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侗民族织锦比较分析

2020-04-10梁韵

丝绸 2020年2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传承发展一带一路

摘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作为少数民族织锦典型代表的壮侗民族织锦,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采用了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壮侗民族织锦由于语言相似、地域相连等特点,织锦在图案纹理选用、构图方式组成、织造技艺流程等方面都体现了相互融合发展的特点,但由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在图案用色、纹样内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国家、区域间相似民族文化融合创新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一带一路”;壮族织锦;侗族织锦;外观风格;制作工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TS941.12;K876.9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20)02006606

引用頁码: 0212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0.02.01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uang brocade and Dong brocade

LIANG Yun

(School of Desig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Zhuang and Dong brocades are seem as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ethnic brocades, and also gai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paper makes a horizont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uang and Dong brocade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because of the similar language and regional connection, the brocades of Zhuang and Dong nationalities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aspects of pattern and texture selection, composition, weaving process and so on. However, due to the independ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pattern color and pattern connotation. This research will help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similar ethn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Zhuang brocade; Dong brocade; appearance sty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在古丝绸之路贸易过程中,织锦充当了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壮侗民族织锦作为少数民族织锦的典型代表,其技艺分别名列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反映少数民族特征及多样性的重要文化符号。事实上,壮侗民族均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国内外多种民族文化渊源密切(如越南侬族、老挝佬族等)。而壮侗民族主要分布的湘桂黔三省区域地带,又从属于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框架下六大走廊之一)区域经济空间建设的战略格局之下。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对壮侗民族织锦进行系统比较分析,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加强对壮侗民族织锦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为国家、区域间相似民族文化融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壮侗民族织锦的起源

壮侗民族织锦同根同源,各具特色[1]。《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南蛮“好五色衣服”。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中“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这里的南蛮、僚人分别指代南方少数民族及壮侗语族的先人。壮侗民族均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百越族群的西瓯、骆越支系,地理上相连成片,民族文化习俗相近。民族间大聚居、小分散的格局也造就了壮侗民族各具特色却又习性相近的特性。

壮族织锦别称僮锦、绒花被。据考察推断最早起源于汉代,至唐代便被列为贡品,在宋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宋朝在四川设立了“蜀锦院”,进一步影响了壮族织锦技艺。相较而言,壮族织锦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得到官方加持,因此发展相对较好。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2]。侗族织锦技艺在两汉至唐宋间发展成熟,明清之后日趋繁荣。侗族织锦古朴雅致,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侗族人民生活中的必需品。

2壮侗民族织锦的比较

2.1外观风格

壮族织锦采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手法,一般为多种色彩烘托,绚丽缤纷,且花纹图案多为单面呈现的方式。在用色上,壮族织锦多采用纯色对比、互补色对比、类似色对比等,用色夸张大胆,如红配绿、蓝配橙等,使锦面呈现不同的节奏感,给人色彩艳丽动人的效果,画面图案与色彩间搭配得当。壮族织锦图案构成方式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等,在图案呈现方式上多用具抽象性几何形图案,纹样组织复杂,图案选材广泛生动,华而不俗。纹样既保留了壮族特色,又带有汉文化印记。壮族织锦的代表图案有回纹、凤栖牡丹、“卍”“卐”字纹等(图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Zhuang brocade and Dong brocade壮侗民族织锦比较分析与壮族织锦的多彩用色及单面呈现为主的方式不同,传统侗族织锦主要为白经黑纬、白经色纬等经纬异色双色织锦(又称素锦),锦面花纹图案呈双面起花效果。侗族织锦的色调大都淡雅素净、清新明快。这是因为侗族主要居住在湘桂黔三省交界的山区,虽然交通不便,但四面青山绿水,也由此生成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和审美观;二是由于交通原因,侗族织锦纺线使用外来染料的时间较晚,故织锦大都以“素锦”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慢慢出现彩色丝线织造的“彩锦”[3]。侗族织锦上所呈现的图案题材多样,由于侗族织机的工艺特性,因此锦面多呈现为线性为主的几何图形。图案呈现方式采用多中心式、子母式、对称式、二方连续式等。侗族织锦的代表图案为多耶纹(又称踩堂纹)、蜘蛛纹(多用于婴儿背面、衣物等,带祈福庇佑之意)、八角花纹等(图2),图案纹样来源包罗万象,体现了侗族织锦艺术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壮侗织锦图案选材和组织形式类似,但其差异主要体现在:1)图案内涵。除了特定的极具代表性的图案外,从外观上看很难辨别,但不同之处为它们所赋予的图案内涵不同,比如花纹在壮族织锦中代表的是花图腾,而在侗族织锦中仅为美的象征等[1]。2)文化融合。由于壮锦曾作为贡品,在织造上体现了壮汉民族融合的特点。3)织锦用色。壮锦用色较为丰富多样,而侗锦较为素雅。壮侗民族织锦外观风格比较如表1所示。

