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如何保护好自己的“生命线”

2020-04-09张燕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生命线

张燕

【摘要】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好的血管通路可以保证透析的顺利进行,提高透析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血管通路有静脉导管及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自我护理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血管通路护理的注意要点。

【关键词】 血管通路;静脉导管;动静脉内瘘

【中图分类号】 R331.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2095-6851(2020)04-128-01

什么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呢?就是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因为血液透析是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清除体内过多的水分,并将经过净化的血液回输。因此,血液透析患者将血液引流出来的通道就是血管通路,没有血管通路就不能血液透析,因此,血管通路被形象的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因为血管通路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因此,血透患者要维护好自己的生命线。

一、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分类及优缺点

(一)临时血管通路。

(1)外瘘:因为并发症较多,目前已不用

(2)直接穿刺动静脉;主要用于急诊药物中毒、急诊透析。直接穿刺在透析开始及结束后可能。由于对血管损伤较大,目前用的较少。

(3)静脉留置导管:包括临时性导管及带CUFF静脉导管。其中带CUFF静脉导管又称为长期静脉导管或者半永久导管。但其实质上仍为临时性血管通路。优点:可以立即使用。缺点:感染、血栓形成。

(二)永久性血管通路。

(1)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自身的桡动脉及肱动脉进行吻合的手术。是最安全,应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血管通路。

(2)血管移植: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选择。包括自体血管移植内瘘及人造血管移植内瘘。感染风险较导管低,但是,仍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二、理想的血管通路的要求:

①血流量达到100~300ml/min;

②可反复使用,操作简便且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③安全,不易发生出血、血栓、感染等,心血管稳定性好。

目前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静脉留置导管、动静脉内瘘(包括自体动静脉内瘘及移植物内瘘)。中国血管通路专家指南建议血液透析患者首选 自动动静脉内瘘和移植物内瘘,因为这两种通路相对于静脉导管来说有很大优势,一方面对于患者本身来说比较美观方便,同时血流量充足,感染、栓塞风险较少。

三、各种血管通路的自我护理要求

1.深静脉双腔导管的自我护理 深静脉导管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又能保证有效血容量,患者易于接受。深静脉导管包括临时性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及带CUFF静脉导管。这几种导管的留置时间是有要求的。其中临时股静脉导管最好留置不超过3日。临时颈内静脉导管留置不超过3周。带CUFF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要稍微长一些。但是,由于我国国情所致,深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普遍较长。因此,加强深静脉导管的护理更至关重要。深静脉双腔导管要注意以下事项:(1)平时要防止用力牵拉导管,穿衣服避免用力,防治导管脱落。(2)要避免肢体过度活动,防止导管打折。(3)对于导管要保持敷料干燥,导管弄湿或者污染及时更换敷料。若发现导管有红肿热痛,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4)留置导管患者应避免沐浴,洗漱及大小便时要防治导管污染。(5)用于透析的深静脉置管一定要避免输液等

2.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动静脉内瘘常见并发症有:血栓形成、感染、增加心臟负担引起心衰、远端缺血、假性动脉瘤等,其中血栓是造成血管通路失败的主要原因。手术后早期血栓应尽快再次手术清除血栓,并消除诱因。长期使用中形成的血栓多有血管狭窄、低血压、高凝血态等因素存在,处理较困难,常导致瘘废用 。因此,护理要求(1)禁止使用内瘘侧手臂输液、抽血、测血压、提重物等。避免内瘘侧肢体戴手表、穿过紧的衣服,避免内瘘碰撞,避免内瘘出血。(2)平时避免重压血管内瘘,以防血栓形成。(3)保持内瘘皮肤清洁,防治感染(4)避免血压过低。(5)定期检查内瘘是否通畅。加强锻炼,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应使用弹性绷带适当加压,避免破裂。血液透析患者应早期发现内瘘异常,及时处理。(1)随时检查内瘘是否通畅,可通过轻轻触摸内瘘感觉有无震颤,若无震颤或者很弱,要及时就医。(2)若血管内瘘有红肿热痛的现象要及时处理。(3)若透析后内瘘出血不止,立即就医。

