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土阳明论述强直性脊柱炎*

2020-04-08牛静虎宋媛媛

陕西中医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土太阴筋骨

牛静虎,杨 龙,宋媛媛

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 712018)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早期表现为腰部僵硬、酸痛、沉困,以夜间、清晨疼痛明显,久坐、久站加重,活动后减轻。随病情进展,脊柱和骶髂关节发生不可逆的骨性融合,脊柱活动受限的同时伴随着疼痛和功能丧失[1]。是临床常见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其致残率较高[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一线用药,同时配合激素[3],虽可缓解症状,但长期服药存在副作用大,耐药率高等问题。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稳定、治法灵活,辨证角度多样、经济便利、副作用小等优势[4]。中医学将强制性脊柱炎归属于“骨痹”、“大偻”等范畴[5],治疗多以“祛风湿、强经络”为基本原则[5-6]。尚有研究者从脾肾角度入手治疗的报道[7-9],但从阳明经病机变化入手治疗者鲜有报道,据笔者体会,因本病主要症状较突出,若只从主症着手治疗,往往会受先入为主治疗理念的干扰而无法全面把握病机,因此需结合次症,甚至考虑与主症“无关”的症状,并结合舌脉,据此分析各个症状背后的气机变化,灵活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我们经长期临床观察,AS的综合临床表现与“阳明”的气机变化有诸多契合之处,本文将从阳明的运化、阳明失降,及阳明界面的火热燥等角度论述AS的关系,以期为更全面的辨证施治抛砖引玉。

1 《黄帝内经》对阳明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两阳合明故曰明”[10];阳气盛极显明的状态名阳明[11]。《素问·萎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关节也[10]。”《素问·阳明脉解篇》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10]。”可见阳明为阳气盛极的状态,根据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这种阳气盛极的状态往往会因极生变而向阴的层面发生转换,其多气多血的状态,主润宗筋的功能可濡养全身筋脉,使筋脉屈伸如常,活动自如。而此种濡润功能与其阴阳气机转换是相关联的,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间阳明”[10],《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从本……阳明不从标本,从乎中也”[10],也就是说生理状态下,阳明界面盛极的阳气会发生中化至太阴,而太阴以湿气为主,即阳明、太阴属中土,二者在生理状态下处于燥湿相济的状态,病理状态下则表现为阳明燥热太过,或中化至太阴而湿邪过盛,燥热太过则耗气伤津,津液亏虚,使得筋骨失养而出现疼痛、僵硬,伴随口干、大关节热痛、烦躁、大便干结等症;湿邪过盛,水湿内停不化则出现关节肿胀、身困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

此外,这种病理状态下的燥湿还表现在对胃、脾经络的损伤……《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其内者,著于脊[12]。”脾脉的经筋与大关节及督脉-脊柱相连,若阳明燥邪太过或者太阴湿气过盛,必将导致关节及督脉津液被耗,失于濡养,或者湿邪流注矛关节及脊柱而导致水肿,活动不利等症。这两种情况均需调燮中土气机,或建中增液润燥,或运脾化湿行气。

2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灵枢·五味》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12]。”《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谨和五味,骨正筋柔……如是则骨气以精”、《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夫人之常数……阳明常多气多血[10],”说明中土脾胃做为后天之本,可纳水谷、化五味、生气血、成津液,其阳明胃经气血旺盛,津液充足,所有这些营养物质共同发挥着濡养关节筋骨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中土的运化作用,使得筋骨得养,活动如常。在病理状态下阳明的多气多血常表现为两种状态:其一阳明经不足,后天乏源,气血生化不足,津液亏虚,筋骨、关节失养,而出现僵硬、活动不利的症状;其二正因其多气多血,邪入阳明往往化热化燥,出现燥热伤津,津枯液竭的局面,从而导致筋骨失养。然而燥热伤津所致的筋骨失养与阳明不足所致的筋骨失养不同,前者为因实致虚的病机,后者为纯虚的病机,二者在遣方用药方面需要考虑虚实的不同。

3 从气机圆运动认识阳明气机的运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着,阴阳之道路也”,人体气机“左升右降[10],”如环无端。《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提出:“故三阳之离合也……阳明为阖[10],”也就是说阳明以气血的收敛、潜藏,气机的承降为主[1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提出:“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停”,即脾胃为气机运行之中轴,十二经气各自按照其气机之升降形成外围之如轮的气机运转[14](见图1)。

由图1可见,太阴与阳明居中属土如轴,斡旋着十二经气的升降运动,阳明气机以降为主。这也是李可老中医提出的“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15]。”中轴之胃阳明之气降,则全身气机得降,中轴之脾太阴之气升,则全身气机得升。气机升降如常,则各脏腑功能可正常发挥而气血化生充足,筋骨肌肉得以濡养。结合六气之升降运动图(图2),阳明在右,以承降为主(图中右侧实线所示),阳明降机顺承,则气机可潜降至土下水阴之北方,化生肾精,肾精蒸腾以濡养四肢百骸,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气机升发储备能量。当阳明不降,气机逆上时(图中粗虚线所示),将郁阻于南方而化火伤阴(图2),且阳明气机不降,肾水无以化生,日久肾精亏虚,无法正常发挥肾主骨的生理功能,而导致筋骨萎废不用,从而出现脾肾两虚的病机。此外,阳明降机还可因降机不利而阻于阳明界面(图2细虚线所示),阳明多气多血,必然后化生火热燥病邪,导致津亏液伤,筋骨脉道失养,并伴有肌肉的萎废不用,此种情况多见于疾病的后期,三阴本气亏虚,中化至阳明界面的因虚至实、虚实夹杂的病机。