2.2织造原料

传统壮族织锦多以棉纱为经、丝线为纬进行织造,这是传统壮族织锦与众不同的地方。壮族纺织品的织造材料曾先后经历树皮、麻料、葛料、竹料、棉料、丝料及化纤材料的演变,其中麻料、棉料及丝料较多地被记载为壮族織锦用料,史料较为充实。农耕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壮族织锦的选材,广西最早发现的麻织实物来自武鸣县的战国墓中。在宋代,广西的苎麻种植得到极大的发展并逐渐享誉全国[4],在这期间,壮族人民利用麻线织造成锦。随着宋代植棉规模和风气逐渐扩大,棉线也广泛被用作壮族织锦的材料,一直延续至清朝时期,《百色厅志》亦有记载:“妇女以纺织为事,地无桑柘,独树棉麻。”清朝后期,广西成为桑蚕业重要产地,丝料被更为广泛应用于织造过程。现代,由于化纤材料价格低廉,不易褪色等特点,涤棉线、彩色腈纶等成为壮族织锦的主要用料,因此当代壮族织锦与传统织锦相比,色彩上大都相对艳丽。

侗族地区自古就有“种棉、种蓝”的习俗[5]。传统侗族织锦的织造材料以棉麻为主,主要是采用自纺、自染的棉纱、麻线来进行制作。侗族织锦的选材和用色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色调上喜庄重淡雅,有“绿色”文化根性和“宁静”审美态势[6]。侗族织锦相较于别的民族织锦(壮锦等),用色相对清新淡雅。现代膨体纱由于颜色艳丽,覆盖率大,对于织锦织造速度有显著提升,因此也被用于织造过程中。此外,现代侗族织锦材料还包括了桑蚕丝、亚麻、涤纶等,极大地丰富了侗锦织造原料的选用。由于传统壮锦曾为贡品,因此选用材料较侗锦丰富,多采用丝料而显细腻等,现代壮侗民族织锦原料则愈加趋同。

2.3织锦织物规格

壮侗民族织锦由于原料、产地及织造方法的不同,所呈现的形式也不一样。壮锦通常使用二梭法或三梭法(纬线显花)进行织造,其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现代手工织造的壮锦通常选用棉料,受织机大小限制,幅宽最宽为50cm左右,经密为230根/10cm,纬密为210根/10cm。

一般来说,侗族织锦中的素锦基本组织为纬二重组织,体现为其经纬异色、通经通纬的织造方式;而彩锦为纬三重组织(手工挑经夹断纬);侗带则为经二重组织[7]。与壮锦类似,现代手工织造的侗锦大多选用腈纶或膨体纱,最宽幅宽约为50cm,经密为250根/10cm,纬密为210根/10cm;而侗族素锦幅宽及密度与彩锦类似。本文分别以同时期手工织造的壮侗民族织锦作品为例,经过测算得到的织物规格见表2。

2.4壮侗民族织锦织造设备的异同

壮族织锦主要的织造设备(简称织机)为宾阳竹笼机(除此外还有环江织锦机、靖西织锦机等,但因宾阳竹笼机使用较为广泛,因此被认为是广西壮锦传统织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西宾阳、靖西、环江等地。壮族传统的织锦工具以宾阳竹笼机最为典型。竹笼机材质主要为木质,机身总长约为170cm,从前端到后端呈倒梯形,前端宽65cm,后端宽79cm,机身高度约为109cm[8];机身设置有支撑结构、传动系统、分综设备、提花设备等,机身上方放置有竹笼(又称花笼),用于制作花纹图案。宾阳竹笼机的织机部件数量约有24个:机床、机架、坐板、卷经轴、卷布轴、绑腰、分纱棒、纱踏板、纱吊手、小综线(地综线)、小综杆(地综杆)、花踏板、提花吊手、竹笼、编花竹、大综线(提花综线)、大综杆(提花综杆)、重砣、打花刀、筘、挑花尺、筒、绒梭、纱梭等[910]。宾阳竹笼机下方垂吊竹笼,整机分为机身、装纱、提纱、提花及打花四大部分,其中机身部分包含机床、机架和坐板[9]。

