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0-04-09张扬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棉花姑娘

张扬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不唯教材是举、不以权威为准,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以《棉花姑娘》(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契合认知,在聆听故事中营造批判氛围

低年级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故事能够给予学生广阔而自主的思考空间,能够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利用学习单进行联系,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认知氛围。

在聆听了故事之后,教师先组织学生朗读第一竖排的词组,并发现这一组词语都是小动物;再组织学生朗读第二竖排,并发现这一组词语都是写小动物干什么的,然后借助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故事中的内容尝试连线,在评价之后再进行朗读、积累词组。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流程顺应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即喜欢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课文的文字先转化成为声音,利用讲述中语速、语调和语气的控制,来满足学生内在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用聆听之后的经验来进行连线,这是对学生聆听能力、分析能力的检测,更是对其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蓄力。

二、鼓励质疑,在提出问题中呵护批判动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意识和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保障。语文课堂除了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呵护学生的质疑精神,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需要积极面对,智慧而艺术化地进行引导。

比如教师在讲述棉花姑娘的自述时,出示了棉花姑娘生病和蚜虫的图片,很多学生都替棉花姑娘着急,自己好不容易吸收的营养都被蚜虫给吸光了。但有一位学生却语出惊人:“我不觉得蚜虫有什么不对啊!它生来就是要吸植物叶子营养的,要不然它不能生存啊!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很显然,这位学生是以自然界食物链的科学视角来看待这一现象,与此文童话的文体大相径庭,也没有认识到文中的棉花已经是一个“姑娘”的角色,是有着生命和情感的“人”。如果教师此时从文体角度,对学生的“错误视角”进行指正的话,不仅无法让学生理解,甚至会挫伤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的动力。为此,教师从思维创新的角度,对该学生的思考进行了表扬,并最终让学生尝试着站在棉花姑娘的视角进行体验,继而切身感受。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并没有直接告知答案,更没有坚决反对,而是在鼓励、呵护、点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其批判性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对应探寻,在想象联系中开掘批判路径

人没有了想象是可怕的,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了想象的介入,教材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如此生硬、刻板的课堂又怎么能够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呢?因此,教师要学会从教材中开掘价值资源,以教材作为基点,让学生在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获取与众不同的认识。

比如教学生字“燕”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燕子的外形图,引领学生在观察中将燕子的外形和“燕”的字形进行比照,很多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有学生认为下面的四点底就好像是燕子的尾巴,有学生说中间的那个“口”就好像是燕子的肚子,有的学生说分在两边的“北”就好像是两只翅膀,还有的说上面的“廿”就好像是燕子的头……

的確,“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象形字,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它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喜欢用机械拆分部件的方式引导学生来记忆,或者编上一段顺口溜帮助学生去识记,但不管是拆分还是创编,其本质都是指向于生硬地记,学生的识记始终不能牢固。为此,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规避普通的认知思维,提升学生内在的批判能力。

四、对比迁移,在实践运用中铺垫批判基石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可以多采用对比的方式,为学生渗透批判的思维方式。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对比中,原本不能焕发学生思维意识的语言材料也能够彰显出其独特的表达魅力,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运用批判意识进行了赏析和品味,在发展语言意识的同时,强化辨析、推动迁移、落于实践,为批判能力的训练铺垫了基石。

比如教师出示两个句子:(1)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2)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哪一种说法更好?为什么?学生在紧扣图片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原文中的“碧绿碧绿”“雪白雪白”是典型的叠词,在反复使用下增强了表达的效果,而修改之后的第二句所表达的程度则显得相对薄弱。在紧扣语句展开的对比之后,教师相机引领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说说还有哪些事物也是碧绿碧绿的,还有哪些事物也是雪白雪白的。学生在回忆生活之后进行了罗列:碧绿碧绿的湖水、碧绿碧绿的花草、雪白雪白的粉笔、雪白雪白的云朵、雪白雪白的棉絮……

纵观上述教学案例,教师对原文的语句进行了修改,并引领学生着力对比学习,感受叠词在表情达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随后,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了迁移运用,强化对叠词表达作用的感知,为学生的批判意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梳理总结,在反思回顾中形成批判推力

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马上结束课堂,这不符合学生基本认知规律,也无法对批判意识形成高效的提炼和总结。为此,教师可以从一开始的教学入手,引领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性梳理,让学生在回顾、总结和提升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认知进行修正,真正促进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对于《棉花姑娘》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1)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有哪些内容是你当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完全出乎你的意料的?(2)在学习的过程中,哪位同学的发言给你的触动最大,让你调整或者改变了自己的想法?(3)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然后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分享,由小组分别围绕一个问题推荐一人到班级中进行分享交流。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基于整体、分化细节,然后再回归整体。学生在经历了文本学习的细节过程之后,如果一下子结束教学,学生的认知就容易停留在原始的层面上,而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性。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结束前利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对整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梳理与总结,让学生在反思回顾中积淀方法、内化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

学生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在学习中,需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知。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他们现有的认知进行积极引导和点拨,强化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整合、对比和辨析,达成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新构建,继而发展学生整体的思维意识,并在促进学生批判能力发展的同时,切实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批判性棉花姑娘
棉花是花吗?
秋姑娘的信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雪白的棉花堡
泥姑娘
你是不是故意的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