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
2020-04-07朱文平
朱文平
摘 要:在新时期,我国要重视推进农业转型,农业单位通过贯彻执行农机化工作的政策、法规,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序推进,可以为改善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基本保障。在农业单位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其运营经费由国家财政提供部分支持,为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确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全面推进,农业事业单位应重视加强内部控制,通过内控管理协调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组织、协调、控制、评价农业机械化相关活动,保确保单位的方针政策有效贯彻落实。本文就农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探析,并提出加强内控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探讨
一、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财务内控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点,保障财务活动安全可以为有效开展其他工作奠定基础。事业单位通过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可以发挥制度约束力,规范内部财会工作流程,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单位管理者及时有效掌握财务情况提供数据保证,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二,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基于内控管理,可以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规范单位的业务活动,发挥财政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作用,引导单位预算管理逐渐向合理化、规范化转变,从而提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对于内控制度建设重视度不够,认为制度意义不大,反而掣肘决策,因此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是并未严格执行制度要求,管理工作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对人员的约束力不强,由此导致制度流于形式,内控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缺乏全面性、细化不足,存在权责利分配不清晰,岗位权限混淆或者交叉的现象,由此降低内控制度的约束力。其二,收支管控不到位,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以后,事会计核算实现了双体系,即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这虽然提升了单位收支核算的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部分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权限不明确,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单位的收入本应由财务部门实行集中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但是部分单位存在将财务收入存放在非财务部门,或者即使存放在财务部门但是没有入账的现象,收支管控不合理,降低单位的管理效率。
三、事业单位提升内控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内控组织体系,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效果直接影响运营活动的开展,制约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事业单位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置财务会计机构,并配备专业会计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核算;单位的其他非独立工作部门不能脱离单位的统一监督另设会计、出纳,不能另立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其次,重视实施归口管理,权责细化、责任到人,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单位的会计、出纳岗位应该分设,银行印鉴分管,不能出现一人兼任或者独管的现象。最后,重视单位财务人才的专业性,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或者研讨会,以会代教,对财会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定向培训指导,可以定期组织业务能力考评,以促使财会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财务处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二)发挥预算导向作用,寓预算于内控
农业事业单位活动经费由国家财政提供,为了保证资金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应重视加强预算管理,寓预算于内控。第一,重视预算编制,农业单位预算编制应按照规定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在预算编制中应遵循“两上两下”基本原则,即先有各部门根据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下一年度预算目标拟定预算草案,再报请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本单位年度发展规划,财务状况提出预算控制数,下级各部门根据预算管理委员提出的预算控制数,重新调整预算,使部分预算与单位整体发展战略、整体预算目标相一致;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再次审核各部门上报的预算编制,确认无误以后下发各部门,由各部门编制正式预算,经预算管理委员会签字确认以后,报请单位负责人批复预算资金。单位执行“两上两下”预算编制,可以保证预算的精准性。第二,保证预算执行效果,对于事业单位取得的各项收入应全部纳入收入预算,不能隐瞒或者少列,要如实入账;对于按规定纳入財政专户的资金应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及时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不能滞留或者坐支。
(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分析、评估,及时返现与内控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事业单位重视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可以防范风险损失。首先,事业单位可以建立风险指标预警机制,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财务活动数据分析关键风险点,并设置风险指标,通过信息化系统收集事业单位相关数据信息,对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当预测达到风险指标阈值时,分析系统及时预警提示,以实现风险管控的精准化;其次,构建风险评估体系,事业单位应重视对业务、财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对于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应着重管控,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定期对各环节进行风险评估,落实风险控制责任,识别风险诱因,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以起到事前防范的作用。
(四)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控审计监督是评价内控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自查活动,一方面可以规范财会人员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纠错,保证单位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首先,事业单位应重视以《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依据,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监督体系,要求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负领导责任,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进行财务监督,查错纠弊;其次,成立审计小组,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如检查预算编制及执行是否规范、收支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且符合标准,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做到专款专用,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准确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农业单位而言,重视内部控制是提升事业单位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单位应重视转变管理理念, 提升内控管理意识,将内控制度贯彻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内控管理要发挥有效性,需要调动全员参与,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部门,因此应重视发挥全员性。农业单位重视内控管理,可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三者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能够强化单位的财务管控,保证资金规范流转,防范单位风险,保障单位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凤.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7(19):25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