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部分地区镰荚棘豆资源调查初报

2020-04-10陈文娟闫晓娟杨磊磊安文锋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年2期
关键词:样方生长资源

罗 天,陈文娟,闫晓娟,杨磊磊 ,安文锋,闫 芳,陈 叶*

(1.河西学院农业与生态工程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2.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 张掖 734000;3. 肃南县大河乡政府,甘肃 肃南 734400)

镰荚棘豆(OxytropisfalcataBunge)又名镰形棘豆,为豆科(Leguminosae)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2700~4500 m的山坡、河谷、河漫滩草甸,分布于甘肃、青海、新疆、四川和西藏等地。镰形棘豆味辛、性寒,入肺、脾二经,享有“草药之王”之誉[1],可治高热、喉炎、黄水疮、便血等,外用治刀伤[2]。裕固族称之为九头草,被视为神草[3],在当地已成为妇孺皆知的一种民间草药。据《晶本株草》等藏药药典记载其全草可入药,在藏药中被称作草药之王,其功能为愈合疮口、利便、防止骨刺产生、治病痛、流感、及扁桃体炎等,具有广阔的药用前景[4]。国内学者对镰荚棘豆展开大量研究,闫海燕等[5]、杨欢等[6]、姚淑英等[7]对镰荚棘豆化学成分做了相关研究,陶诗清等[8]、杨光明等[9]进行了黄酮的提取研究,魏群等[10]将镰荚棘豆中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进行实验,王栋等[11]采用热刺激模型(热板法)和化学刺激模型来确定镰形棘豆镇痛作用的类型。戴衍明等[12]对镰形棘豆止血作用的研究表明,镰形棘豆总提取物可以明显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据最新文献报道,Zhang等[13]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波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波谱法确定,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27个黄酮类成分;Chen等[14]通过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佐剂关节炎模型、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发现,高剂量(3.120 g/kg)的镰形棘豆总黄酮与挥发油组合物经皮给药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活性。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学成分、黄酮提取和药理方面,其它方面的研究较少。据笔者在祁连山部分地区调查,该药材分布稀疏,繁殖速率慢,其生境一旦被破坏,恢复能力极差。由于开采过度,在裕固族牧民生活的附近地区已很难找到其分布的野生资源,资源濒临灭绝。为了使这一民族药材得以持续利用,笔者对祁连山部分地区的镰荚棘豆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以期为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37°28'~39°49',东经97°20'~103°13',海拔为3000~5000 m。地处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境内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东西长约800 km,南北宽200~400 km,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约2062 km2。属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表现为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温凉湿润,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9月,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林区是降水较多的区域,年降水量在400 mm左右,降水变率在0.60 左右。全年绝对无霜期为30~60 d。

2 研究方法

设置样方调查镰荚棘豆:每个样地设置3个样方,样方面积为5 m × 5 m,调查样方内目标植物的高度、株数和覆盖度。

对镰荚棘豆生长地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的内容有:(1)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情况调查。(2)生境调查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生态类型、伴生植物和土壤类别。(3)镰荚棘豆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3 调查结果

3.1 镰荚棘豆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为多年生草本。直根深,暗红色。茎缩短,木质而多分枝,丛生。羽状复叶长5~12 (~20) cm;托叶膜质,长卵形;叶柄与叶轴上面有细沟,密被白色长柔毛;小叶25~45,对生或互生,上面疏被白色长柔毛,下面密被淡褐色腺点。6~10花组成头形总状花序;花葶与叶近等长;花长20~25 mm;花萼筒状,长11~16 (~18) mm,宽约3 mm,密被白色长柔毛和黑色柔毛,密生腺点,萼齿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3~4.5 mm;花冠蓝紫色或紫红色,旗瓣长18~25 mm,瓣片倒卵形,长15 mm,宽8~11 mm,先端圆;子房披针形,被贴伏白色短柔毛,具短柄。荚果革质,宽线形,微蓝紫色,稍膨胀,略成镰刀状弯曲,长25~40 mm,宽6~8 mm,喙长4~6 mm;果梗短。种子多数,肾形,长2.5 mm,棕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镰荚棘豆植株具粘性和特殊气味,生长于海拔3200 m以上的山坡、河漫滩草甸和高山灌丛,多呈零星分布,有时成群落分布。喜生长于土层深厚的阳坡地,湿度大的环境适宜生长,不适宜在温度较高的环境生长。镰荚棘豆在分布区密度极小,每平方米的面积很少见到2株,同时,株结种量少,种子硬实率高,发芽力低,自然发芽率不足1%,繁育率低下,种群更新慢。

