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因素分析

2020-04-07田颂文

高教学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话语体系

田颂文

摘  要:文章以影响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因素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新时期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教学话语体系构建教学需求为主要依据,首先分析了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内涵、影响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因素、应用技术型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其次从思政课程话语体系构建创新方式、思政理论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形式这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大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质量,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教学;话语体系;实践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9-0081-03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course, and the main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needs in the current new era.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cours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applied technology thought politics course,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applied technology thought politics course. Secondly,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wo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in thought politics course and the innovative form of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teaching system.

Keywords: applied technology type;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eaching; discourse system; practical life

引言

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此,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必须构建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相结合的教学话语体系,用大众化语言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内涵

话语体系是语言的有效实践过程,是借助一系列语言规则、规律等相关条件来描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话语是语言和思想的有效结合方式,它既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又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实体表征。话语体系是承载说话群体的主观意志和思想的完整有序的话语建制,它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表达什么内容;一是通过什么形式进行表达。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在国际国内场合身体力行地用丰满形象的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得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已渐渐成为叩响当代中国思想之魂的时代强音。[1]因此,实现话语体系合理使用,总结、反映、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遵循一定话语规则,开展政策理论宣传、政治教化和思想引领等,从而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的人才。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大决策。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目的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而人才培养要由教学来完成,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话语体系构建上要立足办学定位,既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又能承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时代感与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在课程上的融合。[2]

二、影响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政课程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因素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定位不明晰,思政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上融合不够

办学定位是高校的顶层设计,它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从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明确转型地方院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政策出台后,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但转型发展力度和成效并没有预期的大。更多的是有形的转型,侧重于身躯转型和物理变化,没有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实现化学反应和内涵发展。因此,转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在课程上的融合不够清晰,教学话语体系没能与时俱进,不能准确把握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定位和授课对象的具体需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发挥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引导作用。[3]

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社会普遍认为,本科院校比职业院校要高一个档次,因此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本科办职业教育的提法,加上一些舆论用“降格”这样的字眼概括“转型”,给转型院校带来巨大压力,使得一些同学和家长产生误解。话语体系构建中,分化、非理性民间话语对官方话语起着对抗影响,大学生由于三观正在形成完善过程中,存在认知不足以及阅历少的特征,导致动摇大学生对主流关键的认知。加上官方-民间话语体系之间的对抗性和交融性基本特征,使得一部分学生错误的将转型理解为降格,引发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所以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思政教材作为简单话语复制到思政课堂上,同时针对一些时政社会问题,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否则将会对学生话语正确使用造成影响,从而使得学生对各种问题做简单粗暴结论[4]。

(二)大学思政教师对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

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大学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素质和能力对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思政教师在新时期下对思政话语体系建构具有深度影响,在正确表达教材内容同时,自身需要承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得应用技术型大学生具备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5]。当前,一些思政教师仍然一味的采用灌输说教式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平等交流的意愿,将思政课堂变成自己的“独角戏”,其教学自然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甚至引起学生的天然排斥,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同时,一些教师忽视“互联网+”时代全媒体给思政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能满足时代和学生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不能把握思政课在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具体定位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对思政课的具体要求,使得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这就要求思政教师真心指导学生、关心学生、帮扶学生,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实践探索,重点突破,大胆创新,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新发展。

(三)学生对思政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

学生是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接受主体,其自身年龄、基础知识、人生阅历以及成长规律等都会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关键因素,对提升思政课实效性产生影响。当前,00后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力量的主体,这代人是天然的網络一代、手机一代,身不下线,机不离手,可以说是网络与手机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深度融合,他们在接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同时,容易受到网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同时,因自身能力、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就业压力等原因,他们在思想上独立而敏感,在这一群体身上出现了理想缺失、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不良状况,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话语重政治性、轻思想性;重理论至上,忽视情感体验;重灌输说教,轻对话交流,结果在新形势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上出现失语的现实困境。基于此种情况,需要对学生个性、兴趣和需求进行分析,依托互联网,从营造民主、平等的思政教育话语环境入手,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合适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6],从而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应用技术型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基于对影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正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用技术型高校办学定位对思政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和传统思政课理论话语陈旧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思政课程话语体系无法满足需求矛盾,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需要提升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的矛盾

