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2020-04-09张绍华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合数质数平均数

张绍华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多感官参与概念学习,加强概念的分类比较。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认为数学特别难学。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主要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没有理解掌握好。学生虽然能清晰地说出“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却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从中形成直观表象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我用9枝铅笔摆成三堆,第一堆1枝,第二堆2枝,第三堆6枝,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混到一起,让学生重新来分,强调每份一样多,学生顺利完成。接着我又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是怎样“分”的。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什么叫循环小数?课本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循环小数。”这里要抓住两点,①前提是一個数的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没关系,②属性是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且是依次不断的。明确了这两点就能迅速的判断出某些数字是不是循环小数,如7777.777、7.32132、2.2020020002……这样的小数都不具备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所以都不是循环小数。而0.324324……、0.146262……具备了循环小数的本质属性,它们都是循环小数。又如,学习“质因数”可以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已有概念引入。再如:教学《四边形》时,让教材中的主题图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哪些是自己已经认识的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哪些是自己不认识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然后再用幻灯片展示四边形的物品,提问:你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争先恐后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1:黑板面、课桌面,学生2:课本面、文具盒面,学生3:电视机面、大门面、伸缩门……,这样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多感官参与概念学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我们应该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就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个圆形表盘,问学生表盘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是圆的;再问为什么是圆的,学生回答边缘是圆的;接着问还有什么是圆的,会不会画圆;让一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一个圆。接着老师假设了一个情景,如果朝着圆扔一把沙子,沙粒会落在哪里。学生上前去用粉笔点出沙粒可能落在的位置,老师及时恰当的进行了概念教学,哪是圆内,哪是圆上,哪是圆外。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圆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四.加强概念的分类比较,深化概念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对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在一定阶段应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尤其是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将概念进行分类,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概念系统。如,在教学质数、合数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因数”这一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对一些数的观察、分类,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再通过进一步的观察、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合数,初步建立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全体学生举例,进行判断,从而检验并巩固了所学的概念。并在及时巩固运用新知识的同时,再引导学生沟通与旧知识的联系,明确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概念系统化

学习数学仅仅是一个起步,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形成概念之后,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地运用概念,才能有更大的飞跃。只有学生会运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流利地背出概念,而是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出发,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合数质数平均数
质数迷宫
组合数算式的常见化简求值策略
质数找朋友
不一样的平均数
质数“嫌疑犯”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质数嫌疑犯
巧记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