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思考
2020-04-07化磊姜妮张艳
化磊 姜妮 张艳
[摘要]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特征,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自我学习、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进而指出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滞后的主要表现为岗位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职业化和专业化滞后,职业地位边缘化;发展空间狭窄,职业前景不明朗;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感偏低,最后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化磊(1981- ),男,山东临沂人,青岛理工大学,讲师。(山东 青岛 266520)姜妮(1980-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90)张艳(1980-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4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山东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队伍能力提升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8CSZJ02)、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G-2019-057)和青岛理工大学2017年创业版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课题编号:FGcy17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6-0065-05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多个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视。
一、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指导意见。《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对各等级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特定职业或岗位必须具备的相对稳定的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包括任职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力等基本要素。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效的教育管理能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教育管理能力是日常事务管理能力的关键和核心。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和管理学生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同时,大学时代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大学生群体思想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应对校园危机事件也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还要具备一定的校园危机处置应对能力。
2.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是指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并培养自身创造力的能力。辅导员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是其各类学习能力的综合体。辅导员工作的多领域性需要辅导员打破自身专业界限,广泛深入地学习多领域知识,扩充知识储备。对辅导员而言,认真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与学生更好的交流。此外,辅导员还要多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自身能力得到完善和发展。
3.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沟通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常用的谈心谈话、说服教育、引导示范、倾听反馈等工作方法,均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一线,还要经常与学生工作部(处)、团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保卫处等校内职能部门打交道,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辅导员向学生传达学校会议精神,部署落实工作任务,接待学生家长来访,其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润滑剂”。
4.突出的工作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的集中外在表现。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多为“00后”大学生,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需要以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辅导员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示范引领的指导作用,不仅要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工作创新能力,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扩充知识储备,将工作创新能力作为职业能力的“压舱石”和“定海针”。
二、当前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不足的原因和表现
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肇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走向深入,辅导员制度先后经历了政治型、思想型、事务型等发展阶段,当前更突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成才服务、危机应对管理等方面。社会进步和时代变迁,使得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做好新形势下铸魂育人工作,应用型高校应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岗位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辅导员受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和学院(系)党委(党总支)的双重领导,学生工作部(处)负责对辅导员进行宏观指导和考核,院(系)党委(党总支)则对辅导员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在院系基层一线,需要对接多个职能部门,工作纷繁复杂头绪多。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存在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角色定位不清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出现人员流失、转岗离职等现象。此外,还有部分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视为进入高校工作的“跳板”,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在工作中心猿意马,不能安心工作。
2.职业化和专业化滞后,职业地位边缘化。教育部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双重身份,但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处于行政干部和专业教师之间的“夹心层”,地位尴尬,存在职业地位边缘化的情况。辅导员一般年纪较轻,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一项针对全国123所高校辅导员的调研数据表明,一线专职辅导员年龄在25~36岁,占被调查人数的87.2%。新入职的辅导员需要接受岗前培训,上岗后要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时间较长、压力较大,付出的劳动与所得报酬有很大的差距,容易导致心理落差。许多优秀辅导员在成长成熟起来后,因转岗、离职、提拔等各种原因离开辅导员队伍。应用型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一直处于流动性较高的状态,容易导致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層”。
3.发展空间狭窄,职业前景不明朗,存在职业倦怠心理。目前,包括应用型高校在内的辅导员发展路径主要有提升学历转岗教学、行政职务提拔、职称晋升等形式,个人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较为狭窄。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工作界限模糊、薪酬待遇整体较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和个人获得感,从而降低了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容易产生困惑迷茫、职业倦怠感和发展“瓶颈感”。有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有关政策规定,对辅导员队伍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以致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一直处于“积累少、传承弱”的状态。
4.个人成就感、职业认同感偏低。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处于学生工作一线,面临着学生安全稳定、提高就业率等工作压力。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辅导员具有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行“双线晋升”,但实际情况却是许多高校在干部提拔、职称晋升、工作评价等方面并未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职务提拔、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等方面设置诸多限制性条件,从而导致辅导员在职称晋升和干部提拔中陷入“两边都不靠”的尴尬境地。与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相比,辅导员在高校属于“弱势群体”,其个人成就感、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都整体偏低。
三、加强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必然要求。职业产生于社会化分工,是人类互助合作的高级形式。职业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专业化才能赢得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职业化、专业化是破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难题的有效路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青年学生。因此,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具有重大影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领路人和知心朋友,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石,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2.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的内在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将其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对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曾先后印发多个规章制度,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但是,我国各地区、各高校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地方院校、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因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在许多方面落后于部属高校。部分应用型高校的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偏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职责不明确,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因此,应用型高校应从制度上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便力和支持,帮助其增强职业认同感。
