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预防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意义分析
2020-04-08于倩
于 倩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大连 116000)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神经内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好发于中老年人,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可以导致患者残疾,甚至危及生命。介入栓塞术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也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之一。这种手术创伤性强,风险高,术后多种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严重者危机生命,合理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5]。笔者此案采取综合护理对预防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为了减轻其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的80例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5±2.2)岁;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6±2.4)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可以进行脑动脉支架植入术;②Hunt-Hess(H-H)分级2~3级;资料完整,可以正常沟通,自愿参加。
1.3 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②凝血、血小板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肿瘤者;③昏迷,不能配合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②凝血、血小板功能障碍;③昏迷,不能配合治疗者。
1.5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为介绍医院情况,对病情进行评估,帮助完成术前检查,给予床头抬高,绝对卧床24 h,限制体力活动4周,指导饮食,防止便秘,术后控制情绪,不可剧烈运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①外周血管并发症:外周血管并发症非常好观察,主要为皮下血肿和假性动脉瘤,主要的产生原因为操作过程中反复穿刺、器械损伤,或者患者自身原因,患者术后下床过早,用力咳嗽,或者用力排便。或者凝血机制不全,术后血压控制差,动脉硬化等,以上原因均可导致外周血管出血的并发症发生。对于以上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可以非常好的避免发生。早手术前指导患者床上排尿,并且告知如果不正确排尿带来的危害。如有需要使用尿管,手术前使用半流食,防止术后出现便秘情况。当患者清醒后,告知其手术成功,保护穿刺侧肢体,24 h内制动沙袋压迫6 h后取下,如果想咳嗽一定要用手按压伤口,以增加穿刺口压力;术后粗纤维饮食,减少排便难度。术后24 h是股动脉穿刺处发生渗血及血肿的高发期,积极观察穿刺点。②脑血管痉挛:做好术前评估,控制高危风险,如戒烟、戒酒,做好血压的控制;对疾病的发作先兆时,加强巡视,密切监测病情。③动脉瘤破裂:属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术前做好评估,对危险患者密切监护。④脑栓塞: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感觉功能、语言及运动功能变化。
1.6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包括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皮下血肿、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急性动脉瘤等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行t或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表1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的头痛,高血压、吸烟等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预防术并发症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人文护理为新型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患之间的和谐度,患者术后恢复快,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对预防颅脑内动脉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