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湾区经济背景下城市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广东省城市面板数据

2020-04-10祥生地产集团李晨晖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欠发达分工专业化

祥生地产集团 李晨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如何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乃至对发达地区的赶超,是经济学尤其是发展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分工深化的视角来看,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路径至少在两方面受到影响:一方面,随着欠发达地区自身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程度不断深化,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应随自身分工深化的现状而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区域分工深化的存在,欠发达地区同时还面临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更好地承接来自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思考点。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2018年生产总值近10万亿元,但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也日益得到关注。不仅要优化和提升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而且要推动和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按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广东未来要构建三大新型都市区和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广州、深圳、珠海等重点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韶关”“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阳江”三大新型都市区。

2019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各城市之间、产业之间是有梯度的,相互之间协同互补、彼此促进。在产业布局方面,内地城市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反哺内地城市,促进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出口;同时,珠三角核心城市与两翼的城市实现协同发展: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与佛山的产业基础互补,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向东莞及惠州区域进行外溢协同,珠海的高端制造业与中山的专业市场基地进行产业互补等。

在湾区经济政策和历史发展机遇下,湾区城市应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及区域协同作用,以创新为主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湾区带动本区域内的其他城市集群,资源互补,重塑产业发展路径,实现经济新的增长极。本文以分工深化机理,从经济潜力、产业特征分布和集群影响机制等角度,深入分析广东各城市集群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路径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变化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城市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1.国外的研究。

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分工,分工理论就成为经济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亚当·斯密的分工更多强调的是劳动的专门化,因为劳动的专门化能提高劳动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劳动分工的深化,不仅包括分工专业化,还包括分工多样化。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而言,分工在专业化和多样化方面的深化还形成了该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外部性,从而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马歇尔(Marshall)认为同一产业的企业在某个地区集聚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能促进该产业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知识溢出(Jacobs,1969),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其观点经阿罗(Arrow)和罗默(Romer)模型化后被学术界称为马歇尔外部性。雅各布斯(Jacobs)则认为重要的知识溢出往往来自于产业之外,互补知识、差异性和分工多样化更有助于创新,因此更能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此即雅各布斯外部性(Glaeser et al.,1992)。

现有从产业分工深化或者说专业化及多样化视角对城市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少见。格莱泽(Glaeser)利用美国1956~1987年170个城市的典型行业数据,发现由于雅各布斯外部性的存在,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就业增长(Duranton & Puga,2001)。Duranton和Puga(2001)构建过程创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后发现,综合性城市更适合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专业化的城市环境则更适合产品发展的成熟阶段。弗里奇(Fritsch)的研究发现,过高的专业化程度或者多样化程度都会导致区域创新的低效率,之后产业专业化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博文广,2007)。

以201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创新的经济效应给予了充分论证。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应被视作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区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巨型发展区带来的城市群形态的网络化、多层级的中心地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经典的都市圈、城市群理论的深化和发展。遵循单一城市发育发展—大都市规模的形成—相邻大都市区域的扩张—多个城市支撑的现代城市群—多中心的区型发展区这个基本轨迹,是从芝加哥学派衍生出的空间多向扩张理论到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以及彼得霍尔的基于欧洲的多中心大都市理论等,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2.国内学者的成果。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分工深化的视角对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做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博文广(2007)在检验我国29个省25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后发现,在全国样本范围内,专业化水平与产业增长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多样化与产业增长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不同性质和不同地区的产业,其多样化的增长效应不尽相同。李金滟和宋德勇(2008)根据2003~2005年中国284个地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现阶段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更能促进经济集聚。吴三忙和李善同(2011)的研究表明,在全国样本范围内,专业化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为负,而多样化的产业环境有利于制造业的增长;在分地区、分产业的分析中,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孙晓华和周玲玲(2013)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来说,多样化和专业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 在特大型城市中,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效应,专业化的影响较弱;在大、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专业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产业多样化则给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阻碍。李程骅和黄南(2018)的研究发现: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主要是针对主城、中心城市存在的功能过度集中问题,通过有效的疏散和平衡作用,来解决无序发展、快速膨胀、资源浪费的城市病问题,为现代城市规划走出单中心的思维定势、促进大空间的网络化,多核心大都市区、多中心城市区域等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

