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效果观察
2020-04-08刘捷
刘 捷
(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主要因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引起的常见骨折类型,常发生于高龄人群[1]。现代临床上关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常选择外科手术进行骨折复位,由于手术具有创伤性,结合手术室护理具有必要性,本文将我院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评估。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平均分组,对照组与研究组人数均为25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以及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种护理疗效。对照组25例:男女比(17∶8),年龄65~78岁,平均(72.6±3.6)岁,平均病程(4.3±1.4)d,Evans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5例,Ⅳ型4例,Ⅴ型6例。研究组25例:男女比(15∶10),年龄66~76岁,平均(73.7±3.2)岁,平均病程(4.1±1.3)d,Evans分型:Ⅰ型5例,Ⅱ型5例,Ⅲ型6例,Ⅳ型5例,Ⅴ型4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前与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疗伦理认证可行。
排除标准:骨折区急性感染;凝血障碍;基础药物过敏;开放性骨折超过12 h未处理的患者。纳入标准:具备手术指征;肝肾功能正常;未合并肿瘤疾病;认知及意识正常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根据手术室护理常规给予相应干预,监测各项生命指标,展开术前健康宣教。研究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实施手术室护理,围绕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展开综合管理。①术前护理:术前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外对患者展开心理疏导以及术前宣教[2]。检查手术器械并监测手术室生物环境,调控室温以及空气流速,再次检查基础器械的消毒状态,确保术前准备工作无误。②术中护理:配合医师和麻醉师完成器械递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评估手术风险[3]。③术后护理: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要求给予外科护理常规,对术后创口愈合情况加强监测,检查皮肤状态并帮助患者完成翻身动作。及时评估疼痛风险,针对存在疼痛的患者快速定位疼痛位置以及性质和疼痛程度,及时预见术后并发症并干预。在此基础上加强饮食管理以及术后情绪管理。
1.3 评价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概率。①手术指标: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时间越短,出血量越大说明护理效果越显著。②并发症:内固定断裂、骨折移位、肢体短缩三种,合计概率越低说明护理疗效越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取SPSS25.0统计学软件,“”为计量资料,表示(手术指标),n(%)”为计数资料,表示(术后并发症概率),计量及计数资料分别用“t”及“χ2”表示差异,P<0.05。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min,)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min,)
注:t=(2.9953、3.7705、9.5533),P<0.05
表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概率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概率:研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4%),低于对照组(24%),P<0.05。见表2。
3 讨 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类型多发于高龄群体,疾病可导致髋部疼痛,同时能够严重限制肢体活动,对患者的生活及工作造成的影响较大[4]。此种骨折类型多是在外力创伤以及直接和间接性暴力下形成的,由于股骨转子间分布较多的血管及神经,骨折后疼痛及出血明显,此外股骨转子间血液循环丰富,在良好的治疗及护理干预下,预后较好。结合手术室护理针对手术前后展开综合性干预。术前护理尤其重要,需提前一对一讲解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并告知手术可以达到的治疗效果,结合通俗的讲解方式告知患者手术基本过程以及疾病本身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前告知术后必要的自我护理方法以及可能达到的手术效果和存在的并发症。耐心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担忧,结合相同手术类型的病例进行情绪引导,争取在手术开始前缓解焦虑。术中需积极配合医师及麻醉师,术后做好病房交接有利于病房护士更详细的了解患者情况[5]。本文结合我院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室常规护理干预下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常规护理下的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4%),低于对照组(24%),P<0.05。
综上所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后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疾病恢复时间,此外能够相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