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0-04-09陶花
陶花
课标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要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不难看出,文言文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词汇、文言知识的汇总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统编本教材中中年級的小古文,我们的教学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多重朗读,用声音联结古今
语文学习,读是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更是提升学生语言核心能力的重要路径。由于小古文的内容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借读代讲、引读促思就可以成为小古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小古文的朗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首先是读准确。文言文的词汇组成、语法规则,与当今的语言习惯差别较大,异读字、通假字、生僻字较多,给学生的朗读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此,读准确对于学习小古文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领、学优生示范等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先通过模仿校正字音,再进行自主性训练不断夯实。
其次是读通畅。所谓通畅,对于小古文来说其实就是对节奏和停顿的处理。对于小学生,能够读正确,并处理好停顿的节奏,其实就意味着已经初步理解了小古文的大意,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引导:(1)标点符号。后人加上的标点符号,不仅有助于朗读,对小古文的理解也有帮助。(2)关注小古文语句中的转折和停顿的搭配。比如“群儿戏于庭”“儿得活”“一儿登瓮”都是典型的句式结构“什么人干什么”,朗读时要关注句内的停顿。
再次是读出特色。对于语言生僻、语法迥异的小古文来说,朗读是感知小古文意蕴的突破口,更是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舞台。朗读小古文的方法很多,除了常规性的朗读方式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小古文内容的不同,创造性地开展配音表演读、变换形式读、置换角色读、尾句回环读的方式。这些能够体现小古文表达特点与时代特征的朗读方法,体现了小古文的特点和无穷内涵。只有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背诵和复述才能水到渠成。
二、运转思维,用猜测彰显意蕴
小学生天生好奇,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是他们感知生活、认识世界、尝试挑战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们对于课堂中开展的“脑筋急转弯”“猜谜语”等内容充满了兴趣。因此,教学小古文时,我们不妨融入猜测的环节,给学生们带来积极而愉悦的学习体验。但猜测绝不能是天马行空的胡乱猜测,而应是基于自主性学习状态下的猜测,基于点拨与引领下的猜测。教师要善于从所要教学的价值点出发,设计多样化的猜测方法,比如“借助插图猜测”“借助注释猜测”“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猜测”,让小古文的意思和内蕴自然彰显。
比如教学《司马光》时,学生提出了不理解“瓮”和“迸”的意思,此时教师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就丧失了一次思维训练的契机。对此,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插图的方式进行猜测:首先,从插图中指出图中哪一个事物就是“瓮”,相机与生活中的“缸”进行对比,从而猜测“瓮”是腹大口小的一种容器。其次,教学“迸”字的意思时,观察插图中溅起的水花,猜测“迸”的意思应该是水花溅起。再如教学《守株待兔》中“冀复得兔”时,教师发现学生在朗读时出现这样的停顿“冀复/得兔”,很显然学生对于这句话尤其是“复得”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于是教师引领学生结合后文中“兔不可复得”的表现进行猜测,从而纠正学生不准确的理解。
既然是猜测,就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猜测范畴更广泛、更多维,思维也就更加深邃而灵动。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传承,让学生能够借力揣度,这是引领学生进行小古文学习的重要策略。
三、体悟感知,用品味感知形象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小古文教学也需要紧扣“积累文言文的语感”“习得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深入理解,对文本的语句和语言进行品析,从而探寻文本语言中所裹挟的丰富意蕴,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学习。
小古文的句式相对较多,比如倒装句(群儿戏于庭)、省略句(因释其耒而守株)……这些与当下语言习惯相去甚远的句式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排除这一障碍,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对小古文的学习心存芥蒂,甚至形成畏难心理。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关注对学生心智的启发,多引导学生采用品读的方式对文本语句的大意进行理解,从而在品读过程中探寻古代汉语表达的独特规律。在上述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品读置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要做到少而精,切不可将教学的时间浪费在纷繁句式和深度主题的开掘上。
还以教学《司马光》一文为例,教师设计统领性的主问题:为什么救出落水伙伴的人是司马光,而不是别人呢?空说无益,只有潜入到文本中寻找证据才是文本阅读的关键所在。为此,很多学生从“光持石击瓮破之”中感受到司马光的独特智慧,从“众皆弃去”的反衬中感受到了司马光的机智与冷静,从而将司马光这一人物的形象立体而多维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
一般情况下,对小古文的品读还可以通过“古今异义“捕捉言外之意”等方面展开,并巧妙落实。因此,小古文的教学就应该围绕着文本的内容和语句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探索,在一课一得中逐渐提升语文能力。
四、延展补充,用拓展铸造精彩
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各种形式的文化经典是少年儿童理应继承和发展的。相比于其他的文化形式,教材中的小古文虽然短小精悍,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小古文的学习就需要强化内在语感的培养与提升。拓展可以是对原文材料的拓展,也可以是对同类型文章的迁移拓展,还可以是对小古文这种文体的拓展。
首先,小古文产生的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文中所记录的人、描述的事、展现的景等都已经变迁,这就为学生的认知体验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围绕着文本的创作背景拓展一些必要的资源,让学生了解文本故事的来龙去脉。比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创作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深重灾难中,作者旨在用这篇文章唤醒更多的国人,尤其是少年,要奋勇向前,为国效力。了解了这一背景,再回到课文中,学生就能准确感知作者在语言表达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朗读都能起到情感认知的铺垫。
其次,可以进行迁移运用。统编本教材编者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采用了“改编后的现代文”和“小古文原文”的形式展现文本,我们的拓展就可以以此作为理论认知的依据。比如教学《守株待兔》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行将结束之际,为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两种拓展方法。从横向来看,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版本中《守株待兔》的现代文,在文白对照中感知文言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深入感知其中所蕴藏的哲理;从纵向来看,可以相机拓展《韩非子》中其他家喻户晓的经典寓言故事,比如《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的文言版,让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小古文阅读方法进行拓展迁移。
小古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契机。教师要能够探寻小古文教学的核心与学生内在认知之间的结合点,引领学生一起探索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学生后续的阅读、积累和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