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指导,让“习作单元”彰显最大效能

2020-04-09窦巧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习作课文

窦巧翠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习作单元就将语文要素设定为“学会观察”,旨在通过整个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视角。作为一个全新的“习作类”单元,教师要紧扣单元教材的内容,彰显编者精心设计的教材体例,巧妙地融合阅读与写作板块,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精准化指导。

一、依托课程标准,达成学段写作目标

作为起步作文,“习作单元”在内容设置、编排方式上都与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和倡导的理念保持一致。比如编者在内容选择上,旨在促发学生能够积极地乐于表达,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材话题的选择关注了学生生活资源和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直接指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三幅图片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表达欲望,学生有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与自由,更为后续的观察内容拓展了思路。

鉴于此,首先,教师无论是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篇幅要求上,都不要给予学生太多束缚,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表达,旨在为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营造浓郁而宽松的氛围,写自己所想,抒自己所感,不拘一格地表达见闻,富有创造性地阐述观点。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践写作之后的交流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作有倾听和交流的对象。统编本教材在设置时也提出了“将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部分分享给伙伴”的要求,让学生在表达中检验自己,更在聆听中吸收他人资源,并与自己的认知达成巧妙融合,在彼此启发下,扩展表达的创作思路,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意识。

不管内容如何选择、编排形式如何变化,习作教学都需要将课标理念和针对中年级提出的目标作为我们教学的有效抓手,关联课标与教材内容的设置,积极向学段目标不断迈进。

二、统整单元价值,打通读写彼此关联

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不能将目标的达成完全依托在一次习作教学中,而是要巧妙地统整单元教学价值资源,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将整个单元的资源都积极指向于“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一核心目标上,为学生最终的落笔练习奠定基础。

纵观整个习作单元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单元中的课文、助学体系以及习作的设置都保持着逻辑上的关联和融通。这个单元中《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属于两篇经典的精读类文本,而后面的《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是指向于学生表达的实践。另外在“语文园地”中“交流台”栏目的设置方式也与常规的设置有所不同,编者先是引导学生对这个单元前两篇精读课文进行了回顾,提示学生观察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再回顾观察对象的不同点,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展现出鲜活的状态,正是源自于作者对事物的内在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初试身手”栏目让学生懂得观察是调动自己身体的多种感官,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随后进行观察尝试,写几句话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此时,教师就可以再次彰显单元中后两篇课文作为习作范例的价值,利用课文后面的练习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纵观整个习作单元,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完全是依照感性认知、理性实践、迁移运用的思维路径编排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无意识状态的观察逐步转向有意识的关注,帮助学生运用观察的方式来进一步积累习作的素材,有效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知写什么和不知怎么写的尴尬。

三、聚焦训练要点,聚焦一课有其所得

在研读习作单元的独特体例之后,教师就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视角,利用习作单元的教学要求,让习作教学的指导更加精准。这一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深入感受观察所带来的好处与收获,并能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感官去尝试观察。为此,教师就需要从单元课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在一课一得理念的浸润下,利用每一篇文本的特点,对观察的不同维度展开精准指导。

比如《搭船的鸟》从静态外形和动态活动进行细致性观察,《金色的草地》聚焦于事物的变化进行全方位观察,《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则要求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感官的观察方式。与普通类文本单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普通类文本重点在品读鉴赏后的迁移性运用,而习作类单元的文本范例价值更多指向于学生的模仿与借鉴。从具体教学来看,教师首先要把握课后练习题,关注作者的观察策略。比如《金色的草地》一文后第二题就要求学生分别从“早上”“中午”“傍晚”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来体悟草地上的不同景象,从而感受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观察的细致程度。第三题要求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实践,并通过“向日葵转动”“含羞草低头”等生活中的例子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变化。

这些课后思考题是编者精心编制而成,承载着鲜明的教学指向,更明确了习作教学需要进一步关注作者的表达策略,减少对文本语言感知与理解的指导。

习作单元所设定的习作表达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训练出来的,而需要通过不同的课文,经历不同的质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训练。所以,我们要认清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价值训练点,通过一课一得的聚焦训练,切切实实为学生观察意识的形成提供精准指导,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发生质变。

四、注重常态观察,持续积累表达素材

在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就可以实实在在地在写作练笔之后根据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从而为习作做好相应的准备,进行有意识的资源积累。但教师不能做一个甩手掌柜,直接生硬地布置学生任务之后就不闻不问,而需要给予学生相关的例子,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侧面观察,让学生积累的素材不断丰富化、多维化,并能够从作者身上得到启发,积极调动自己不同的感官,获取立体化的资源信息。

教学完《搭船的鸟》一文之后,教师可以对课文中作者描写角度的不同,引导学生概括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事物的。学生再次从整体上回归课文,梳理出作者从整体外形、羽毛颜色、翅膀、嘴巴等不同的方面來展现鸟儿的外形;从“冲进水里”“飞起来了”“站在船头”等不同的动作来展现鸟儿活动的状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尝试选择较为熟悉的一种家禽或小动物,对他们的外形和相关活动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就选择了公鸡,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对公鸡的羽毛、鸡冠、形体轮廓和尾巴展开外形的观察,然后再根据公鸡打鸣时的动作和神态进行观察。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了观察记录单,先让学生以零散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信息,然后再相机将资源信息进行统整与安排,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丰富表达素材,为后续的实践练笔奠定坚实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习作以观察的资源为蓝本,观察又有了方法和记录的支撑。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之下,学生不再被没有东西可写所困扰,也不再因为没有方法写具体望而却步,而是从课文中习得观察方法,并进行了真实而鲜活的观察实践,从而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习作起步阶段,学会观察是基础。教师要借助“习作类”单元课文的示范性价值,打通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在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播下观察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习作课文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