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坐火车回乡过年
2020-04-07张秋生
张秋生
岁月如梭,春节又至。我的老家在晋南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对我而言,每年春节前都要从省城太原坐火车回老家,在村里陪伴父母过年。
不知不觉,我坐火车回故乡过年都30年了。30年来,列车的变化、速度的加快、时间的缩短、服务的升级……使我深刻感受了铁路发展日新月异。
1990年,我上班时坐的是绿皮车,冬天取暖靠锅炉,夏天车厢特别闷热,只能靠车顶的摇头小电扇或打开窗户来纳凉。当时,全国铁路1到100次列车是特快列车、101到200次列车是直快列车、201到300次列车是普快列车,其余车次就是慢车了。
回望岁月,春运让多少游子不堪回首。那时坐火车买票难,一票难求,彻夜排队也常空手而归;上车难,只要能上车,奋不顾身爬窗户,鞋被挤掉无所谓;上厕所难,旅客多,坑位少,急得人团团转,甚至用棚车代替旅客列车。在保量不保质的前提下,“脏、乱、差”成了火车的代名词,旅客多、车速慢、路途远、时间长,回家过年犹如一场马拉松,简直是又累又受罪,痛苦不已。
那时,南同蒲线有一趟西安与北京之间的35/36次特快列车,只在运城、侯马、临汾等大站停车。有次过年后我到临汾出差,幸运地坐了一次36次特快列车回太原,感觉在小站不停车、速度快、挺爽的!
那时,每年春运,学生流、务工流、探亲流高度重叠,太原站总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晚上,售票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每个窗口前排着一条长龙,人挤人,密不透风,谈论声、吆喝声、各种方言混杂在一起,此起彼伏,人声鼎沸,犹如赶庙会。过年回老家时,我要从养马场铁路单身宿舍提前动身,肩扛着提包,走到1公里外的小东门汽车站,坐4路电车到太原站。由于人多、车少,我常坐晚上9点43分太原开往西安的425次慢车。这趟车太原站到闻喜站票价6.5元,21时43分从太原站发车,时速40多公里,沿途经过北营、榆次、修文、介休、圣佛、临汾、侯马、礼元等大小30多個车站,站站都停车。车厢过道里常常站许多人,尤其是两节车的连接处、洗脸池周边围得水泄不通,随处可见站着、蹲着、坐地上着的旅客,若想走过去或上厕所就是件费劲的事情。
开车后,旅客们聊天、看书、打扑克、吃零食、抽烟喝酒……打发途中寂寞的时光。列车售货员推着售货车挨个车厢销售,接二连三吆喝叫卖着:“啤酒饮料方便面、花生瓜子火腿肠,前面的旅客麻烦让一让……”前半夜,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睡不着,我常和周围旅客打扑克,或者天南海北地聊天。后半夜,大部分旅客瞌睡了,有趴在茶几上、有迷糊在座位上、有靠在人身上,睡姿是千姿百态。我常常倚座和衣而睡,伴随着“哐当、哐当”富有节奏的声音,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在漆黑的夜幕里,内燃机车不慌不忙,拉着425次列车慢悠悠地向南走。每到一站,都有上下车的旅客,而我总是条件反射般地睁开眼睛,看看自己的行李和周围的环境。就这样,我似睡非睡地熬一夜,一路颠簸,一夜无眠,早上6点多到闻喜站,全长374公里,耗费9个多小时。
下车后,外边一片漆黑,天寒地冻,街上行人很少。我匆匆赶到候车室,放下行李,双手插在军大衣口袋里,在候车室里来回踱步驱寒,不时看着窗外,盼望着天快点亮,能早点回家。
东方泛起鱼肚白,迎着阵阵的寒风,太阳慢慢升起,伴随着忽高忽低的喇叭声,各村里的私人小巴车、三轮车,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车站前的马路边。我赶紧背着提包找到镇的小巴车,倘若顺利些,等到10时多,人坐满了就能发车。在镇上下车后,我再步行30多分钟回村里,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家就12时多了,身心疲惫,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又累又困又乏。
那时,每周上6天班,星期天休息,过年也仅有5天假。每次,我从老家回太原也费事,常常先到镇上坐上三轮车或者私人小巴车,天黑之前赶到闻喜站,在候车室里耐心等待成都开太原的186次直快列车,那是四川到山西的唯一的一趟列车。由于四川来山西打工的民工太多,列车常年超员,车厢里站满人,行李架上挤满了蛇皮袋、纸箱、五颜六色的提包,座位下也常存放着大件行李。
1994年初,世界上已有25个国家的旅客列车最高时速达到或超过140公里,旅行时速超过100公里。我国列车提速前的1993年,中国列车平均旅行时速仅有48.1公里。
30年来,我最难忘1993年正月初五那次坐火车经历。那天晚上,我在闻喜候车室等车。宽敞的候车室灯光昏暗、人不多、特别冷。我裹紧军大衣、坐在木质长凳上,寂寞、漫长的等待,22点40分,随着内燃机车嘹亮的笛声,在耀眼的车灯照射下,186次列车终于缓缓进站。
岂料,由于严重超员,我背上行李、接连跑了几节车厢,列车门都没打开的。突然,我发现有个打开的窗户,情急之下,我双手用力把提包塞进窗户,紧接着,两手抓住窗沿、纵身一跃、爬进车厢,片刻间,列车就缓缓启动了。站台上许多旅客都没能上车,希望的破灭、愤怒的怨言、悲伤的心情、满眼的失望,无奈地看着渐渐消失在黑暗中的列车。我很庆幸,能够爬上车,赶上正月初六上班;我很无奈,车厢里过道挤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简直寸步难行,我只能站在硬座的茶几前,忍受着拥挤。若想挤过人群、上趟厕所,那更是一段艰难的路程,况且,过道、厕所里也挤满了人。就这样,我原地不动,站了一夜、忍耐了一夜、难受了一夜。凌晨5点多,186次列车抵达太原站,我随着潮水般的人流出了站。
那次过年乘车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每逢过年,我的脑海里不由得想起来,念念不忘,挥之不去。
1997年4月1日,铁路第一次大面积提速,以沈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开行了最高时速达140公里、平均旅行时速90公里的快速列车40对,“夕发朝至”列车78列。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跨越,到2007年4月18日,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和谐号”动车组首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时速160公里及以上提速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4万公里,时速200公里延展里程达到6300万公里。
