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的策略研究

2020-04-08曹健高妍于宁刘青松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曹健,高妍,于宁,刘青松

(1.华北理工大学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210;2.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2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升到了新高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图书馆既是储存知识的仓库,又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中介所,其本身所具备的优越性决定了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基本使命,更肩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职责。从相关调查来看,近几年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的研究与实例,尤其是对非遗保护和传播的研究如火如荼。以高校图书馆为平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对提高大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根本宗旨,就是保护人类优秀文化和劳动创造的记忆,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维护文化的多样性。[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005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建立了名录体系、传承人制度,截至目前国务院已经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18个;[2]截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已达41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不仅需要我们认真保护,更需要活态的传承与传播,只有优秀地传承,广泛地传播,才能使古老文化焕发青春,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的传承主要是指传授和继承;传播则是一种信息分享过程,在双方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取得理解,达成共识。在过去,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师徒之间传承,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传播。[3]传承和传播的形式简单,范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文化发源地周边地区。在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风起云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必然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方式,使传承和传播不受空间距离制约,瞬时传播,传播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持久,并由此带来新的传承人群,产生新的传承方式。[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在当今信息时代,新的融媒体矩阵打破了以前传统的传承与传播之间的界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融为一体,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承与传播模式,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新活力。

二、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研究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5]这对于研究我国的文化、社会、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中心,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新时代每一个图书馆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早在1975年国际图联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就一致认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发智力资源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6]《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5条明确规定: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7]从客观条件来讲,图书馆有专业的技术设备和安全的科学环境,为发展科学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一)调查统计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文献目前有很多,但是有关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献则很少,在中国知网检索平台上,选择主题检索途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or非遗)and(传承or保护or传播)and图书馆”为检索表达式,检索到文献457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or非遗)and保护and图书馆”为检索表达式,结果为431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or非遗)and(传承or传播)and图书馆”为检索表达式,结果为164篇,如表1所示。

表1 2003年—2018年有关图书馆非遗研究论文发表情况

(二)结果分析

1.论文发表时间分析

有关图书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总的来说不是很多,总共457篇论文,从时间分布来看,论文发表时间大致分三个阶段:2003年—2006年,是研究的起步阶段,共发表文献8篇,第一篇文献是金晓妹等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目:图书馆如何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文献数量有了较大提高,从2007年开始进入到第二阶段:2007—2012年,2012年达到最多50篇。2013年以后进入到第三阶段,发文量略有下降,到2018年为止保持着持续稳定的态势,维持在每年35篇左右。

2.论文研究内容角度分析

从研究角度来看,有关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视角是多维度的,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方面的文献,其中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有431篇,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或传播研究的164篇(其中涉及传承研究的156篇,涉及传播研究的仅23篇);可见大部分文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占94%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机构,工作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所以在收集、整理、保护等功能上,对历史遗迹和古代文明都能担负起保护者的职责,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积极可靠的保护。例如,安徽安庆学院在保护黄梅戏方面,运用多媒体手段整合资源,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和储存,并形成录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源。[8]

文献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164篇,这些文献主要从图书馆的职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图书馆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开展的工作和经验,例如南京金陵图书馆对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进行传承研究,金陵图书馆专门建立了南京云锦数据库,数据库中录有云锦的发展概况、传承人访谈、创作口诀等内容供读者在线阅读。[9]文献中涉及传播研究的仅23篇,只占文献总量的5%左右,例如海南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海南省高校第一个文化传承与传播交流中心——地方民俗文化协同实验平台,该平台创建了文献的展览形式,推进了学术研究及图书馆服务的再提高,[10]总的来说,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方面的实践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三、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的策略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以及人才优势,在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凝聚自身特色,深入了解、传承和创新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地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成为地方文化研究、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服务于当地社会发展。[11-14]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达到传承与传播的良好效果,必须结合新时代特点,创新传承与传播形式,丰富传播话题,促进公众参与。

(一)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中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机构,开放展示社会教育资源是其本身的基础职责。通过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展示、展演和网络特色服务平台的宣传和推送,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高校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具有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信息资源丰富,有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和专门的技术人才。通过搜集整理各种形式的文化信息资源,利用多种新媒体形式,搭建特色服务平台,形成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馆藏体系;[15]另外,通过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当地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文学、戏剧、音乐、书画、剪纸等鉴赏性讲座。还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高校图书馆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和文化,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艺术的魅力。[16]高校大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通过这些传统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现场展示等活动,使他们能够真正地热爱传统文化,积极地传播与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策略