3.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是促进辅导员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能力是职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区别不同职业的关键,职业则是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立身之本,可以体现出辅导员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不同之处。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其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提升应用型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1.宏观层面。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教育部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先后出台多个政策规定,在全社会范围内扩大了宣传效果,营造了有利于辅导员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但是各地区、各高校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在落实教育部有关规定方面参差不齐,从而造成辅导员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职业发展瓶颈问题突出。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督查考核,畅通“双线晋升”通道,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如在职称评聘上,要做到计划单列、指标单列、单独评审,在职务晋升评审中向工作业绩倾斜,切实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待遇和职业获得感,做到以政策引人、以事业留人。应用型高校则要畅通职业发展出口,打造学校后备人才“蓄水池”,如将工作业绩优秀的辅导员列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或采取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的方式向地方政府输送人才,以保障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方式多样、渠道顺畅。
第二,加强专业培训,提升业务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应用型高校要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与各省级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教材、人才培养、质量监管、考核激励、政策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本地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加强政策引导,在各培训研修基地建立辅导员职业能力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和学员意见反馈机制,并加强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以增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第三,搭建技能提升平台,夯实工作基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用型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在辅导员领域范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如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专题讲座、研讨会、学术沙龙、工作论坛等,为辅导员提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应用型高校还要定期开展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比赛,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创新,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科研成果进行公开表彰奖励,从而激发辅导员提升职业能力的原动力。
2.中观层面。当前社会公众对应用型高校的辅导员工作不是很了解,提高辅导员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是实现辅导员职业获得广泛社会认知的必然选择。第一,营造和构建有利于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舆论氛围,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团体和组织可以采取宣讲会、座谈会、建立交流见习基地等措施,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的历史沿革、工作内涵、职业精神和发展现状等,增强社会各界对辅导员职业的立体认知和认可;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力宣传辅导员队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对辅导员队伍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宣扬,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辅导员干事创业的舆论氛围,使辅导员队伍对有志于从事学生工作的优秀人才充满吸引力,从而做到“留得下、待得住、流得动、有奔头”。
第二,开展挖掘职业核心价值观活动,塑造坚定有力的“职业锚”。各级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学会要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和目標,广泛开展辅导员在职培训、交流研修、挂职锻炼、访学见习和职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搭建行业或地区高校辅导员的交流平台和载体,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专家智库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辅导员文化交流平台,可以对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经验进行交流、讨论、改进、学习,促使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各项举措顺利落地并具备可操作性。应用型高校要开展挖掘和凝练职业核心价值观活动,组织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入职培训、宣读辅导员誓词、学习辅导员年度人物事迹材料等活动,以凝练和塑造辅导员职业精神内核,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微观层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要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切实增强自身职业能力,提高职业“含金量”。第一,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思维、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朝气蓬勃的“00后”大学生,只有熟悉他们的思维特点、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情感体验、话语风格等,才能胜任辅导员工作。因此,辅导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标,不断克服“经验主义”,在研究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思考中成长。一是勤于学习,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善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理论成果并指导实践工作;二是积极提高职业能力,具备管理、教育、引导、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做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以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形象支撑专业发展。
第二,加强核心职业能力建设,做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说服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常用的工作方法,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应有之义。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学好用好常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善于给学生做形势政策辅导报告。在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辅导员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将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讲出学习生活的大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在具体工作方法上,辅导员还要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理念,注意将命令式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不断增强教育实效。
第三,提高科研水平及工作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将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鼓励辅导员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因此,辅导员要对实践经验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日常实践工作;要积极参加科研培训、学术交流和访学研修,不断开阔视野,提高科研成果的学理性;还要以现实问题为科研导向,紧跟学术前沿,多读多写多练,将工作日常积累外化为科研成果,内化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原动力。
综上所述,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关系到辅导员队伍成长的环境氛围、能力素养、社会评价等多方面,是一个需要多方支持和参与的系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协同体系,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赵海丰.高校辅导员队伍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10-13.
[2]杨玉,贾鹏.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6(1):73-76.
[3]韩冬,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