3.2 镰荚棘豆的生长情况

镰荚棘豆呈零散型分布,生长地土壤贫瘠,土质较松散。植株长势一般,株高5~20 cm,根入土深达20~50 cm,植株覆盖度约为1~5%,一年生植株不开花结实,越年生和多年生植株开花结籽,每株结荚数为2~7个,多为3个,每个荚果内有种子5~15个。

3.3 镰荚棘豆的分布区及伴生种

经祁连山部分地区调查,镰荚棘豆生长于海拔3200 m以上的山坡、河漫滩草甸和高山草甸,多呈零星分布,土层深厚,湿度较大。垂直分布不明显,主生于阳坡,根系多分布于25 cm左右的土层中,伴生的植物有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山生柳(SalixoritrephaSchneid.)、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Griseb.)、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L.)、香青(AnaphalissinicaHance)、细叶苔草(CarexrigescensASS.)、赖草(Leymussecalinus(Georgi) Tzvel.)、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Trin.) Nevski)、火绒草(Leontopodiumleontopodioides(Willd.)Beauv.)、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黄花棘豆(OxytropisOchrocephalaBunge)和钉柱委陵菜(PotentillasaundersianaRoyle)和肉果草(LanceatibeticaHook. f. et Hsuan)等。不同地带的伴生植物不同,依伴生种的差别,可将镰荚棘豆群落分为三类(见表1):(1)镰荚棘豆+金露梅+细叶苔草群落,主要生长于高山阳坡,经度101°15',纬度38°26',海拔为3559.60 m,土壤为亚高山灌丛土,土质疏松。5 m × 5 m的样方内有镰荚棘豆8株左右,株高5~10 cm,盖度为3~4%。(2)镰荚棘豆+金露梅+山柳+垂穗披碱草+珠芽蓼群落,生长于河漫滩地,土壤为河漫滩草甸土,经度99°23',纬度38°90',海拔为3283.59 m 左右。5 m×5 m的样方内有镰荚棘豆7~10株,株高10~20 cm,盖度为4.0~5.0%。(3)镰荚棘豆+金露梅+肉果草群落,生长于高山阳坡砂砾地,经度99°13',纬度38°56',海拔为3580 m左右。5 m×5 m的样方内有镰荚棘豆2~4株左右,株高8~15 cm,盖度为1~2.5%。

表1 镰荚棘豆群落分布特征

4 资源开发现状

镰荚棘豆以全草入药。藏民和裕固族牧民常采挖其根,用酒泡后洗脚和关节,用于治疗关节炎。裕固族亲友之间用以“神草”相赠。目前因资源开采严重,呈枯竭状态,牧民周边已经很难找到该植物,只在高海拔山区的局部地方才能采集到。对该药的研究多见于药用成分和药理方面,目前还末有栽培方面的研究。因镰荚棘豆产种量少,分布区狭窄,自身繁殖率低下,更新困难大,一经开采,很难恢复,已经成为导致该物种濒危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研究,该物种频临灭绝。

5 利用建议

5.1 将祁连山区镰荚棘豆的生长地做为种子库,设立保护区

镰荚棘豆是当地藏民和裕固族牧民常用的一种药材,用量较大,植株一旦采挖后,一定时期内很难恢复,这也是目前牧民在周边很难采集到该植物的主要原因,也是资源频危的主因。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将其分布区域建立保护区,作为资源的基因库或种子库,用于资源的保护和研究,防止这一民族药用资源致频。

5.2 开展人工繁育研究

民间对认定的药用植物利用具有习惯性,限制开采难度较大,保护和利用之间往往矛盾重重,而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组织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开展研究,通过申报科研项目大力开展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镰荚棘豆的需求,并使民族药用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在人工繁育方面提倡通过利用种子或组织培养手段,尽可能保护好原生地的资源及环境。

猜你喜欢

样方生长资源
昆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植被盖度对飞播造林当年出苗效果的影响
典型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灌草丛植物多样性研究
碗莲生长记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资源回收
生长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