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

2020-04-07王健闫德忠杨岩荣

高教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荒漠化水土保持协同

王健 闫德忠 杨岩荣

摘  要: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中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思路,打造以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研究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旨在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和新时代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守护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4-0089-03

Abstract: We want to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odel based 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focusing on to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oughts to ha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ers,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participated, which is overall processes and all-rou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ubject, to construct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practical teaching courses. The builders and guardians of the business and the new er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al teach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根据国家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目标与任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发展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宗旨,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加强新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把专业建成我国一流、世界先进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水利、水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及开发建设等部门培养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复合型专门技术人才。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性强[1]。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守渠”与“种田”任务、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期许为高校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大背景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实践教学肩负着无可推卸的使命。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由山丘区治理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的预防与治理,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监控,由经验管理转变为依法科学管理,由单一行业转变为多行业协同攻关”的新变化。由此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需培养“知水保理论、懂防治技术、解行业趋势、具创新能力、备水保情怀的扎根型人才”,实践教学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模式的探索

水土保持专业人才需要扎根基层,具备强烈的专业情怀,才能长期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落脚点的思路,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模式见图1。

(一)以红色教育为载体,提升政治素质

结合专业实习基地周边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以红色基地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如在地质实习中,一个重要的实习地点就是位于铜川照金的薛家寨。薛家寨是薛家寨保卫战的战斗遗址,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驻留。这里处于桥山山脉南端,海拔1600多米,重峦叠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带壁立千仞,地势十分险峻。山寨形似葫芦,东南西三面为悬崖绝壁,山坡灌木丛生,整座山寨走势雄奇,军事上易守难攻。学生在实习中一边探究不同地质地貌的变化,一边感受当年红军生活的艰辛。站在山寨顶部,在徐徐吹过的微风里,回味攀登“红军路”流淌的汗水,深刻理解了“红军寨”执着坚守的信念,使学生的身心接受着这因“先辈”而名的“山”的洗禮。

(二)以行業基地为依托,夯实专业基础

以周边的中科院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依托,借助研究站的专业优势,全方位现场感知行业基本实验布设及监测,直观体验行业研究前沿,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

(三)以实地亲身体验,锻造强健体魄

在课程实习中,通过实地操作,野外自然地貌的辨识,锻造学生坚强的体魄。在薛家寨地质实习的过程中,沿着红军登山步道,学生一边辨识地质构造及岩石类型,一边锻炼强健的体魄。

(四)亲身感受大自然,提升审美标准

结合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实习时看到的风蚀地貌,学生不断感叹自然之伟大,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尊重自然和仿效自然,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五)实地动手操作,培养劳动技能

实习中,从取样到测试再到记录整理,需现场亲自完成。通过学生动手测定,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如在土壤实习中,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密度时,需开挖深度1米以上土壤剖面,对于部分长期缺少劳动锻炼的学生来说,是一项艰难的挑战,通过实习的操作,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方协同,完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渗思政于专业教学

以专业知识为引领,思政目标为航向,结合实践教学点周边红色基地,搭建成了由认知、基本技能到职业训练为一体的融水保情怀培养的递进式实践教学平台。其中在地质地貌学实习中,主要实习点照金薛家寨、爷台山战役旧址为学生培养了革命情怀;通过陕西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通过汉城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水土流失时空隧道,树立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紧迫感;通过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和综合治理小流域的实习,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在火地塘教学实习林场和子午岭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试验站实习中,结合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全方位育人队伍,专业实习同时紧抓思政

在学校政策保证下,通过实现互利共赢,凝聚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为主体,思政辅导员为协同,及研究院所的研究员和生产建设单位的工程师为一体的“三师型”教学团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政辅导员明确政治方向,教师、研究员和工程师交叉互动,确保了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体系与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活动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训练有机衔接,既适应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规律。

(三)协同的育人方式,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研究员和工程师以课程实践内容为中心,组成实践教学团队。实习中,教师讲授实习基本内容,研究员讲述最新研究进展,工程师手把手传授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布设、设计、施工及后期管护,然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现了全链条式育人新方式。充分发掘实践基地的示范效应,强化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逻辑层次

(一)政治方向:推进课程思政的根本点

实践教学学生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成“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教育思想,扎根黄土、心怀社稷、情系苍生、勇于担当,以立足西部,面向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育人,突出专业特色的教学理念。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习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让旗帜伴随实习始终,扎根师生头脑,高扬在每一名师生心中。

(二)专业方向:推进课程思政的目的地

实践教学中,构建了协同一致、合理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践教学中将“思政课程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专业实践显性教育与思政课堂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党员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借助红色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唱响主旋律;借助生态环境建设典型案例,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规律,树立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理念,不断发掘实践课堂育人功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课程、进头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入行”。

(三)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的助力点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是将思政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寓思政于实践教学之中,建立实践教学的显性教育与课堂思政的隐性教育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育人机制;思政辅导员、红色教育基地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有机协同,实现了协同育人的合力,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助力点。

(四)以生为本:推进课程思政的立足点

实践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开发每个人的潜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立足点,在实践教学中时刻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全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五)协同创新:推进课程思政的突破口

始终坚持实践教学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改革,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突破口。做好实践教学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教学中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师从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个性差异出发,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贴近实际、贴近人心,进行有的放矢、有差别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突破口。如在薛家寨教学实习中,通过实地体验,亲身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辛与使命,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敢走在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前列。

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是通过多方协同,拓展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坚强课堂思政工作基础;二是拓展师资队伍,协同各方力量,形成全方位育人队伍,是广大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启迪人,以高尚的品德感召人,以个人魅力说服人,引领学生成才成长;三是通过协同的育人方式,寓思政教育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的全程过程中,实现全链条育人[3]。将思想政治有机的融入专业实习的各个环节,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甲荣,程云,张洪江.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5,23(5):23-25.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郭时印,朱育峰,夏石头,等.构建“多维协同”模式培养涉农生物学创新创业人才——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2):47-50.

猜你喜欢

荒漠化水土保持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
试论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