而侗族织锦主要的织造设备为侗族斜织机,主要分布在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贵州从江等地[1]。两者地域相近,语言相似,民间交流密切。仅从外观上看,壮侗民族织锦织机的顶部均有一个大型的V形摇摆架,宾阳竹笼机整机呈水平状,侗族斜织机为斜面机身,符合一定的人体工学原则。侗族织机分为侗族斜织机、平织机、腰织机三种类型,其中侗族斜织机使用较为广泛。侗族斜织机(又称“陡机”)除没有脚踏板、重砣和竹笼外,与宾阳竹笼机机身部分组成类似,且机头翘起,机身呈一定斜度,方便进行织造。侗族斜织机是侗族织锦的主要织造设备,主要采用斜架式织机来完成织造,斜架式织机可用于织布及织锦。织机整机可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机身、装纱、提纱和打纱。侗族织锦一般以素色棉纱(如白色等)作经线为底,用彩色棉纱或黑色棉纱织造起花。斜织机机身部分由机梁支架、机腿和坐板组成。斜面机身部分由机腿、机梁、梁上支架和木坐板组成。侗族斜织机斜面机身长、宽约170cm×70cm。前、后机梁支架高分别为72、36cm,坐板搁置于机架后方[11]。侗族斜织机约含18个部件,分别为:前支架、分纱框、卷经板、斜面机身、前机架、纱踩脚、纱腰带、卷布轴、竹筘、花综绳、分综杆、花综杆、花竹签、V形摇摆架、素综、压纱棒、刀杼、挑花尺等[12]。壮侗民族织锦织造设备比较如表3所示,两种织机均可单人操作,但织造方式有所不同。

2.5制作工序

以宾阳竹笼机织造为例,传统壮族织锦的织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流程:一是纺线;二是染色;三是浆纱;四是绞线(又称“倒线”);五是整经(又称“牵经线”“牵线”);六是穿线;七是装机、上机织造[13]。传统壮族织锦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纺线的预处理,即包含流程一至流程四。首先要将棉、麻或蚕丝制作成纺线后,要将其进行染色及浆洗。仅对经线进行上浆处理,对经线进行浆洗的过程也称浆纱,晾干后用纺车绞成纱锭,即可开始整经。第二部分主要为线的处理(即整经及穿线流程),使用整经机(分地桩式牵经法和经耙式牵经法)将经线按一定规律及流程进行处理,使其整齐,方便织造。随后,进行经线穿筘处理等过程。第三部分主要为织造(即装机及上机织造流程),该部分主要将准备好的材料装机开始织造,装机流程主要细化为:卷轴、上轴、穿地综线、穿花本线、穿筘、吊装、编花本。完成装机流程后,即可开始进行织造。

侗族织锦通用的织机为侗族斜织机。传统侗族织锦的织造工序包含了十多道步骤,分别为:选棉、轧棉、卷棉、纺纱、盘纱、煮纱上浆、络纱、牵经排纱、穿筘、梳纱、安机、穿综、织锦。与壮族织锦类似,侗族织锦的制作工序也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纺线的预处理包括了选棉、轧棉、卷棉、纺纱、盘纱、煮纱上浆、络纱等流程,使用的工具包括了轧车、手摇式单锭纺车、盘纱圈和盘纱架、手摇络车(竹笼络车)。第二部分包括了牵经排纱、穿筘、梳纱等流程,使用的工具包括了竹竿、经床、纺锤、竹筘、“八”形木叉分经棍等,主要将织锦用线进行梳理,方便织造。其中,数纱为其中最难的步骤,必须将纱线逐一数好,以免锦面不平整。第三部分则包含了安机、穿综、织锦等流程,使用的工具則包括了综杆、棕绳、挑花尺(挑花钩)、织机等。

