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会产生厌倦感,从而丧失了兴趣。从学生主体意识角度出发,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课堂活动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一是善用身边媒介开展教学。媒介是连接课本与现实的关键,因而必须与课本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媒介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带给学生更多有趣的知识学习方法,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比如在《姓氏歌》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小纸板,纸板上分别有各种字,例如“木”“字”“午”“小”等,还包括各种偏旁部首。在课堂成果巩固环节,教师邀请几位学生来到讲台完成这样的游戏:由一位学生结合教师所给出的纸板内容说出一个姓氏,其他学生在这些纸板中找到该姓氏的偏旁部首,拼出该姓氏并正确读出,哪位学生拼对且读对的次数最多,则可以获得教师准备的奖励。可见,教师借助了“纸板”来突破传统识字教学中“读—写—读”的教学框架,让更多学生寻找到了识字的乐趣。
二是善于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以古诗词为例,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只能够掌握古诗词的意思、感受诗人借助古诗词传递的基本情感,但是无法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教师则可以将对诗词的品鉴工作适当延伸至课外,增加学生接触诗词的机会,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再次研读课本中的诗词,或者寻找更多有趣、有意境的诗词。以某年的中秋节为例,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中秋节诗词鉴赏大会”,以“中秋”为主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与中秋相关的诗词,并且与其他同学分享品鉴。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以中秋思乡为主题提供了诗词,也有的学生以月亮为主题提供了诗词,每位学生基本都参与了活动,所学到的内容也超出了课本,这则是开放性学习的应有之意。
可见,教学媒介的灵活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想象和互动的空间,与传统的教师单一授课方式相比,该种教育模式更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在参与活动中取长补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知识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授课中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教学活动都应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悟与理解为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参与感、获得感、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刘建丽.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8):54-55.
[2]汤琦薇.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学子·理论版,2015(22):23.
[3]胡梦君.基于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课堂互动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6(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