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在心律失常护理中的价值
2020-04-08韩静
韩 静
(辽宁省一五七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5)
心律失常(arrhythmia)属于一种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窦房结激动异常、窦房结以外激动产生所导致,会引起心脏搏动频率或节律、心脏活动起源异常所,既可单独发作,也可同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发作,患者多表现出胸闷心悸、盗汗、身体乏力、头晕、低血压、晕厥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时甚至发生猝死。临床上除及时救治外,还需对治疗期间护理措施的实施加以重视,合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身体恢复,起到明显的治疗辅助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干预,探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的这段期间,收治的98例心律失常患者,用以随机方式抽取后将其分两组,每组均是49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55~78岁,平均(66.52±3.87)岁;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56~79岁,平均(67.51±3.85)岁。对比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上的基本病例信息,发现数据间并没有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入院后对患者给予常规吸氧、控制休克等治疗措施,嘱咐其多卧床休息,期间护理人员应严密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并遵医嘱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让患者多食用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等。
研究组:在行常规护理模式的同时实施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小组组建:组建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含主治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护理工作人员,所有小组成员均需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护理的核心内容、操作要求进行理解与掌握,经考核合格后正式上岗。②明确问题并予以循证支持:小组成员需对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预后效果进行分析,对该疾病相关护理内容到专业网站进行相关文献搜索,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合理科学的个性化护理方案。③针对性护理措施实施:a.密切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发病后的48 h内对其实施持续心电监护,按时病房巡视,特别是晚间,应增加巡视次数,及时对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避免其继发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病症;b.心理护理: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易产生焦虑烦躁、紧张抑郁等的各种不良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对治疗顺利进行造成阻碍,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时长与其沟通交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支持、鼓励,让患者学会自我情绪控制,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c.诱发因素控制: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的房间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让患者可在舒适的状态下良好休息,对每日探视的人数与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并嘱咐患者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避免加重心脏负担;d.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日常饮食计划,对其胆固醇的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不可食用辛辣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少食多餐,不可有饱胀感,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应嘱咐其在睡前温水泡脚、按摩,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整理完收集好的资料后详细临床记录。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自拟调查问卷,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程度进行了解,共分特别满意、一般满意、并不满意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3.0专用软件统计后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数资料百分比(%)表示χ2检验。当P值<0.05时,便可说明,本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着差异性。
2 结果
研究组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96%,相较对照组的81.63%更高,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的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n(%)]
3 讨 论
在临床上,循证护理属于一种将患者具体病情、临床经验相结合的护理模式,能够通过对现有专家学者科学理论的应用来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再结合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经验,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所有的护理工作均围绕患者的身体康复来进行,由被动护理转化为主动护理,从而不断提高总体上的护理质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护理人员的好感度与信任感,提升对护理的满意度[1-2]。因此,对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在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会更加明显,通过小组组建、专业知识培训、循证问题查找分析,能够为个性化护理计划的制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而病情密切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疾病诱发因素控制等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则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病情控制、身体恢复,有效的预后效果改善,使其护理满意度不断提高,并能够尽可能满足患者与家属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医疗资源[3]。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明显增加,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明显提高,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