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维 提升高中班主任管理实效
2020-04-09谢豪
谢豪
摘 要:就高中班级管理而言,很多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上基本是上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管理。这直接导致了班級管理的低效性。本文认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应该与时俱进,转化陈旧的管理思维方式,突出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提升班级管理实效,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条件。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转换思维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遵循新课改各项要求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革新班级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班级管理方式,真正对每位学生负责,提升班级管理实效性。
一、运用系统思维提升班级管理的协调性
系统思维是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与元素、系统与环境、元素与元素和结构与功能的诸多关联中,把握客观对象的系统性本质及其演化规律,从而实现多方位、多层次且最有效的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用到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优化管理模式,构建科学的班级管理体系,提升班级管理的协调性。
现实的高中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普遍缺乏整体思维,如管理目标单一,模糊问题时常出现,班级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无法兼顾,更谈不上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目标体系。再就是部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容的全面性的认识存在不足,班级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就事论事,让一些事情碎片化和零散化。也有少数班主任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经常是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导致班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不断。因此,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应该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改变管理方式,在充分分析本班内外部班情和优劣势的基础上确定班级总体的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管理体系。此外,在班级管理内容方面,应该确保常规内容无缺失,主题内容系列化和随机内容针对性强。在管理方法上也应该懂得全方位地考虑,逐渐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如此,班级管理各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能充分地发挥作用,管理效果自然会大大提升。
二、注重办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
升入高中的学生的思想认识都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更加地注重自己是否具有自由,不愿意再听从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也就是说高中时期学生的叛逆心理越来越强。作为班主任,要想解决与高中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顺利地处理班级事务,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明白不同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弄清楚他们目前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现状,以便能够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高效地管理单单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班主任还要充分用好学生家长这支队伍,使家校形成合力,平时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当前,有很多的学生家长都想当然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负全部的责任,自己则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可想而知,这样的想法自然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家中与父母接触的时间也较长,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甚至高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中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地联系,把学生近期的状况反应给家长,达到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的目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无形中助力了班级管理效果。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推行以人为本的自主式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尊重人、相信人,用人性化的方法去疏通、理顺一个内部组织,重在“理”,而不是“管制”“压制”。这种管理方式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高中班主任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更加偏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高中班主任应该转换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实现由“管”到“理”的转变,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提升他们在班级中的自我管理意识。这也是现代化的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自主式班级管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自我管理。这样一来,班主任的责任就会减轻,退居幕后,将班级事务分配到人,明确学生各自的责任,让各项任务都能有专人负责,从而切实提升班级管理效率。
四、积极与其他任课教师配合形成班级管理合力
班主任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但是班级管理单靠班主任一人之力难以充分发挥效果,还需调动其他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担当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桥梁,加强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责任意识,从而形成一定的合力,共同为班级管理的提升建言献策。
综上可知,育人无止境,管理无边际。新时期的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今后应该秉承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去,播撒智慧和汗水,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鑫元.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如何进行有效管理[J].名师在线,2019(36).
[2]梁加林.高中班级管理中新媒体运用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