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无痛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有效性
2020-04-08韩建阳
韩建阳
(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辽宁 大连 116041)
消化道内科疾病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主要包含了胃食管反流病、胃肠道炎症、消化性溃疡以及功能性胃肠病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消化道出血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胃肠镜检查作为消化内科检查中的一种常见诊断方式,其直接观察到患者消化道黏膜的具体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诊断[2]。本次研究了80例消化内科患者,分析了无痛胃肠镜与常规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所收治80例消化内科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均为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男患者27例,女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在23~72岁,平均年龄为(48.25±5.29)岁;4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在24~73岁,平均年龄为(49.46±6.31)岁;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胃镜检查: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前10 min,指导患者含服利多卡因胶浆10 mL,待患者咽喉部进入麻醉状态后进行检查;在检查前将肠镜镜头与患者肛门部位涂抹利多卡因胶浆。
实验组采用无痛胃肠镜检查:在进行无痛胃肠镜术前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枸橼酸芬太尼;5 min以后按照1~1.5 mg/kg的剂量匀速静注丙泊酚,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待患者熟睡后开始进行检查;若在操作过程中,患者出现了肢体活动,则追加丙泊酚的剂量。
1.3 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血样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P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涉及的所有资料进行最终的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用百分数(%)作为两组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选用χ2作为检验方法,选用t作为两组计数资料()的检验手段,最后,P<0.05。因此,两组间相关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实验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实验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分析()
表2 两组临床指标分析()
3 讨 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现阶段消化道内科疾病的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项技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目前我国消化内科患者的病发率也呈现了逐年递增的趋势,且逐渐呈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在采用胃肠镜对消化内科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传统的胃肠镜检查对于患者的刺激性较强,患者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呕吐、咳嗽等不良反应,严重时患者甚至还会放弃治疗,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延误了最佳诊断与治疗的时间[4];因此无痛胃肠镜检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临床治疗中;无痛胃镜检查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方式,其能够使患者在无痛的状态下完成整个检查与治疗的过程,整个检查过程只需要20~30分钟左右,且在检查与治疗过后,患者只需要休息5~10分钟即可回家。此外,无痛胃镜检查与传统的胃肠镜检查相比,其还具有高分辨率、高清晰度、检查无死角等特点,大大提高了胃肠镜检查的安全性与诊断率。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后,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检查过程中,实验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采用无痛胃肠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①由医师来决定是否进行胃肠镜检查;上腹部不适、疼痛者,具有胃溃疡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的患者均适合进行胃肠镜检查[5];②在进行检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传染病筛查,以便确定是否可以进行内镜检查以及检查的时间;③检查前需要让患者禁食8h以上。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胃镜检查,无痛胃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在消化内科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