可见,无论是阳明气机逆上,或是阳明降机不利,皆可产生火热燥的病理产物。故此,针对此种病机,既需要恢复阳明之顺降,同时兼顾调补肾水,使阳明降、坎水足,也需要滋补肾精,令髓充骨健。

临床中,AS的表现除了主症表现外,尚有诸多的伴随症状,疾病在发展及转归的过程中,外在之象变化较多,着眼于中土阳明的气血变化及气机运动可较为全面的把握整体病机,提高疗效,是值得借鉴的一个思路,以下病案就阳明之变化论治AS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9岁,2018年10月20日出诊,强直性脊柱炎病史7年。主诉:腰骶部疼痛、沉困7年。7年来患者腰骶部疼痛,清晨明显,近两年症状逐渐加重,腰胯关节疼痛,僵硬,伴有沉困感,久坐后加重,轻微晨僵,下雨天明显,近半年出现下肢关节胀痛,伴有多汗,以颈、胸部为主,口渴、口黏。大便1次/2~3 d,时干时稀,排解困难,小便可,睡眠差,舌质红,苔黄中部腻,脉滑数。曾于当地按补肾、强筋、健骨原则,口服中药治疗1年,症状无明显改善。

患者病程久,初气为正气虚,本气不足,随病情进展,出现了上半身多汗,口渴、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气机热化至阳明界面的变化,中土燥湿不济,而关节沉困,雨天明显,阳明气机不降,肾水不足,致使先后天两本均不足,筋骨失养。故辨证为阳明逆气在上、肾水不足,治则:承降阳明、崇土制水、填补坎水,处方如下:淡竹叶、麦冬、清半夏、乌梅各15 g,石膏(先煎)、熟地、山药、怀牛膝、生晒参各30 g,炙甘草20 g,五味子10 g,紫油桂5 g(后下)。7剂,加水1500 ml,文火煎煮90 min,煮取400 ml,1日内分2次口服,每次200 ml。2018年10月29日二诊:服药后腰骶部疼痛好转约60%,多汗、口渴、口黏消失,下肢关节胀痛如前,活动后昏沉感,舌淡红,苔白稍腻,脉滑。患者腰骶部探讨好转,说明阳明志气逐渐承降,肾气渐充。正气有所恢复,多汗、口渴、口黏消失阳明之燥得以清解,活动后昏沉感,苔白而腻,脉滑,说明中焦燥湿不济,湿邪为著,故此诊淡竹叶、熟地减量,合二妙散,加生薏苡仁、茯苓、泽泻,与原方共奏建中土,清燥热,运脾气,化湿气,协调中焦气机升降之功效。二诊处方如下:紫油桂(后下)、淡竹叶各5 g,石膏(先煎)、黄柏、五味子各10 g,生晒参、山药、怀牛膝、生薏苡仁、茯苓各30 g,苍术、清半夏、熟地、泽泻各15 g,炙甘草20 g,7剂,加水1500 ml,文火煎煮90 min,煮取400 ml,分2 d,每日2次口服,每次100 ml。随访服药至第5剂时腰骶、腰胯关节疼痛缓解80%,双下肢关节胀痛缓解60%,服药期间曾于外地出差3日,劳累后症状未加重,亦无明显疲倦感。2018年11月16日,三诊:方药得效,药中病所,此诊去石膏继服7剂,之后以四君子合六味地黄汤善后。

按:《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10]”。本例患者病久而生虚,阳明气机不降而化生燥热,中土虚而湿邪在中,故出现多汗、口干、大便时干时稀,以竹叶石膏汤凉降阳明,清解燥热,同时取引火汤之意下滋肾水,使阳明承降,坎水充足,津液健旺,筋骨得养。一诊后患者症状较前有明显缓解,说明原本逆上的阳明之气在逐渐恢复正常的降机,水谷之气能够发挥正常的濡润作用,正如《灵枢·决气》中所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12]”,且肾精也得以正常化生,整体气机的升降运动较服药前有所恢复。活动后昏沉感为中土气虚,阳明无法正常和降,燥湿不济,湿浊上蒙清窍所致。故二诊时在原方基础上加苍术、黄柏、薏苡仁、茯苓、泽泻化湿浊的同时增强中土之气,同时减少淡竹叶、石膏剂量,也缓降阳明之气。患者服药后,症状进一步缓解,服药期间出差及劳累症状未加重,亦无明显疲倦,燥热基本清解后去石膏守方再服1周,后以四君子合六味地黄汤以健脾滋肾,加强先后天两本,使脾胃运化、化生健旺,肾水得以充养,同时恢复中轴升降之常,从而达到濡养筋骨之目的。

本病例患者在治疗中并未拘泥于固有思维,单纯遵循滋补肝肾、祛湿除痹、强健筋骨等原则用药,而是从承降阳明,填补坎水角度入手前方,以恢复患者的阳明降机为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5 结 语

笔者认为,正如《伤寒论》第184条所说:“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16]。AS在发展的过程中,化生至中土、阳明界面变生燥、湿是一条主要病机,目前较少有学者关注。通过恢复阳明降机的治疗,打开右降的道路,使阳明降、坎水足,筋骨得以濡润,同时整体气机升降也可因右降顺承而恢复正常,进而使六气各司其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思路。

猜你喜欢

中土太阴筋骨
芒种
“手太阴穴”考
筋骨 道德 温度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有明之初岭南水墨前后五百年(之三)
Thirty-Six Stratagems (1)
治失眠,先补“中土”
文贵有“筋骨”
水货翻译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