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分析与评价
2020-04-08王恺
王 恺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其失代偿期也就是终末期肝病,以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复制以及肝炎反复活动为主要的病理表现,这一期间具有并发症多、治疗困难、预后效果差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题[1-2]。近几年,我院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了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临床检验发现其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为进一步明确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效果,我院选取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为普通组,一组采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为研究组,每组39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6.4±2.1)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4例;普通组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6.5±2.1)岁,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提出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其临床分期标准[3],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本次,本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血浆支持、利尿剂治疗以及促肝细胞生长等基础疗法。其中普通组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每次100 mg口服,每天1次。研究组患者则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每次0.5 mg口服,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周后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进行肝功检测,指标包括ALT、TBIL 以及ALB。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患者HBV DNA转阴情况,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使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分别使用χ2和t值检验,P<0.05代表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分析: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4周ALB为(41.61±1.69)g/L,TBIL为(31.28±8.05)μmol/L,ALT为(50.41±9.46)U/L,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情况与不良反应分析: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为76.92%(30例),普通组治疗后转阴率为51.28%(20例),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χ2=5.5714);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表1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统计()
表1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统计()
3 讨 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目前被认为是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成。其病理组织表现为纤维隔形成、广泛的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以及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可破坏患者肝小叶结构,并造成假小叶的形成,从而引发肝脏变形、变硬,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4]。该疾病在早期肝脏代谢功能并无明显的异常表现,后期则会出现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多系统受累等情况,进入失代偿期以后则以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脾功能亢进、继发感染以及癌变等为主要症状表现。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5],因此,在治疗上,应当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以控制病情恶化,并减少并发症。在此次研究中,经治疗后24周,研究组患者ALB为(41.61±1.69)g/L,TBIL为(31.28±8.05)μmol/L,ALT为(50.41±9.46)U/L,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恩替卡韦具有较好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虽然拉米夫定也具有抗病毒作用,但比较容易出现耐药,长期使用之后,其抗病毒能力会不断减弱,从而削弱了药物的治疗效果[6]。恩替卡韦是一类环戊腺鸟苷类似物,在人体内会转化为三磷酸盐,并与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抑制HBV多聚酶活性,阻止其形成HBV DNA正链,减少患者体内的HBV病毒。此外,恩替卡韦基因耐药屏障较高,可以被长期使用且不产生明显的耐药作用[7]。
本次临床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转阴率为76.92%(30例),普通组治疗后转阴率为51.28%(20例),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效果明显,可有效恢复患者肝功,促进转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