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政治学与新冠肺炎危机引起的思考

2020-04-09李兴国

公关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政治学突发事件危机

互联网时代,执政党和政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病毒传播”“蝴蝶效应”“涟漪效应”“碎片化时代”“水军暗箱操作”“黑客入侵”接踵而至。如何维护公信力,避免“塔西陀效应”树立良好政府形象是政治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课题。

何为政治?古《书?毕命》云:“道洽政治,泽润生命。” 孔传:“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泽惠施,乃浸润生民。”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政治的定义:“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時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发展。”建党伟业引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孙中山: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政治学是研究各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但是,自古以来众人之事就不好管。人既是个体生物,又是社会动物,“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价值观,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心眼儿。人们为了利益与生存,千百年来勾心斗角,凶杀屠戮,王朝更替,血流成河。历代圣贤对待民众的认知也是充满矛盾。儒家既提倡“天下为公”“民重君轻”,又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需要被“生而知之”的人领导。孙中山坚持“主权在民”,但也提出中国有4万万个阿斗,把民主革命看成少数先知先觉者,率领一些后知后觉者去解放4万万个不知不觉者的事业。法国古斯塔夫?勒庞名著《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说:群体是个无名氏。群体以数量的优势使每个人摆脱了卑微和无奈,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

如何看待和引导中国人民群众这个群体?鲁迅解剖了旧中国的人性:一盘散沙,阿Q、闰土、祥林嫂的麻木,华老栓儿子吃革命者人血馒头的愚昧。但是鲁迅只能解剖,无力回天。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把沙子拧成绳子”,把落后的中国农民变成无数个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但是人民也是个集合概念。特别是改革开放,经济多元,利益多元,矛盾冲突不断增加,互联网的降临,又使原本多元的世界变得更为碎片化,危机成为常态。如何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一代政治家的历史使命,有待于好好的研究。

感受政治学的提出

笔者在1999年提出“感受经济学”[1]和“感受文化学”后经过十几年的思考提出“感受政治学”。马克思是以研究人的解放为起点,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的共产主义是自由人联合体。党的十八大也再次强调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什么才能真正反映出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透彻,“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共产党人的政治不是把领导伺候好,看领导高兴不高兴,领导满意不满意。“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唯一目标、不二选择。这一切都离不开“感受”。人类追求什么,千百年征战为什么?幸福、成功是感受,痛苦、失败也是感受,爱与恨是感受,真善美是感受,假恶丑也是感受,饥寒交迫是感受,舒适温饱也是感受。十九大提出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美好生活就是一种感受,绝不是GDP指标和冷冰冰的统计数字,也不是凯迪拉克汽车和洋房别墅。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判断“好人”“坏人”是感受,“对与错”是感受,“好日子”“坏日子”是感受。站在感受政治学的角度,“好政府”“坏政府”的分水岭是人民的感受,人民觉得你是“好政府”还是“坏政府”。你做了好事,他们不认同,就是悲剧。正如习近平只希望告诫我们“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现实社会,人民中的每人一生都生活在感受之中,人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感受,避免厌恶痛苦的感受。老百姓长期以来要求增加自己的幸福感,成功感,获得感,网民们要求自己的认同感,存在感,发表自由,发表言论的快感,这些都落实在一个“感受”上。所以,我们要研究感受政治学。从感受的角度研究如何管理众人之事。我们必须得了解民众的感受,他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形成这种感受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样能够引导他们得到他们想拥有的感受,这样才能管理好众人之事,“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所以,我们就要先来研究一下感受和感受政治学。

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感受具有生理、心理两重性。感受的生理过程是人对外部刺激→反映→归类的过程。感受产生于感官受到外部刺激,如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等,是感觉、感知的结果,是认识、推理的起点。感受的心理过程是感觉→认知→情感→意向。归类判断,基于中国特有整体思维,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模糊认识论。客观世界存在三类现象,一类是必然现象,一类是随机现象,还有一类叫模糊现象。必然现象,例如:数学、三角、几何就是必然的,全世界结论一样。随机现象如同投币,正反面投一次是不确定的,达到一定数量后正反面机会是相等的。模糊现象是边界不清晰的。例如:美不美,冷不冷,好不好,是凭借人的感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同时,感受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一种感受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感受,需要新的刺激,所以研究感受的需求,要满足不同的感受。人的感受是全方位的,所以感受政治学就更关注人性,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对比性,更强调用事实说话,更注重暗默知识[2]的传递,更需要符合逻辑与常识的沟通,更需要政府公共关系。感受政治学的意义就是强调政府和干部要关注民众感受,学会有效沟通,能够赢得民众的好感和人心,使好人被当做好人,好干部被当做好干部,好政府被当做好政府,凝聚人心,避免官僚主义,这个列宁认为是能够毁灭社会主义苏维埃的东西,避免“塔西陀效应”。

感受政治学的危机观

从感受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待危机,会有一些新的感受——突发事件≠危机。危机有三种感受。通常人们都把突发事件跟危机连在一起。《应急法》中所指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我们政府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成立了应急管理中心,出台了相关的《应急法》。《应急法》对应的主要是突发事件。从感受政治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和政府危机是密切相连的,但不完全划等号。突发事件可以引起政府公共关系危机,也可能不引起危机。例如:举国闻名的“甬温动车事件”死了39个人,轰动全国,传到世界,对政府形象造成极大的危机。但是同一天,也是因为下雨一辆大巴车翻了死了42个人,因为没有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错话,没有把死人原因归结于气象,所以,事故几乎没有人关注,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这也是突发事件,也造成了更大的人员伤亡,但是没有形成公共危机。

危机产生可能没有突发事件也会造成政府形象的危机,甚至是致命危机,“身正也怕影子斜”。例如:“百万短信”的“茉莉花事件”使突尼斯政府倒台。另一个典型例,厦门PX事件。有人夸大PX危害(把预期伤害等同于茶叶、咖啡的东西说成高致癌物,生育畸形)发动“百万短信活动与“市民散步”示威,造成全国抵制PX项目。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不实信息造成的形象危机会更多,传播面会更广,速度会更快,特别是有人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似是而非的传播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假视频,假录音做得越来越逼真,掐头去尾,偷梁换柱,迷惑性更大。在互联网高速助推下,谣言比病毒传播的还要快百倍,现在短信传播导致的危机会是一种常态,我们必須给予清醒的认识和,做出有效的防范。

(一)感受政治学危机的含义

关于危机的定义,美国学者罗森豪尔特认为,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我们认为,所谓危机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危及生命财产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舆论、形象受到重大损害的状态。感受政治学的危机观主要是在四个突发事件基础上增加了“无形伤害”的状态,强调危机不是“某件事”,是某事引起的必须迅速应对的“情景状态”。

(二)感受政治学的危机观的“三个世界”理论

感受政治学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面临三个世界,第一“客观世界”指客观存在世界。第二“主观世界”指个人感觉的世界,甚至是个人认为的“客观世界”。第三“传播世界”媒体,媒介、别人告诉我们的世界,影响他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很多媒体人自以为客观公正,其实,每个人都会受到各种局限,无法纯粹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有良知的媒体人顶多尽可能地反映客观世界。

这三个世界是交叉存在的,只有三者交叉部分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并引申出“真理”“真相”等等概念。其实真理、真相都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认为,我们只能不断接近真理,而不能得到真理。马克思的辩证认识论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也是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它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而是永无止境的螺旋式的上升。”[3]

(未完待续……) PR

(作者简介:李兴国,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政治学突发事件危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