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课例:“椭圆的几何性质”教学设计

2020-04-07陈唐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高中数学

【关键词】研学课例;教学设计;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远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1-0065-02

【作者简介】陈唐明,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江苏如东,226400)教师,高级教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通过前面“直线与圆”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用解析的方法研究曲线问题的基础。基于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掌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标准方程中参数a、b、c的含义;(2)让学生通过椭圆几何性质探究,厘清椭圆有关量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椭圆的几何性质;(3)让学生领悟数学问题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养成严谨缜密的“理性思维”的习惯。

教学重点确定为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其研究方法,教学难点确定为椭圆几何性质的探究过程。

二、流程设计

【问题情境】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的概念与标准方程(请同学们回顾椭圆的概念要点、标准方程并板书)。在建立了椭圆的标准方程之后,我们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工作?

(设计意图:开放式提问,引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进一步的研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研究几何性质。)

问题1:你认为椭圆有哪些几何性质?如何来研究呢?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从数学知识的内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问题2:大家回顾一下,当时在学习“函数”一章时,我们是怎么去研究函数的?在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研究函数的哪些性质?又是如何研究这些函数性质的?你能将函数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椭圆的方程上来吗?

函数是我们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函数与方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函数也可以视为方程,如y=2x+1可以视为关于x的一次函数,也可以视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方程其实是函数的上位概念。我们可以将函数的研究方法迁移到曲线方程上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函数作为方程的下位概念,从形式上看,也可以视为方程,进而得出可以用类比函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椭圆的方程。通过函数解析式研究函数,我们通常关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及由此延伸出对称性、周期性;研究函数图象对应到椭圆上来,我们可以研究椭圆的范围、对称性、顶点等。)

问题3:我们不难看出椭圆上任一点P(x,y)满足-a臆x臆a,-b臆y臆b,能不能从方程(代数)的角度进行论证呢?

学生通过观察椭圆的图象得出椭圆上点的坐标的范围并不难,但如果止于此,将失去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理性认知数学本质问题(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好机会。教师此时应点拨学生去思考:你能不能不借助于椭圆的图象,直接通过椭圆方程得出椭圆上点的坐标的范围?在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顺势给出:我们把经过椭圆顶点的四条直线x=依a和y=依b所围成的矩形叫作椭圆的伴随矩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方程,通过代数论证严格推证出范围,引发学生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缜密的“理性思维”的习惯。给出椭圆的伴随矩形,为后续借助矩形长与宽的变化来直观刻画椭圆的“扁”“圆”程度做铺垫。)

问题4:大家发现椭圆是对称的,那么椭圆具有怎样的对称性?能否从代数的角度进行证明?

图形对称其实质为点的对称,要证明曲线(图形)关于某线(或某点)对称,也就是要曲线(图形)上所有的点关于该线(或该点)对称之后所得的点也在曲线(图形)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形”的角度观察,发现椭圆的对称性,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进行再认识;从本原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给出严格的证明。)

问题5:比照函数性质的研究,研究椭圆图形上关键的点,可以基本确定椭圆的形状与大致位置,你觉得椭圆上哪些点是最关键的?

椭圆顶点概念的生成,可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索;若学生给出的结论不全面,教师予以点拨:请大家回顾一下,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是什么点?(顶点)那么,椭圆有对称轴吗?如果有,有几条?它们和椭圆有没有公共点?若有,有幾个公共点?你认为应该给这些点取个什么名字?由此引出椭圆顶点的概念,并顺势给出椭圆的长轴(长轴长、半长轴长)、短轴(短轴长、半短轴长)等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类比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类比,可以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问题6:在黑板上画若干个椭圆,让学生观察:这些椭圆有什么不同?(大小不同,扁圆程度不同)激发学生思考:椭圆图形的大小依赖于a、b的值。椭圆的“扁”“圆”程度又依赖于什么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经历了这样的研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了积极地深度思考,学生掌握的不仅所学的表层知识(椭圆的几何性质),更是从中学会了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性方法,为后续的同类问题(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学习提供范例、思路、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借鉴椭圆几何性质的研究思路去独立完成双曲线、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学习,这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高中数学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