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对骨折复位情况的影响
2020-04-10曹天帅
曹天帅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民医院 骨外科,河南 焦作 454850)
跟骨内关节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类型,其多因外力因素所导致,现临床多采用手术方式治疗[1]。外侧延长入路联合跟骨钢板是最常用手术方法,其于损伤踝骨处做“L”型切口,将骨折端完全暴露,从而使其完好复位,但手术切口较大,易损伤足外侧壁软组织,使术后产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治疗效果[2]。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微创手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治疗,旨在观察其对骨折复位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4 月至2018 年11 月收治的102 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分为两组,各51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 25 例;年龄 19~59 岁,平均(40.13±2.35)岁;其中左侧骨折、右侧骨折各为24 例、27 例。观察组男 27 例,女 24 例;年龄 20~60 岁,平均(41.54±2.45)岁;其中左侧骨折、右侧骨折各为28 例、23 例。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X 线检查确诊为跟骨关节内骨折,且为单侧骨折;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②肝肾功能不全;③免疫系统疾病;④精神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行外侧延长入路联合跟骨钢板术,选择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待患者麻醉后,取其侧卧位,于患肢近端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将外踝与跟腱中点作为切点,并沿中点做“L”型切口,切口后端延伸至脚背与足底交界处,前端弯曲至足部第五跖骨基部。掀开跟骨外侧软组织,使距下关节、跟骰关节、跟骨外侧面完全暴露,并对其关节内血块、软组织、碎骨片进行清除,其后复位受损跟骨前突及载距突;复位完毕,先采用2.00 mm 克氏针行临时固定,其后将3.5 mm 斯氏针穿入跟骨后结节内,调整纠正后跟骨内翻畸形;将跟骨后关节面托起,挤压其向外突出的外侧壁,使跟骨宽度恢复。于C 壁机下观察跟骨轴位与侧位,并检查跟骨关节内骨折处复位情况,复位良好即可将钢板平铺于跟骨外侧壁,并采用螺钉固定;固定完毕,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并逐层将其缝合,加压包扎即可,无需采用石膏固定。观察组行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选择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方式,待患者麻醉后,取其侧卧位,于患肢近端采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将外踝尖至第四跖骨基底部作为中点,腓骨顶端作为切点,做2~3 cm 切口;将跟骨处软组织分离,将距下关节腔完全暴露,并将关节腔内软组织、血块、碎骨片清除,其后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于跟骨内粗隆处与距骨处两端分别置入两枚2.5 mm 克氏针,并采用胫骨牵引装置将内翻畸形跟骨调整纠正,使跟骨长度复位;于C 臂机透视下,将跟骨关节内骨折处复位,其后采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待检测复位情况良好后,再采用导针、电钻扩孔,空心拉力螺钉将其固定。于C 臂机再次观察骨折处复位情况,满意后即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将其缝合,加压包扎即可,无需石膏固定。
1.4 评价指标
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骨骼愈合时间。②于患者术后,对其随访半年时间,采用X 线片检测Bohler 角、Gissane 角与跟骨内翻角情况,将检测值与术前检测值进行对比,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③于术前、术后6 个月,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3]踝-后足评分评估两组踝功能,其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踝功能越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4]评估两组疼痛程度,总分为10 分,得分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低。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采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骼恢复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前、后两组影像学结果对比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 6 个 Bohler 角、Gissane 角均升高,跟骨内翻角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51 51手术用时/min 81.33±7.54 76.58±6.54 3.399 0.001术中出血量/mL 173.54±33.54 52.64±25.64 20.451 0.000骨骼恢复时间/周12.12±0.86 8.46±0.81 12.694 0.000
表2 术前、后两组影像学结果对比 (, °)
表2 术前、后两组影像学结果对比 (, °)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
2.3 术前、后两组踝功能与疼痛程度对比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 个月AOFAS 评分均升高,VAS 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前、后两组踝功能与疼痛程度对比 (,分)
表3 术前、后两组踝功能与疼痛程度对比 (,分)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
3 讨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多由外力因素所导致,如高空跌落、摔伤及交通事故等[5]。跟骨是足部重要关节组织,其关节内骨折后不仅易影响跟骨外形,还易影响患者行走能力,对其正常生活产生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既往多采用保守治疗方式,但跟骨关节内骨折易增加足部宽度,引起足弓塌陷,且若骨折处复位不完全易导致关节面受损,仍需再次采取治疗措施,因此治疗效果有限,并不建议采纳[6]。
现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其可将骨折处直接剖开复位,从而使足部恢复正常形态,减轻足踝部疼痛感,使患者行走功能恢复,治疗效果显著[7]。外侧延长入路联合跟骨钢板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最常用治疗手段,其于骨折处做“L”型切口,将骨折端完全暴露,便于完成骨折处复位及置固定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但术中切口较大,易导致跟骨处软组织受损,使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距下关节活动僵硬等并发症,进而影响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骼恢复时间均较低;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 个月Bohler 角、Gissane 角均升高,跟骨内翻角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明显;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6 个月AOFAS 评分均升高,VAS 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变化明显,表明实施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骼恢复,与此同时其可纠正踝骨畸形情况,使其恢复正常,提高足踝功能,减轻疼痛感,治疗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在于,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其手术切口较小,对跟骨处软组织损伤性较低,因此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从而治疗效果更佳[9-10]。与此同时术中采用微型钢板及螺钉固定骨折处,其稳定性更强,后期关节面塌陷及固定物松动发生率较低,从而利于患者术后尽早行功能训练,利于骨骼恢复[11]。早期行足踝部训练可调整关节面平整性,纠正跟骨内翻畸形,从而可促进患者足踝功能恢复,缓解其足踝部疼痛感[12]。
综上所述,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实施跗骨窦入路联合内侧撑开术治疗可缩短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处复位及愈合,提高患者足踝功能,减轻其疼痛感,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