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0-04-07王艳红伊力塔曾燕如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学课程思政

王艳红 伊力塔 曾燕如

摘  要:课程思政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生态学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开展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引领的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能起到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普及生态教育的教育任务。文章就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170-03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nnov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an better give play to the funda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Ec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urviv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cology l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popularize ecolog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cology course.

Keywords: ecology; ec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前言

为加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段讲话中,习总书记用“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最为朴素的语言指出了高校课程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对于如何将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起来,习总书记提出的“同向同行”和“协同效应”为高校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2]。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全课程、全员、全时空”的育人模式[3-4]。关于如何将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著名哲学家冯契提出了“化理性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的理念。基于冯契的理论,一般将“课程思政”定义为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5-6]。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各门专业课教师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等方面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纳入其中,尤其是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的同步提高[6-7]。近几年,课程思政的实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如何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要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度从而使两者相得益彰?上述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根据各个专业课程自身的学科特点找到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映射点。

生态学是研究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同时也是当代迅速发展的学科。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界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放发展[8],而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因此,可以说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极强、有广阔应用前景并直接承担着国民生态意识提高、普及生态教育等重要任务的学科。然而,一直以来,在生态学的授课过程中存在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提升,缺乏对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的挖掘及这种资源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转化,找到合适的映射点成为生态学课程思政构建的关键。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学》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将此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十七大”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9]。紧接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从生态学的理论和观点来看,“尊重自然”就是要尊重生态学规律,顺应自然就是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然界的部分或整体[10]。显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以生态学原理和概念为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因此,我们认为开展生态学课程思政只有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引领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生态意识、普及生态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与生态文明相斥的行为,如污染环境的行为、过度利用、开发自然的行为、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不遵从生态学规律、盲目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以及破坏自然景观、修建与自然不协调的建筑物等行为,杜绝或减少这些行为,真正实现“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任务,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引领的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10]。另外,在对生态学专业学生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对于“将来毕业你想做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将近有一半的学生说还没有考虑过或者不知道,甚至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甚至感到迷茫,这说明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学生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取向。此外,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专业课不感興趣,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存在着“转专业”的现象,通过和这部分转专业学生的交谈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价值观上急功近利,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过分强调个人享受,一味强调索取,忽视个人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缺乏清晰的认识,这表明本专业部分学生的思想素养还处在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青年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我们认为以生态文明教育来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态学教学中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态文明素养。然而,目前国内对生态学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较少。那么,该怎样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引领来构建生态学课程思政呢?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在前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我们以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学2017级学生为对象,从教师素养的提高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两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生态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树立育人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使命,而且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在高校的社会职责中,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无疑是鲜活的行走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时对思政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践行“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而且还需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作为课程设计者的教师要牢固树立主体意识,严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能只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要担起塑造学生好品质、培养好习惯和提升好能力的“精神导师”职责[6]。成为一位优秀而卓越的高校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好分数,更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力量,那么,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教师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教师对本学科、本专业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充分理解和认识,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生态修复与生态工程设计是当前迫切所需。浙江省在经过近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一方面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已经给水、土、气等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影响;另一方面,对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浙江省来说,林业生态建设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实现“绿色浙江”和“生态省”的宏伟目标,解决目前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大量具备生态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浙江省各大高校生态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为了使学科老师充分认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学科每周召开学科会议,召集学科教师集中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共同讨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并将之纳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学习的使命感,通过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本专业教师不断提高了对本学科和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认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地提高。

(二)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加强教师育人意识培养,积极主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避免出现一般思政课的枯燥面目,增强《生态学》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科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研讨会,挖掘《生态学》课程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通过不定时的听课和共同备课,加强了本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师生互动也较之前有了较大地提高。《生态学》课程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门课授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宏观的生态思维,不断提高对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热忱,建立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是当务之急,生态文明教育无疑起到了非常好的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这一章节中,在提到“适应”这一概念时,向学生指出“适应”不仅指各种生物对自然环境变化所做出形态、生长和生理等方面的调整,同时这一概念也适用于人对“社会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积极主动的调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在讲授“生活史对策”这一章节中,除了向学生讲授生活史的概念、复杂而多样生活史的缘由以及多样化的生活史对策类型,我们由动物的生活史引申到关于人类生活史的思考,相比于一些长寿命的大型哺乳动物,人类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是活得“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通过关于人生价值的探讨,引导学生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认识到本专业及其自身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引导学生向各种植物或动物学习它们的生活史对策,在逆境中应该选择何种生活或生存对策?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不断充实自己为将来的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我们发现学生对我们的专业更加喜欢了,专业自信心有了较大的提升,抗挫折能力也有了增强。又比如,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章节,除了讲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例如它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淡水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而且支撑与维持了地球各组分的平衡与稳定[8]。我们还通过大量的案例讨论指出,当前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和利用,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都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从而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主题和制作保护环境的一些小册子在周边居民小区发放,达到了对普通民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通过深入挖掘《生态学》中自然环境保护的德育元素,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并展开讨论,不仅“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

三、结束语

通过对《生态学》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將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加,课后的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很贴近现实、丰富有趣,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3]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

[4]潘燕.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J].现代职业教育,2017(32):56.

[5]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6]陈慧梅,周惠燕,徐蓓华.《药物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8(13):181-182.

[7]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8]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等.基础生态学(第3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9]亦冬.生态文明: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J].攀登,2008,27(157):73-76.

[10]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82-188.

[11]张巍.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6(10):7-9.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教育生态学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