(三)本文的研究方向

进入“十二五”之后,我国的区域发展主动顺应城市群一体化的大趋势,突出“组团发展”的城市群战略规划加速取代原来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寻求解决相邻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和日益加剧的大城市病等问题,更强调跨区域的城市、城镇之间的协作与协同发展。

现有文献从各种视角对区域发展中各城市的产业分工深化进行了研究,尽管在分工深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上的认识并不一致,但现有研究认为,由于技术外部性的存在,产业分工深化形成技术外溢作用,多样化和专业化分工对各城市产业发展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从而将分工深化的视角引入对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中来。然而,现有研究中,从分工深化视角下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的产业发展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不多。事实上,欠发达地区城市由于自身分工深化环境不同,分工深化对其产业发展的路径影响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这一视角对其进行实证研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和改进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在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其产业发展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专业化分工(马歇尔外部性)还是来自多样化分工(雅各布斯外部性)?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中所受到的不同方向的分工深化的影响有何不同?欠发达地区应如何调整自身的产业政策?或者,在分工深化的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应如何选择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城市集群中各城市发展如何协同产业调整方向,才能更好符合发展趋势,实现新的增长极?本文尝试就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二、区域经济中城市间的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产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中,城市间的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直观来讲就在于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率水平较低,而这种更低的生产率水平意味着欠发达地区需要用更多的人工才能获得相对应的产出。在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占据经济主体位置的往往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发展非常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也面临着种种的问题与挑战。

从要素禀赋和资源的角度来看,欠发达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很多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相对丰富,也拥有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这样,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其产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往往是依靠自身的矿产、地理、土地、水资源等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模式相对单一,造成制造业的结构较简单。因此,从分工深化的角度来看,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初期分工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多样化程度较低。

(二)提出的假设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发展,重点是大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更看重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内,除加强传统的龙头核心/首位城市引领效应外,构建多层级的副中心城市,优化资源配置手段和利益协调机制,探寻高效的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方式,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大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问题。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也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外溢效应,发达城市的产业优化和转移,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某些特定的与其自身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的较快发展,在这些产业中所积累的知识和技巧必然有助于市场主体生产技术的提升,从而提升了产业的生产效率,为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效率随其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与自身资源和要素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配套产业需求的提升。一方面,配套产业能从上下游对原有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产业进行支持,以满足这些产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配套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实现从区域贸易购买相关产品转为自己生产相关产品。随着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地区的产业逐渐向多样化方向深化发展,配套产业对相关产业形成较强的技术知识外溢作用,也有利于减少区域内需求产业对相关产品的搜寻成本以及低效率生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从而带来整个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效率随制造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与欠发达地区城市相对应,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市场的配套发展体系较为完善,部分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因此,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的继续提升对其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已经形成。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其生产的核心往往更需要注重要素的供给、信息技术的采用与更新,以及产品研发投入的增加等方面,而这些恰恰是生产服务业提供的。因此,可以预计,发达地区的工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有关,即假设3。

假设3: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效率随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三、湾区城市集群的产业特征与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共11个城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和城市集群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大战略步骤。“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将更注重强调开放和融合,其主要任务在于消除湾区城市间的内部不均衡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为湾区提供新的发展战略机遇。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基础现状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中,香港、澳门以其国际化的优势为广东带来发展样本;珠三角城市集群深耕制造业多年,具备强大实体经济实力和完善的体系,可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促进传统制造向先进“智能制造”和 “工业4.0”目标快速前进。在湾区经济背景下,珠三角城市集群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以更快速度流通,促进湾区各城市的工业、制造业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但是,与其他发达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湾区内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香港、广州、深圳三大城市经济体量占粤港澳大湾区GDP总值的67%,远远领先于其他城市;佛山、东莞作为第二梯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但其他城市GDP占比相对较小,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湾区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远低于其他三大湾区水平,产业结构完善亟待升级;此外,湾区内各城市在竞争中存在互相制约,难以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城市间的资源整合、产业互补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加强。

