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探析
2020-04-07唐肖肖
唐肖肖
摘 要:当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而现实题材剧应运而生,通过客观真实的再现,引发受众的共鸣。本文以现实题材热播剧《宝贝儿》为例,从现实题材出发浅析受众心理,以受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举例分析的方法,来揭示现实题材在发展过程中对受众心理以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现实题材;传播心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3-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不同的电视剧题材的出现,现实题材剧越来越得到受众的喜爱和共鸣,现实题材剧以现今社会状态为故事背景,关注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揭露社会现实,目前,现实题材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状态的缩影,将热点话题进行展现,在这样的背景《宝贝儿》在2018年10月上映,并取得不错的收益[1]。
二、《宝贝儿》的艺术特色与受众分析
(一)《宝贝儿》的艺术特色
《宝贝儿》贴近客观生活的现实题材影片,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生活中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特殊群体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反映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影片中整体是色调偏灰,每个环节都是沉重压抑的紧迫感,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轻微抖动的画面带来不安和局促感,[2]整体特色风格冷静,但最终是通过故事内容的发展和艺术手法等完成了电影的节奏感和紧张感的烘托与把握,用现实主义纪实手法来把握人物的内心,这种现实主义形式的展现更能突出主题,给予塑造艺术形象有了更多地发挥和思考的空间,从而引发受众在现实环境下的思考。
(二)《宝贝儿》的受众分析
现实题材剧在传播过程中以真实客观为主来打动受众,受众在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反馈者。[3]从受众心理层面来讲,受众在通过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信息之前,由于个人的原因和情感经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接受模式,受众的心理期待和满足会因外在的影响,在接受到信息时会在自身的各种原因的情况下给出判断,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所期待视野是不同的,所以对各类现实题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希望在观看时能满足原有的期待,只有映照现实生活,客观存在才能真实的引起受众的好奇心,而不同的受众也有大不相同的差别和反映。
三、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宝贝儿》通过对人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描写,表现出了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环境,通过描写人物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来集中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变化,及情绪色彩的变化,将情节,环境,人物性格这些细节联系在一起,如声音,画面色彩等[4]。将生活细节刻画成为艺术细节,电影中的细节描写要具有视听性和真实性。从综合艺术元素来看,象征,寄寓是艺术创作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除了本身要传达的意义之外,还寓意更广阔的含义,对剧中人物,事物各方面进行深刻的描写和表现,展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心理活动,反映和揭露真实的社会生活的现状,揭示不同层面的问题,如实地描绘客观存在的现实,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的表现形式将社会生活真实地描述出来。
(一)关注社会边缘人揭露本质问题
《宝贝儿》不只是关于弃婴和缺陷婴儿的故事,它真正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群体“边缘人”,和难以抉分对错的无解地选择,他们都是这个社会上最底层的“边缘人”,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5],只能在命運的机遇下挣扎着做出选择,他们受过太多的歧视与不平等,先天的缺陷让他们变得“不完美”,他们是脱离了主流社会的,不被接受的群体,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势必离不开每一个群体的存在,边缘人群作为这个社会最微弱的力量,如果受到社会的排挤和挤压,那么是不合理,非理性的。
(二)《宝贝儿》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宝贝儿》不仅仅关注的是现实生活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更描述了一个我们不太关注及社会所忽视的群体—弃婴,残障婴儿,残疾人群体,以及他们所要面对的命运,他们应该得到大众的关爱和关注,这群“边缘人士”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容易被孤立的群体,他们来到这世界所有面临的困境和苦难也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在当下多元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最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存在,具有社会热点性话题和关注的事件必然能够引起受众强烈的共鸣,让受众对主流媒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从而大大增强主流媒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舆论引导的指向作用[6]。
(三)物欲与道德的争论
《宝贝儿》并没有刻意去营造和表现一些意识视角,没有抨击现实生活的这些情绪。只是记录和反映他们的生活,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存在和出现只是让影片有一种时代感和环境感,通过这些被还原的现实质感。电影始终围绕着“救与不救”这两个极端的话题进行展开,刚出生的婴儿被确定为先天缺陷,父亲及亲人决定不予治疗。[7]而“江萌”认为孩子需要救助,自己就是成功案例,有着同样经历与感受。电影避免了站在道德制高点,在现实问题发生时,要面对的一方面是人类所坚持的人性,人道。另一方面是人类自持的理性,从“父亲是否有权决定这个有着先天缺陷的婴儿的生与死”的问题到“每个生命都拥有着生存的权利”。都是大众往往避而不谈的现实问题,但一说起来便会争论不休,各执一方的话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近几年不断发展地各类现实主义题材中越来越注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大众生活,揭示存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将大众的生活缩影搬到荧幕之上,从而来寻求与受众产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受众的思考,深入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各种社会现象和热点议题来弘扬主流文化价值的发展,加强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能通过现实主义题材真正的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去。加强现实题材剧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主,关注社会话题,关注民生。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心向受众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8).
[2]孙瑶.影视文化与新媒体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07.
[3]李艳霞.艺术作品的审美境界[J].文化月刊,2017(C7).
[4]彭菊华主编.影视作品评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04.
[5]郑兴东著.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07).
[6]李法宝著.影视受众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02).
[7]戴维·迈克尔·列文,张旭著.《文学的艺术作品》前言[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