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4-07胡素珍
胡素珍
【摘要】现代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能满足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教师应明确语文教育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学生的品格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 核心素养 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的提出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切学科基础的母语学科——语文,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其他学科无以伦比的奠基及引领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基于這样的背景,就近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建构、理解及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内容。语言能力的实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实践,具备较好的语感;(2)在语言材料之间能自觉构建相互关联,并将语言材料实现系统整合;(3)掌握汉语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利用语感和言语运用规律去完成实际的社交活动;(4)根据语言情境,熟练运用书面或口头语言和不同的交谈对象沟通交流,将文学作品置于既定的社交场景和历史环境中分析、理解及评价;(5)通过整理、归纳和融合,将言语活动实践转化为有自身个性特点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在语言交流实践中实现自觉运用。语言能力的全方位培养,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更是学生自身素养的基础,影响着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阅读,可以提高鉴赏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满足学生的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
2.提高写作应用能力。写作应用一方面需要依靠阅读积累带动,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具备主动思考习惯和探究思维能力表达交流来输出。写作应用,一方面与教材阅读连接,另一方面与社会现象相连。
3.提高表达应用能力。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国内很多教学课堂侧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应用,忽视表达交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似乎并不存在交流障碍,但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他们却无法自如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如果说表达是人际交流的前提,那么交流则是人际交流的关键。表达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之一。
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教师的善导善问,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反弹琵琶法。一反人们思想中约定俗成的看法,反其道而谈之,充分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之后,可以问学生:“焦仲卿、刘兰芝不选择死,他们会有出路吗?”然后,启发学生联系梁山泊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几个例子,同学们马上悟出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下有情人为封建礼教所不容,要想表达忠贞不渝,只有黄泉下相见”的道理。
2.变通假想法。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诸多角度去发挥创造想象和联想,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但又与之密切相关的若干内容,以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刻画、主题表现或写作手法运用的领悟。这种提问,关键是独创、新奇和合理,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充分实现思维的多向发散。
3.灵活变通法。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当及时根据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调整,或变换角度,或增设“梯子”,不能让学生硬想。比如,在讲《涉江》一课时,如果只是笼统地问学生《涉江》如何表现了屈原的忧愤心情和崇高志向,那么大部分学生的反应就比较冷淡。如果能变换角度再问:(1)屈原涉江远行的原因是什么?(2)屈原涉江流放时的心情怎样?(3)屈原对涉江流放抱有什么态度?经过这一调整,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积极参与讨论,不仅使问题得以解决,还能让学生学到方法。
4.巧妙切入法。教师应选准突破口,巧妙切入。准确的突破口应是教学要求和学生兴趣的交汇点,它要求准、新、奇。比如,在教学《药》过程中,认识华老栓的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可以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在讨论中全面而真切地完成了对华老栓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上的认识。
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主义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在那个“神学”主宰一切的时代,个人思想和精神的自由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新兴资产阶级极度不满教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于是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尊重人权。人文主义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和发展为后来成熟的人文精神。
随着科技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已无孔不入地浸染了社会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也未能幸免。教育的作用被过分地放大及强调实用性和技术性,从而忽略了人的精神层面,弱化了人文教育。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孔颖达疏“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上善若水”,《论语》“仁者爱人”,等等,充分表明古人对自身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缺乏主动领悟人文精神的思维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1.重视思维发展,培养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发展的训练。培育思维发展,提升人文素养,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1)重视思维方式培养。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维度、方法和方式。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是文化心理的集中表现,对文化心理的产生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与语言发展密切相关,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原驱动因素;而语言又反过来促进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既要重点突出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又要强调思维的动态开放性,从而形成个体思维的多元性和创造性。(2)重视思维方法培养。思维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个体思维目的,运用思维方法、手段或工具而产生的思维活动,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求同存异思维训练,并重点强调创造性思维训练。(3)重视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反映了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包括个体智力及思维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思维的质量层次。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思维形成及发展,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2.重视阅读教育,培养人文素养。语文教育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不可仅仅满足于听说读写的训练,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教育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了阅读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人文特点。(1)语文阅读内容的人文特点。汉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凝结着民族的精魂和智慧,传承着民族的思想和情怀,具有极为重要的人文价值。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绝大多数是大家名篇,饱含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追求种族平等、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雄健优美的《孟子》篇章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气势磅礴的《离骚》让我们感悟了屈原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我与地坛》一文让我们顿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鉴赏经典篇章时,重点引导学生去用心感悟作者的精神面貌,试着与作者进行内心对话,从而真切地感知自己的心灵世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神游古今中外历史、宇宙,审视自身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省悟生命意义和个体存在的价值,这些即是阅读教育赋予的人文素养培养。(2)阅读教学过程的人文内涵。教师的引领和自身对教材的领悟,以及深入探究篇章所蕴含的人文情感、文化内涵等,在传达阅读文本的人文内涵方面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以生为本,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精神空间,引导学生解读阅读教材,启迪学生深入思考,鉴赏篇章的优美,彰显个人的思想自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熟练运用语言文字,锻炼听说读写能力,进行人文情感熏陶,形成运用性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良性结合。由此,阅读教学过程的人文内涵并非教师强行附加,而是潤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
参考文献:
[1]陈怡.着眼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浅析高中诗词鉴赏教学[J].现代语文,2017,(11):54.
[2]曹雪.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J].课外语文,2017,(12):36.
[3]吴海林.课外阅读指导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J].小作家选刊,2012,(6):210.
[4]陈怡冰.浅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J].时代教育,2012,(17):63.
基金项目:2017年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如何立足高中文本,稳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编号:FZYW201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