(二)湾区中珠三角城市的产业结构

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城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随着中国加入WTO及香港、澳门回归,珠三角城市的对外贸易经济模式进一步深化。同时,珠三角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使得大湾区经济与产业发展进一步融合,经济协同发展领域由简单的制造业拓展到金融、服务业、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广东GDP在稳定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7年第三产业占全省GDP比重从2000年的44.1%上升到53.6%(见图1、图2)。

图1 2000~2017年广东省产业GDP构成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从大湾区各城市2017年产业构成数据看(见图1、图2和表1),香港、澳门经济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占比超过92%以上,内地城市中,广州则继续发挥对外服务贸易中心作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1%;深圳除了高科技制造中心优势外,金融、服务业、物流等第三产业的生产服务业也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与香港互联互通的优势将助推两地产业链整合与协作;佛山、东莞、惠州等作为新崛起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将承担着广州、深圳制造业转移的产业承接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肇庆、江门等地区第一产业占比仍然较大。

图2 2017年大湾区内地各城市产业构成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表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结构 单位:%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三)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特征与分布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统计分析。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数据统计,2017年珠三角城市工业增加值为25768.21亿元(见图3),深圳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8000亿元,占比超过33%。佛山发展迅速,实现工业增加值达4335亿元,超过广州排名第二,且除了其传统的轻工业优势外,机械设备等工业制造行业产业布局日渐合理。除了深圳、佛山、广州和东莞外,其他珠三角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相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和发展空间。

图3 2017年珠三角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2.主要产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

2017年珠三角城市主要产业经济统计数据见表2。

表2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主要产业行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

其中,深圳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遥遥领先,东莞、惠州排在之后,三座城市在产业链上形成有效互补;深圳的医药制造业也较为发达,以广州、深圳作为中心辐射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带正在形成;广州在汽车、医药制造行业中领先于其他城市,汽车制造业作为广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资源高度集中,同时医药制造业发展迅猛,成为广州的产业经济新增长点;佛山机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排在首位,地理区域相近的佛山—肇庆、江门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未来将成为湾区城市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生产服务业的核心——金融业方面,深圳行业增加值高居榜首,但与纽约、伦敦、香港、上海、北京等国内外金融中心城市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行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伦敦的1/3、纽约的1/7,金融业整体影响力和辐射力还有待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深圳—香港将在金融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建立深港两地金融长效性合作机制、探索创新型金融市场。

3.湾区各城市优势产业分析。

从对湾区各城市产业结构的梳理来看,区内已建设成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由深圳、广州中心城市辐射而形成的产业圈影响力逐渐扩大。但大多数城市仍然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产业定位不明确,过去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中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融合度不高。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产业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1)具体来说,深圳将继续发挥创新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将会借助新技术的渗透作用进一步转型升级。深圳将积极发挥在产业金融方面的优势,为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与产业有效结合。

(2)生物制药已成为湾区一些城市的支柱型产业。例如,深圳从2009年开始就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高新生物医药企业已具备世界级专业技术水平,深圳整体生物产业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广州也积极布局生物制药产业发展,一些大型生物制药研发中心及生产中心选择落户广州;中山、珠海、佛山在医药制造方面发展迅速。

(3)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目前也正朝着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承担着广州、深圳制造业转移的产业布局任务;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制造企业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变,除家电业务做到全球领先外,这些行业龙头企业大力研发基础工业技术,为企业战略转型储备力量。

(4)GDP产值较低的肇庆、江门地区其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未来可在第一产业上发展现代农业,在与湾区其他城市协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第二、第三产业。

四、模型和数据说明

(一)专业化和多样化水平的测度

在探讨分工深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时,首先需要对分工深化进行检验和测度。本文所界定的分工深化就是从专业化和多样化两个角度进行的,本文研究中分别探讨了制造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以及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1.专业化水平。