1.多渠道搜集、系统梳理相关资料

图书馆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传播研究信息中心,主动为校内外研究人员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多渠道收集、整理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相关文化资源,广泛收集人们自发拍摄的优质记录资源,尤其是那些能反映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的原创资料、古旧文献等。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留下爪村遗址。[17]唐山自光绪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878年7月24日)成立“开平矿务局”,由此开埠,140年来,唐山市已发展成为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工业名城,素有“冀东三支花”之称的皮影、评剧、乐亭大鼓都诞生在唐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评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位于唐山市的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就地取材,依据自身馆藏优势,积极和当地文化事业部门、民间艺术团体合作,建立的华北理工大学“冀东三支花”传播研究信息中心,是专门为研究人员开辟建立的研究空间,融合了实体文献阅览、参考咨询的专题阅览室以及专题网站等,为校内外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相关信息和研究场所。

2.“校城融合”,合作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不仅要靠图书馆馆员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层面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服务,而且还要靠全社会的力量,发掘本地独特的传统文化传承品牌,在地方政府、高校、文化事业部门及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之间搭建起合作共享、良性互动的新平台。[18]例如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唐山市政府制定的“校城融合”政策背景下,积极探索创建合作共享的地方文化资源平台。在创建过程中,图书馆主动走访唐山市相关文化事业单位和民间艺术团体,同时依靠学校专业方面的人才优势,组织馆内信息咨询员、学科馆员,技术人员构建了河北省高校图书馆界第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传播平台——“冀东三支花”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平台根据皮影、评剧和乐亭大鼓的艺术特点,设计了资源概况、经典剧目、艺术团体、传承与创新等板块内容,向广大读者在平台上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承传播服务。通过在平台上对包括皮影、评剧和乐亭大鼓等传统戏剧艺术及相关资料的推送和展示,激发校内师生和全市人民树立文化自信,投入到记录、创造和共享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

3.结合新时代特点,线上、线下相结合

在建立传统文化资源网络平台的同时,还要注重线上、线下传播相结合,多渠道传播,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展示和展演等活动,让公众直观、形象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当地知名的专家学者举办文学、戏剧、音乐、书画、剪纸等鉴赏性讲座。还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和文化,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各地优秀的民风民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19]

有关调研发现,在2017年6月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全国各地开展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累计达到1700多项,共有40所图书馆(其中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35所,高校图书馆3所,专业图书馆1所)以主题展览、讲座、现场展示、古籍修复体验、专题图书展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支持或参与了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活动,[20]2018年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据网上调查统计,全国有包括非遗曲艺周、非遗公开课、非遗影像展在内的3700多项活动同步展开,图书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比2017年都有了很大程度提高,有将近60所图书馆开展了诸如专家讲授、非遗展演、嘉宾体验等形式活动,在调查的211高校中,图书馆的参与数量达到8所。一些高校图书馆举办的“非遗影像展”集中展示了近年来社会记录和抢救性记录方面的成果。

4.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相结合

在当今信息时代,新的融媒体矩阵打破了以前传统的传承与传播之间的界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图书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时,做到横向传播与纵向传承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图书馆可以与校内相关部门合作,申报建立非遗基地,组织谋划大学生非遗社团和志愿者队伍,从而使大学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者、传播者,培养其中一部分成为传承者。

5.创立高校图书馆非遗学习交流空间

在非遗的传承传播活动过程中,图书馆可开辟多形态、多功能的活动空间,方便戏剧爱好者举行排练、表演、录制等活动。空间的设计和布局结合非遗传统文化内容,并充分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趣味化、生动化、互动特色化,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灵感,从而使他们热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使文化遗产与年轻人有效结合,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注入新鲜血液。

6.将非遗研究纳入到图书馆日常研究服务工作中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诸如分类、主题、版本、目录、索引等研究工作,也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将活态知识适度地纳入研究范畴,有助于图书馆学拓宽知识研究领域,同其他学科平等对话,提升学科地位;还可将面向非遗的服务工作,纳入到图书馆目前的学科化服务研究中去,开展面向非遗传承与传播研究的学科服务。总之,通过参与非遗传承与传播的信息资源服务工作,既整合、创新了图书馆服务内容,又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产生深刻影响,拓展了图书馆文化服务职能,使图书馆不仅仅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也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优化馆藏信息资源。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作为当今社会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地域特色,积极参与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与当地政府、社会文化部门和地方民间组织的协作,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使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进一步提升,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宣传与推广,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更加透彻地了解和认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道路,从而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大力发展。激发全民记录、全民创造与全民共享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图书馆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图书馆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去图书馆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