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将广泛分布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第一线,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间力量,这部分群体的政治素养将会对中国未来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没有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在课程上实现完美地融合。如果不改变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将授课内容与社会现象、办学定位、学生生活和所学专业等相结合,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参与热情,也就难以让学生在思政课中体会到责任感、存在感、获得感。

(二)传统思政话语体系无法满足新时代多样化话语表达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受不同价值思潮的强烈冲击,传统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多样化追求,从而使得思政课程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7]。现在高校思政教学理论实践内容不断改进和调整,需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而现在具备的思政话语体系却无法满足新时期应用技术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开展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大学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不够

应用技术型高校,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思政课教的整体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偏低。所以他们往往安于以往的教学理念与手段,重理论传授,轻现实分析,重理论逻辑,轻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课堂教学效果差。比如一些教师提供的内容过于依赖思政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依旧对教材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没有与一些热点的社会问题、学生思想和生活以及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开展教学[8]。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觉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理阐释,正视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授课学生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话语改革,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参与热情,让青年学生在思政课中体会到责任感、存在感、获得感。

四、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方式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在坚守中创新方式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最先做的就是对学科的话语进行创新,学科话语是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的关键,对于完善整个话语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一方面要做好学科坚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根本要求,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自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关键问题,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9]。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加上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思政课教学现状,必然要求思政课在坚守中进行话语创新和学科创新。在教学理念上,要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特点,突出能力导向,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围绕能力进行整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思政课立德铸魂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大思政格局,使思政課教学话语与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在课程上高度融合;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要突出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话语要突出引导学生认识到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是面向社会一线,服务于区域和行业发展,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使思政课变为符合时代的有温度、有情怀、接地气的一门课,从而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在坚守中创新形式

当前,高校思政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跟上时代变化,教学形式过于依赖传统形式,单纯的依靠灌输说教进行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0]。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需要改变和打破以往独白讲授形式,采用更有效的交流对话式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话语表达机会,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根据新时代学生群体特点,要因材施教,在理论授课环节坚持实践性、主体性和思考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背景与专业,组织设计教学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要充分认识到全媒体时代下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嬗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面临新的形势。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话语面临着由单一模式转向开放多元、由绝对权威转向去中心化、由统一范式转向个性差异,这些转化既给思政课带来挑战,也带来发展机遇。一方面,思政课要切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和互联网话语,跟上时代,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使得思政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富有时代感和青春气息的话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书育人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各方面都成为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总之,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一方面要突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坚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使命,在坚守中创新和改进,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党和国家培训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智慧.多重话语空间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影响[J].社会科学,2017(11):15-24.

[2]王宗军.习近平的话语特点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9(23):49-50.

[3]董鹏林,刘睿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1):144-254.

[4]唐春兰.慕课视域下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基础”课为例[J].才智,2017(25):190-191.

[5]杨波,袁俊辉.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的路径选择——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分析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38(04):57-62.

[6]文艺,文彧.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1):15-24.

[7]肖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经济,2017(12):294.

[8]崔现花.专题教学在思政“概论课”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广西教育,2018(43):56-58.

[9]郑楠,曲宏歌.思政课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设计——以《概论》课为例[J].经贸实践,2018,240(22):289-290.

[10]王浩宇,任晓耕,吴义民,等.“课程思政”视野下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空调冷热源技术》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8,95(23):136-138.

[11]李佳佳,李宪伦,毛隆凤.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及学科坚守[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9(11):28.

[1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型话语体系
工业设计专业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面向模具行业需求的模具专业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内涵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新建本科高校Java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应用技术型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