测量城市某一具体产业专业化水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量这一产业在当地就业市场的比重。由于不同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往往体现在不同的产业中,为便于比较,可通过测量每个城市最大的就业产业比重来比较不同城市之间的专业化水平。就广东全省而言,为能在不同的产业间对专业化水平进行比较,本文参考杜兰顿(Duranton)和普加(Puga)所提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即将最大产业就业比重用该产业的平均就业比重进行校正后的指数,考虑到不同的城市其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可能不只一个,本文将最大的三项相对专业化指数求和后得到调整后相对专业化指数。

(1)

(2)

其中,RZIi是i市的相对专业化指数,TRZIi是i市的调节后相对专业化指数;Sij指i市j产业的就业或增加值所占比重;Sj指全省j产业就业或增加值所占比重。Max1j表示j产业最大值,Max2j表示j产业第二大值,Max3j表示j产业第三大值。根据实际测算可见:专业化指数越大,该城市的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

2.多样化水平。

多样化水平的常用测量方法是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即每个城市所有部门就业或增加值比重的平方和的倒数。

(3)

其中,DIi是i市多样化水平指数,其最小值为1,表示城市多样化指数最低,仅专业化发展某一个特定的产业。为便于城市之间的比较,本文采用杜兰顿(Duranton)和普加(Puga)所提出的相对多样化指数,即每个城市所有产业就业比重与该城市就业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倒数:

RDIi=1/∑i|sij-sj|

(4)

其中,RDIi表示城市的相对多样化指数,RDIi的值越大,说明该城市的产业多样化程度越高,产业种类越多,而各产业的发展相对更均衡。

3.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分工深化。

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分工深化具有显著差异。一方面,从三次产业的区分来看,欠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上,而发达地区往往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的过程,其分工深化已逐步从工业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内部的分工深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的技术外溢作用不同。

为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更深入地认识落后地区分工深化特点,本文在选取分工深化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标时,分别从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两个方面进行计算,由此得到制造业专业化指标MTRZIi、制造业多样化指标MRDIi、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指标PSTRZIi、生产服务业多样化指标PSRDIi。

由于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限制,本文在计算制造业专业化指标MTRZIi和制造业多样化指标MRDIi时,计算的是制造业的31个细分行业的增加值数据(以2012年国家统计口径的细分行业标准为参考)。对于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指标PSTRZIi和生产服务业多样化指标PSRDIi部分,采用的是细分行业的就业比重数据。不失一般性,本文界定的生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业8个细分行业,由于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本文测算的服务就业人数均采用《广东统计年鉴(2007)》《广东统计年鉴(2012)》《广东统计年鉴(2017)》所公布的数据,少量数据因统计口径变化而略有调整。

从表4所列出的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广东省各城市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专业化及专业化指标可以看到,与珠三角较发达城市相比,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专业化指数相对较高,制造业多样化指数相对较低,尽管广州和深圳的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指数相对较低而多样化指数相对较高,但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其他珠三角城市在生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指数上无明显差异。

表4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广东省各市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分工深化程度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得出。

(二)随机前沿函数模型说明

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因分工深化而造成的产业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分工和多样化分工对其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同。为此,本文需分别计算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工深化对欠发达地区及发达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并进行对比,这需要用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生产效率进行计算。

以往的生产函数模型都假定所有生产者都能实现最大生产效率,因此产出增长中除要素贡献外其他部分都被归纳为技术进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模型一般形式为:

Y=f(X)exp(v-u)

(5)

其中,Y为产出,X为投入向量,f(X)为前沿生产函数(即最大生产效率下的生产函数),v为随机误差,u为技术无效率项,一般认为u>0。

根据u的分布不同,分为半正态分布、Gamma分布、指数分布及截断正态分布等。本文采用巴蒂斯和科埃利于1995年提出的模型2,即正态—截断正态分布模型,其方程表达为:

lnYit=βlnXit+(Vit-Uit)

(6)

(7)

(8)

mit=zitδ

(9)

其中,Yit为i城市第t年的工业产出,Xit为i城市第t年的工业投入要素向量,β为系数向量,Vit为服从独立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Uit为技术无效率项,Vit和Uit独立不相关,mit为截断正态分布的阶段点,zit为影响地区生产效率的外生变量向量,δ为待估计参数向量。

