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CT及MR灌注成像对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意义分析
2020-04-08靳洪亮
靳洪亮
(沈阳市中医院放射线科,辽宁 沈阳 110003)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弥漫性、不可逆性肝损伤,病理上以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为特征,伴有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间隔形成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1]。肝硬化早期由于患者的肝脏较强的代偿能力未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在肝硬化中后期则会表现出肝功能受损、门静脉高压等情况[2-3],同时可以累及到多个系统,晚期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甚至导致癌变,对肝硬化程度进行明确分期,是判断病情、决定治疗方案和随访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4],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分期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研究发现,通过CT以及 MR 常规性扫描可以对肝硬化患者作出确切诊断,同时可通过图像信息判断出其肝硬化程度,但是目前仍尚无量化以及统一标准[5],伴随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MR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和CT以及MR灌注技术等逐渐开展应用,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工作创造较多便利[6]。本文旨在分析寻找高效的诊断方式,因此将DWI、CT、MR灌注成像进行比较,正文详细内容如下:
表1 对比诊断结果()
表1 对比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80例,病例选取时间: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轻度组、中重度组,再选取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每组40例。轻度组:性别:26例男,14例女;年龄:31~66(47.20±1.43)岁。病程:1~12(5.55±1.00)年。中重度组:性别:25例男,15例女;年龄:32~65(47.25±1.50)岁。病程:1~13(5.60±1.05)年。对照组:性别:27例男,13例女;年龄:33~65(47.30±1.49)岁。三组研究对象之间对比一般资料的差距微小(P>0.05),具有科学对比性。
1.2 方法。DWI检查方法:仪器为飞利浦1.5T核磁共振机,三组受检对象在检查前需禁食8h,检查时采取仰卧位,先进行定位扫描,之后进行横断面的T1WI、T2WI、DWI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部肝脏和胰腺以及肾脏。在对脂肪抑制频率进行选择后,将预饱和带分别加在扫描野的上下,XYZ三个方向使用不同扩散系数,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
CT检查方法:仪器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128层螺旋CT,先进行平扫,再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4 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50 mL,延迟0~80 s进行Testblous序列同层动态扫描,一次两层。将获得的图像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计算ROI曲线最大斜率和ROI峰值前后肝脏曲线斜率的最大值,得到斜率之比(SSr)。
MR灌注成像检查方法:在肝门附近层面通过FLASH2DT1加权进行横断面扫描,一次两层,一次3s,共扫描40次。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4 mL/s的速率经肘静脉注入Gd-DTPA,叮嘱受检对象保持平静呼吸。在Mean Curve工作站处理相关程序,绘制ROI的时间-信号曲线,计算ROI曲线最大斜率、峰值前后肝脏曲线斜率的最大值,得出斜率之比。
1.3 观察指标:观察三组的ADC值、SSr(CT)、SSr(MR)。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PSS20.0软件行t检验,以P<0.05提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
2 结果
三组对比ADC值差别不大(P>0.05);三组的SSr(CT)、SSr(MR)整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的SSr(CT)、SSr(MR)同轻度组、对照组相比数据更高(P<0.05),其余两组对比差异微小(P>0.0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SSr(CT)、SSr(MR)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见表1。
3 讨 论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常见于:①长期服用具有肝毒性药物;②病毒感染,尤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③其他系统性疾病,而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人,长期以来,病理活检是肝硬化的诊断金标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肝脏活检属于有创检查,并发症较多,因此临床使用中存在很大限制。使用CT、MR平扫和增强扫描也能够有效诊断肝硬化,但是在进一步判断肝硬化程度时,或者病变程度不典型的情况下,单纯使用一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性不高,因此会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找到一种方便、简洁,损害小的检查、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DWI成像、CT、MRI灌注成像分别对轻度肝硬化患者、中重度肝硬化患者、健康体检者进行诊断,三组的ADC值对比差别较小(P>0.05),说明ADC值在准确诊断肝硬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分析原因在于肝硬化患者肝内的纤维增生情况会抑制水分子的Brown运动,DWI成像检查结果会显示肝硬化组织本身ADC值下降,且血流灌注也会影响肝脏组织ADC值;另外中重度组患者的SSr(CT)、SSr(MR)均高于轻度组、对照组,而后两组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SSr(CT)、SSr(MR)均能够将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严重程度进行反映,且二者间无明显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肝炎患者或早期轻度肝脏纤维化患者的肝动脉供血系统和门静脉回流系统受阻,导致肝脏灌注程度的减低,而中、重度肝脏纤维化患者可能是由于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导致肝小叶结构紊乱,更严重者形成肝硬化结节,使得肝内血管床面积减少,血流灌注阻力相应不断增加,肝脏血流灌注程度进一步减少,这些改变都表明了肝硬化发展的严重程度与肝脏的血流灌注量有着异常密切的联系,随着肝硬化程度不断加重,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肝脏血流灌注量也随之出现下降,而门静脉期下降的幅度更加显著,同时因为CT、MR灌注成像应用在脏器血流灌注方面的准确性较高,而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将肝硬化组织血流灌注状态准确地进行反映,其同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之间也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同DWI成像相比,CT、MRI灌注成像在诊断肝硬化病变程度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临床中可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