人造血管是以尼龙、涤纶(Dacron)、聚四氟乙稀(PTFE)等合成材料人工制造的,适用于全身各处的血管转流术,大、中口径人工血管应用于临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是对于血管自身条件较差的患者采用人造血管连接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对于手术及穿刺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护理也较普通动静脉内瘘复杂。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要在手术后1月左右使用,以使内膜覆盖,避免穿刺后出血。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自我护理同上。但是,人造血管仍有感染及血栓的可能,如果有皮肤有红肿热痛表现及血流减少或者消失要及时就医。同时血管内瘘要加强锻炼,每日可以捏橡皮球数次每次10-15分钟。同时可以局部用进行热敷,并沿着血管涂抹多磺酸粘多糖软膏。

由于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多在6-8周左右。如果在等待内瘘成熟期间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心衰、严重的酸中毒等需要紧急透析的情况。可以暂时使用临时性血管通路,避免内瘘早期使用。

四、血管通路并发症的识别及预防

1.感染:感染是各种通路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以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最高。感染可以分为局部感染及全身感染。局部感染的表现有局部红肿疼痛。全身性感染有畏寒发热甚至败血症。因此,要加强通路的护理,防治通路污染、要保证动静脉内瘘侧肢体清洁卫生。

2.血栓形成:血栓是同路另一个重要的并发症。血液透析患者要避免压迫透析血管通路,平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自己的通路情况,若有同路异常及时就诊。

3.出血:避免出血应避免牵拉导管,动静脉内瘘穿刺结束后要适当压迫等。对于动静脉内瘘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要避免碰撞,平时要使用一定弹性的绷带束缚。若出血进行加重,应立即就医。对于离医药较远的患者若因导管脱落或者动静脉瘤破裂引起的大出血,一定要在导管出口及动静脉内瘘坡口出压迫,避免大出血危及生命,首先要保证生命的安全。

总之,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希望广大血液透析患者加强血管通路的自我维护,保证透析顺利进行,提高生活质量。

2结果

在对颈动脉狭窄小于70%实施检查时,两组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颈动脉狭窄介于70%~99%实施检查时,血管造影检出率高于颈动脉超声(P<0.05),在对颈动脉斑块实施检查时,颈动脉超声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在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一种危机重症,具体主要指脑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硬化血液凝聚物,继而导致血管出现了狭窄,若血液持续淤积在狭窄处的血管壁内,则可能导致血液持续沉淀,继而导致血液出现凝结,最终堵塞脑血管,诱发脑梗死。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所以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筛查脑动脉狭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对颈动脉狭窄小于70%实施检查时,两组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对颈动脉狭窄介于70%~99%实施检查时,血管造影检出率高于颈动脉超声,在对颈动脉斑块实施检查时,颈动脉超声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由此可知,两种检查措施分别具备不同的优势。具体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优势主要可体现为无创、无痛、经济适用,同时能够直观观察血管中血管内壁的构造,而且具备反复检查的特点,可通过该检查获知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形态[4]。血管造影属于对血管闭塞、狭窄实施诊断的金标准,其优势主要为准确率高,但检查费用较高,同时存在一定风险性,易导致多种并发症[5]。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能够及时获知斑块情况,而血管造影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金标准,但對颈动脉狭窄实施检查时,颈动脉超声更具优势,具体选择何种检查方式,需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决定。

参考文献:

[1]王燕.颈动脉超声检查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研究,2019,27(10):150-151.

[2]刘明珠,邱昭宏,廖瑞真.彩超与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医疗装备,2019,32(12):24-25.

[3]葛洪波.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11):163-164.

[4]Bondonno C P, Blekkenhorst L C, Prince R L, et al. Association of Vegetable Nitrate Intake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lder Women.[J]. Stroke, 2017, 48(7):1724-1729.

[5]秦鼎,李丰升,陈俊红.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1504.

猜你喜欢

动静脉内瘘生命线
守护百姓“生命线”:小民警演绎110别样人生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
Fogarty导管在血透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尿毒症患者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中应用高频血管彩超的临床价值
洗错了等
优质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经济学家、东南大学校长 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