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策略

2020-04-08何大荣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融入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何大荣

【摘 要】本文论述新课标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策略:学习经典典籍,促进立德树人;收集本土素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链接准结合点,开展思政教育;坚持思政为主,其他活动为辅;优化校园文化,加强环境育人建设。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8-0026-03

2020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课标背景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书育人。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学习经典典籍,促进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精华。这些精华大多隐藏在我国的经典典籍中。就学科知识来说,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不仅需要政治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相关经典典籍,对先秦的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学等都应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史记》、“二十四史”以及《中国通史》等,特别是要学习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传统思想。在这些经典典籍和传统思想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準绳也。具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的法治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当然,在这些经典典籍和传统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取舍,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中的精华融入思政课中,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收集本土素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中华文化各具特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除了要加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要注意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特别是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一是本土的传统习俗。如“壮族三月三”节庆时广西各地都举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许多都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有关。又如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的浮山歌节习俗于 2010 年 5 月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九日当地都举行盛大的擂台歌赛。这些传统习俗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潜在力量。二是本土的传统建筑。例如,贺州市黄姚古镇的古建筑群、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的状元楼以及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的客家围屋等。这些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是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与表现形式。本土的传统文化不仅为当地的学生所熟悉,而且具有教化的作用,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庭和谐、维护民族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平时注重收集这些本土的传统文化,上课时融入这些本土传统文化,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链接准结合点,开展思政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新课标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必修课有四个板块,分别是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 2《经济与社会》、必修 3《政治与法治》、必修 4《哲学与文化》。其实,并不是每个板块的每一课每一框题都包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政治教师需要进行分析、比较,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课的结合点。

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教材的编写者在教材中融入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挖掘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中。例如,笔者在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综合探究课时,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中《探究路径参考》探究一中的材料,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以下思想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统治者应该“因时变法”;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应当“尽如故”;等等。

其次,挖掘教材以外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将“大同世界”思想融入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中;将中国历史上变法运动融入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将“夫物多则贱,寡则贵”(管子《管子·国蓄》)、“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融入必修 2 第二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戴圣《礼记·礼远》),“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顾炎武),“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等融入必修 3《政治与法治》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将“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思想分别融入必修 4《哲学与文化》的第二课、第四课中。

四、坚持思政为主,其他活动为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

第一,注重课堂导入。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应根据新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导入或视听结合等方式,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较浓郁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框题时,可以通过端午节引出屈原,进而引出《离骚》之后的另一篇长诗《天问》;通过屈原在《天问》中无法回答自然界是怎么样的,转入课题“自然界的物质性”。

第二,重视学生体验,引发学生感悟。在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价值取向培育,引导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教学中,就要坚持以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必修 3《政治与法治》的第八课第一框题《法治国家》时,引导学生对“法家思想”展开讨论,并找出“法家思想”中那些优秀的思想,这些优秀思想对人们今天依法治国有什么启示。

第四,适当延伸拓展。课堂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就此结束,正如新课标所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和拓展,最好以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基点,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背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而促使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多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发挥其在声、像、图、音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课相融合,提高教学效果。灌输、说教等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快乐中直观、全面地领悟所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此外,还可以建立政治学习群,把适合高中思政课的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发到群上;通过问卷星等免费网络问卷平台开展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或知识竞赛等,让互联网真正成为高中思政课的第二课堂。

第六,充分发挥教师在課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好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避免照本宣科,又要避免海阔天空,不着边际。

五、优化校园文化,加强环境育人建设

文化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浓厚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而且有利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一是加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让整个校园都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例如,广西贺州第二高级中学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在校园的草坪立上一块块写有名言警句的小牌,在教室内、宿舍、学生饭堂及其走廊和楼梯等地方贴上或挂上《尚书》《论语》《道德经》《弟子规》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由政治学科联合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政治教师和班主任联合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学校每学年举行的文化艺术周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获得相关的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而且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审美水平、思想道德修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要发挥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在知行合一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2]李 锐.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N].光明日报,2019-03-28.

[3]褚洪玉.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课堂的渗透研究[J].成才之路,2017(33).

[4]光树平,刘 颖,侯亚娟.高中思想政治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相结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14).

[5]周期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及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基金项目】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系列成果。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融入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