2.6传承保护与发展

出于对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文化振兴的目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壮侗民族织锦的发展也逐渐焕发新活力。壮族织锦是四大名锦之一,且在古代一直作为贡品,改革开放后,在广西宾阳、靖西等地设厂进行对外销售以满足需求。因此,虽然由于经济发展和审美变化而经历衰落,但相比侗族织锦而言,来自政府及民间自发的传承保护、发展方式较多元化。目前参与壮族织锦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力量有来自政府的政策推动及支持、原壮族织锦厂转型的推动(如靖西市壮锦厂等)、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工作室(如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开设有织锦工作室)、高校参与的传承保护(如广西艺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民间企业的活跃介入(如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非遗生活馆等)。相对而言,侗族织锦来自民间的传承保护力量较少(如没有专门供应侗族织锦的织锦厂、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并未独立建立工作室等),但却拥有来自湖南大学与美克美家对侗族织锦进行设计创新的深度校企合作,传承保护方向更为大型及集中。无论是何种保护发展方式,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设计创新仍显不足,但随着国家力量的推动和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发展,壮侗民族织锦为代表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没落的情况都将有所改善。

3结语

壮侗民族织锦是少数民族织锦的典型代表,也是反映少数民族特征和多样性的文化符号。由于族源相近、地域相连的特点,虽然壮侗民族织锦间存在着差异但也拥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如图案纹理选用、织造原料、婚嫁等必需品用途等,这无一不显示出独立的民族特征、文化差异外,在某些方面所体现的相似、统一之处。通过对壮侗民族织锦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够对国内外多种民族同源文化产生借鉴,并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审视多民族协同设计的可能性,进而对壮侗民族织锦起到更好的创新发展及推动作用,这也有利于民族织锦的文化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蔡荭. 广西壮锦、瑶锦、苗锦、侗锦传统纹样探析[C]//广西文博: 第一辑.南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2017: 20.

CAI Zhi.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of Guangxi Zhuang brocade, Yao brocade, Miao brocade and Dong brocade [C]//Guangxi Cultural Expo: Series I. Naning: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Museum, 2017: 20.

[2]郭星辉, 陈晓玲. 侗锦产品的开发与创新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6(2): 118122.

GUO Xinghui, CHEN Xiaol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products of Dong brocade [J].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26(2): 118122.

[3]蔡荭. 侗锦艺术特色初探[J]. 广西民族研究, 2004(2): 7781.

CAI Zh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ong brocade [J].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4(2): 7781.

[4]徐昕. 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6.

XU Xin.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ique and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6.

[5]姜大谦. 论侗族纺织文化[J]. 贵州民族研究, 1991(2): 6470.

JIANG Daqian. The theory of Dong textile culture [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1991(2): 6470.

[6]张泽忠. 侗族文化传统审美生存研究[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ZHANG Zezhong. A Study on the Aesthetic Survival of Dong Culture Tradition [M].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12.

[7]钱小萍. 中国织锦大全[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4.

QIAN Xiaoping. Brocade of China [M]. Beijing: China Textile Press, 2014.

[8]朱华平. 现代壮锦和传统壮锦的对比分析[J]. 丝绸, 2012, 49(5): 5055.

ZHU Huap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Zhuang brocade and the traditional Zhuang brocade [J]. Journal of Silk, 2012, 49(5): 5055.

[9]刘红晓, 谭立平. 传统壮锦织机结构研究: 以宾阳竹笼机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8): 48754877.

LIU Hongxiao, TAN Liping. Study of traditional Zhuang brocade looms structure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1, 39(8): 48754877.

[10]谭立平, 刘红晓, 陈丽. 广西壮锦织锦技术研究[J]. 丝绸, 2012, 49(1): 4851.

TAN Liping, LIU Hongxiao, CHEN Li. Research of Zhuang brocade technology of Guangxi [J]. Journal of Silk, 2012, 49(1): 4851.

[11]唐慧. 湖南侗族织锦艺术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TANG Hui. The Research of Dong Brocade Art in Hunan Province [D].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

[12]赵翰生, 李劲松, 秦双夏. 侗族斜织机调查及研究[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3, 34(2): 183198.

ZHAO Hansheng, LI Jinsong, QIN Shuangxia.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ilted looms of the Dong minority [J]. The Chinese Journal fo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34(2): 183198.

[13]李嘉, 汤迪亚. 壮族织锦艺术的文化意蕴解读[J]. 设计艺术研究, 2018, 8(1): 3742.

LI Jia, TANG Diy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brocade art of Zhuang nationality [J]. Design Research, 2018, 8(1): 3742.

收稿日期: 20190413; 修回日期: 20191213

基金項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MZ032)

作者简介: 梁韵(1984),女,讲师,主要从事民族艺术、文化产业及创新应用的研究。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传承发展一带一路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对传统紫砂壶制作工艺的研究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