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全脑放疗后序贯加量与同步加量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中的疗效

2020-04-08罗庆斌刘铁斌王翠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5期
关键词:全脑靶区放射治疗

罗庆斌 刘铁斌 齐 胜 王翠兰*

(大连市大连九洲世纪医院肿瘤放疗科,辽宁 大连 116400)

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而言,非常容易出现脑转移现象,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特殊治疗,会严重影响预后,患者普遍的生存时间约为1个月,因此如何延长其生存时间以及提高生存质量则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重心[1-2]。近年来,较多学者认为脑部放疗能够延长生存期,而且更加注重研究放疗剂量等问题。本文选择我院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全脑放疗后序贯局部转移灶放疗以及全程同步加量放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时段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根据分割方式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7.5±17.5)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0±17.0)岁。组间多项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②经过MRI、CT检查以及临床体征以及症状等显示为脑转移患者;③其Kanofsky评分均不低于60分;④存在1个或1个以上能够进行测量的病灶;⑤在本次治疗之前没有接受过脑部手术;⑥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认知功能障碍者;②预计生存期不超过1个月;③在本次治疗前接受过放化疗同步治疗;④在治疗过程中不止接受放射治疗。

表1 近期效果对比[n(%)]

1.2 方法。放疗定位方法:使用热塑罩进行固定,标记选择模拟机下体表,增强CT扫描时的层厚设置为5 mm,头顶向下一直到颌骨的下缘位置为扫描层,完成扫描之后将图像上传到治疗计划系统中进行分析。与增强MRI图像进行参考融合从而完成靶区勾画,在治疗计划系统中所接收到的CT图像将靶区的位置进行确定(肿瘤靶区、临床靶区、MRI增强转移病灶、计划靶区)。照射:全脑:PTV1,中心照射选择3~5个共面或者非共面固定适形野(6MV X线),对剂量进行调整分布选择锲形板。

局部推量、全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技术,6MV X线。在VARIAN治疗计划系统中完成,处方剂量95%,需包括靶区,且在靶区内处方剂量要求均匀分布,治疗的最佳方案需要经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帮助确定。在模拟机下进行复位,然后将治疗计划上传到VARIAN 23EX直线加速器上进行治疗。

对照组行全脑放疗之后序贯局部转移灶治疗,全脑放疗:PTV1 DT 40 Gy,然后行局部推量:PTV DT 20 Gy,治疗剂量为DT 60 Gy。观察组行全脑放疗全程脑转移局部同步加量放疗,全脑放疗:PTV1 DT 36 Gy,与此同时并行全程转移灶局部推量:24 Gy,治疗剂量为DT 60 Gy。转移灶:PTV DT60 Gy/20 f;全脑:PTV1 DT 36 Gy/20 f,治疗中心相同。在治疗时,需要经降压处理。

1.3 评判指标: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评价(共治疗1个月)。治疗效果,完全缓解(CR):肿瘤病灶均消失,可维持1个月;部分缓解(PR):肿瘤的最长直径缩小≥30%;稳定(SD):治疗有一定效果,病情控制稳定,未进一步发展恶化;进展(PD):肿瘤最长直径增加≥20%,或者有新病灶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行独立样本、百分率比较,检验则分别行t检验以及行卡方检验,检验标准P<0.05代表则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效果比较:经过1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近期效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因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不良反应对比[n(%)]

2.3 生存情况比较: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8.68±2.12)个月,在半年内的生存率为70.3%,1年内的生存率为38.4%;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9.35±2.62)个月,在半年内的生存率为81.3%,1年内的生存率为39.3%。两组生存时间、半年内生存率、1年内生存率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t=1.257,P=0.212)、(χ2=3.298,P=0.069)、(χ2=0.017,P=0.896)。

3 讨 论

肺癌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发病率的特点,目前已经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治疗时大多选择外科手术方式、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方式。如果患者不及时进行治疗,其生存时间较短[3-4]。作为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全脑放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此方式达到姑息治疗,改善生活质量。

全脑放射治疗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治疗目的,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却较容易对认知功能以及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但是对于此方式治疗,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此类患者的生存期较短,发生晚期不良反应需要的时间患者是达不到的,因此在其生存期间内是能够对临床症状等进行改善的;不支持者认为全脑放射治疗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灶(转移灶)进一步发展,使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再进行治疗的话,不确定是否能够逆转其体征以及症状,会影响生活质量[5-6]。但是在临床中大多选择全脑放射治疗,关注的重点是放疗剂量、分割方式等对效果的影响情况。目前,对于局部多发或者单发的脑转移瘤者行三维适行局部加量治疗、手术等是较为常见的方式,能够对疾病进行控制,延长生存时间,但是大剂量的全脑放射治疗却易导致出现脑实质坏死等情况,所以临床医师等放疗剂量分割等较为关注[7-8]。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比较,差异不显著,提示全脑放射治疗、全脑放疗全程同步加量适形放疗的效果相似。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到损伤等有关,就近期效果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时间更短,因此更推荐选择全脑放疗全程同步加量适形放疗进行治疗。如果放疗的时间越长,对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便会更低,而全程同步剂量放疗方式较序贯放疗而言,其次数会减少,便可降低摆位误差,增加治疗的精确性,治疗时间缩短便能够为患者争取其他治疗的时间。综上所述,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行全脑放射治疗与同步加量技术放射治疗的效果均较为理想,但是后者更能够缩短治疗时间,价值可观。

猜你喜欢

全脑靶区放射治疗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18F-FDG PET/MR融合图像对宫颈癌大体肿瘤靶区的影响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4D-CT在肺转移瘤个体化精准放疗中的研究
系列性科普
肺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的效果及肺功能指标评估
全脑开发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