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由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是任何生产函数的二次泰勒近似,而且不存在技术中性及产出弹性固定的限制,因此具有较好的包容性。本文中的投入要素仅考虑物质资本K及劳动L,因此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为:

lnYit=β0+β1lnKit+β2lnLit+β3t+β4ln2Kit+β5ln2Lit+β6t2

+β7lnKlnL+β8lnKt+β9lnLt+vit-uit

(10)

本文关注的是制造业以及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多样化程度对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非线性,对这些因素考虑了其二次项的影响。

另外,一般认为影响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外生变量包括产权制度、财政制度、对外开放制度、金融制度及政府干预等,其效率方程为:

(11)

其中,GYit指国有企业增加值比重、WZit为外资企业增加值比重,SSit为税收比重,JRit为资产负债率、GMit为工业企业平均规模、MMDit为制造业密度、PSMDit为生产服务业密度,分别说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程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企业规模、制造业密度、生产服务业密度等对工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见表5)。另外,对于复合残差项有定义:

(12)

(13)

显然有0≤γ≤1,越趋近于1,说明误差的主要来源为技术非效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就越合适。

表5除分工深化指标外的其他效率因素指标说明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投入产出及效率指标说明

为将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进行对比,本文对广东省的城市进行了分组,其中,先进地区是指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 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欠发达地区组包括: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清远、潮州、揭阳、云浮等12个城市。2016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珠三角所占比重为79.3%,而其他地区仅为20.7%;而珠三角的工业增加值比重更占80.53%。从人均生产总值看,珠三角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14281元/人,是其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3倍左右(见表6)。因此,将珠三角城市划为发达地区,而将其他城市划为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表62016年区域经济指标

续表

注:(1)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城市;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阳江;山区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

(2)本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7)》。

本文所选取的各市工业产出指标为2006~2016年广东省各市工业增加值,所采用的数据均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由于统计年鉴所公布的GDP数据均为当年价格,或因可比价基年选取标准不一导致各地区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的各市工业增加值根据《广东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各市历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

对于劳动力投入指标,本文选取的是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工业从业人口平均人数。固定资本投入部分,本文选取的是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全市数据,考虑到物价因素,所有数据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因此,所得到的是可比价固定资本投资额。

五、分工深化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一)欠发达地区城市的随机前沿模型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Frontier4.1软件,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工业投入产出及效率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超越对数生产方程的随机前沿模型和效率方程结果如表7所示。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估计得到的结果是在对t检验不显著无效率项进行删减后得到的最后t检验显著的无效率影响因素。估计结果中的γ均接近1,且估计量基本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这表明误差的主要来源是技术而非效率,因此使用随机前沿模型是合理的。从模型的系数来看,效率方程的系数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所得到的结果是可信的。

从表7的数据可以看到,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国有比重、资产负债率、规模大小前的系数均为正,表明现有的产权、金融制度及竞争状况并未带来工业效率的提高;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制造业多样化指数、制造业密度的系数均为负,这说明制造业的分工深化,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的发展都能促进工业效率的提升;而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指数、生产服务业多样化指数及生产服务业密度前的系数为正,表明生产服务业未能带来工业效率的提升,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

表7欠发达地区随机前沿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因此,若从提高欠发达地区城市工业生产效率角度进行考虑,从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产业分工深化视角来看,欠发达地区城市的产业发展政策应该侧重于提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多样化水平。一方面,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技术外部性发挥作用, 带来劳动力市场和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制造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因行业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形成的互补技术知识在产业间进行交换,从而促进创新搜寻,进而促进城市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分工深化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对产业转移的承接

本文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超越对数生产方程的随机前沿模型和效率方程结果如表8所示。同样的,这些估计得到的结果是在对t检验不显著无效率项进行删减后得到的最后t检验显著的无效率影响因素。

表8珠三角地区随机前沿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8可以看到,对珠三角地区而言,外资比重系数为负,这表明外资的增加并未带来工业效率的提升;制造业专业化指数、生产服务业多样化指数都为正,这表明制造业专业化、生产服务业多样化程度并未带来效率的提升,而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指数为负,这表明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上升有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生产服务业密度为负,这表明生产服务业密度的提升能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由此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3。

对从发达地区转入的产业而言,在发达地区的产业环境下,其效率的提升来自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若考虑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其产业发展战略应注重提高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实现对产业转移的良好支撑。

如表9所示,通过对比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珠三角主要城市生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水平前三名的细分产业,在两个5年的跨度发展中,尤其是2011~2016年这5年可以看到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餐饮业占据前几位,除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外,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基本上朝这几个产业领域聚集,表明生产服务业的趋势逐渐向最基础的生产服务支持性资源聚集,其专业化水平最高的生产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这些产业也在不少城市的专业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应着重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其专业化水平,以构建良好的承接产业发展的专业生产服务业环境。

表9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珠三角主要城市生产服务业相对专业化水平前三名

续表

资料来源 :《广东统计年鉴》。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现有文献认为由于技术外部性的存在,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分工深化能带来经济的集聚和发展。那么,在分工深化的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应怎样选择专业化和多样化的产业发展路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超越对数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基于广东省2006~2016年各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各市的工业生产效率,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及多样化程度作为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将广东省各城市分为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进行分别分析探讨及比较后,得到以下结论。

(一)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策略

1.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效率随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基础往往较为薄弱,加强对当地有限几个具有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优势的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同一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技术外部性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可着力于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提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从而达到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目的。

2.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效率随制造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随着欠发达地区工业技术的发展,对其他配套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带来制造业多样化水平的提高。由于配套产业与原有产业以及配套产业之间的知识和技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通过这些相关知识的相互交换形成技术溢出,从而带来城市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应提高制造业的多样性水平,利用制造业分工多样性所形成的技术外部性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3.发达地区城市的工业生产效率随生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若考虑欠发达地区对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不仅要着眼于自身分工深化所带来的效率的提升,也应积极营造更适应转入产业发展的产业环境。而在发达地区的产业环境下,其效率的提升来自生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应着重发展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服务业,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促进制造企业以更大便利获取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信息技术和研发支持,构建承接产业发展的良好生产服务业环境。

(二)城市集群的发展策略

广东的未来在城市发展方面应该高度重视粤东西北一带,在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驱动下,除珠三角外,粤东西一带将是未来的新兴点,以深化分工和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策略,培育2个300万人左右的城镇群和若干城区人口超100万的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城区人口在20万~50万的中小城市以及5万~10万人以上的小城镇,成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载体。

1.大湾区珠三角九城市的集群策略。

以紧凑优质为标准的城市空间升级,提升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构建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广州—深圳:强化区域核心城市的作用,以广州的产业特点及优化方向,进一步提高贸易、科技创新及大金融核心地位的引领作用;以深圳的市场资源和产业优势,进一步为创新经济和结构性金融发展创造条件。

佛山—东莞—惠州:承接广深产业结构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会,提高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幅度,加强支持性产业发展,如金融、物流和房地产等,为湾区的整体发展做好承接桥梁,并将发展外溢效应有序外溢,进而带动其他相邻城市集群的协配发展。

珠海—中山—江门:深化区域分工协作与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广佛江珠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区域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临港工业,稳步发展旅游业和物流业,提高城镇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功能,打造珠三角地区未来的新兴增长点,并加快发展重点地区。

2.对广东欠发达城市集群的发展影响。

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依托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现有建成区、新区起步区及其合理的拓展地域打造中心城区,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

东翼:承接深圳、东莞、惠州的经济发展外溢和产业协配,大力培育临港基础产业,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商贸、会展、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生产服务中心。

西翼:范围包括阳江、湛江和茂名。强化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产业统筹,加快粤西沿海经济带发展,推进湛茂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阳江等地区加快发展。

承接广州、佛山的经济发展外溢和产业协配,强化金融、商贸、文教、科研、会展、通信、信息咨询和旅游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重型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打造成为全省辐射能力最强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国际竞争力最强的产业中心之一。

北翼:范围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重点,保护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等生态本底,构建北部环境生态屏障。

猜你喜欢

欠发达分工专业化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