每次大提速,山西省的列车都增多、增速。成都开太原的186次列车变更为486次列车,后来486次列车又变成1486次列车。绿皮车也更换成红皮空调车,有效改善了旅客坐火车的旅途环境。
2004年春节前,我乘坐太原开往永济的4527次双层空调列车,9时19分从太原站发车,一路向南,风驰电掣。车厢里温暖舒适,比较安静,我欣赏着窗外闪过的树木山川,田野河流,感觉美极了!14时15分,列车到达东镇站,用时近5个小时。那时,我坐火车不到闻喜站,而是改在前一站东镇站下车,因为东镇到我家乡新修了公路,而且每间隔一个小时便有一辆公共汽车,省时、方便、快捷。每次,我从东镇站出来,不慌不忙就能坐上15时的公共汽车,半个多小时就能顺利到家。那时候,我坐上空调列车,夏凉冬暖、速度快、停站少,感觉回家的路似乎也缩短了!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开通运营。2017年12月28日,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太原南站至成都东站、重庆西站间都增开3对动车组列车,三晋大地与巴山蜀水间的陆上旅程进入8小时时代。2018年9月20日鐵路调图后,太原—成都1485/1486次列车完成历史使命,运行区段改为太原—银川。
2009年4月1日,石太客专开通运营,“和谐号”动车组犹如一道白色闪电,奔驰在茫茫原野、崇山峻岭间,划出一道梦幻般的轨迹,驶向北京。山西进入了高铁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2014年7月1日,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段)开通运营,太原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由原先的10小时左右压缩至3小时左右,拉近了晋陕两省之间的时空距离,我的回老家之路更加安全、便利、快捷。太原南站到闻喜西站,全长323公里,票价100元,沿途经过晋中站、太谷西站、祁县东站、平遥古城站、介休东站、灵石东站、霍州东站、洪洞西站、临汾西站、襄汾西站、侯马西站,最快1小时39分就到站了,在闻喜城里转乘公交汽车回村里,省时省力又方便。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连续6年投资8000多亿,铁路发展步入快车道,渤海之滨通达西部戈壁,中部平原牵手西南群山,东北雪原连接江南水乡……到2019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铁3.9万公里,高居世界第一,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形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为人民追梦搭建更加便利舒畅的流动空间。
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和线路的增多,旅客切身感受到“贴地飞行”给旅途带来的便捷高效,百姓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194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有2.18万公里;197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5.17万公里,如今,“四横四纵”已完美收官,“八横八纵”也已完美收官,一条条高铁线路,正如一条条钢铁生命线,将一座座城市串联起来,春运的“难”似乎与人们渐行渐远了,安全、方便、快捷越来越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美好生活的新时空!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高速化、信息化、自动化……中国高铁展开了一幅幅令人遐想的美好画卷!2020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4亿人次,铁路部门安排节前每日开行旅客列车5275对,运输能力达到1010万人次;节后每日开行旅客列车5410对,运输能力达到1043万人次。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这个词总能勾起人们温暖的回忆。回家意味着重逢,意味着与亲人的团聚。而一张小小的车票,在那些远走他乡的人眼中就是“回家”。2019年11月20日起,大西高铁、韩原线21个车站开始试点电子客票业务,车站不再提供纸质车票,旅客通过刷手机二维码、刷身份证即可进出站,旅客购票乘车更加便捷,有效解决丢票、假票等问题。网上购票,不仅让车站的售票厅内看不到了购票排队的长龙,而且也让人们在回家的路上不再为购票发愁。
从20世纪90年代前的纸板票,到第二代软纸票,到2007年的磁质票,再到今天的电子客票,动动手指就能网上购票、电话订票,提升了购票幸福指数。这是我30年前压根想不到的事。截至2019年12月15日,全国铁路已有704个车站相继实行电子客票,累计发售电子客票2.1亿张,旅客持购票证件进出站,通过闸机速度明显提升,平均用时从原来的每人3.8秒缩短至1.3秒。人们坐火车出行手忙脚乱找票的“小烦恼”,变成了无纸化、一身轻的“小确幸”。
春运大变迁,浓缩便民情;春运大数据,缩影国与家。更近的距离、更快的时速、更便捷的购票、更舒适的旅途,今年铁路带给我们更幸福的春运旅途。如今,中国高铁网越织越密,不仅改变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异地置业,同城化,双城生活……到2025年,我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缩短”了在途时间,让远在“天涯”的家,也近在“咫尺”。通过高铁形成的“同城效应”“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发展经济带”……在新时代上演新的速度与激情,极大地带动了沿线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
春运是一场“硬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关系到方方面面。从购票、进站、乘车、旅途、接驳,等等,繁琐得像我们过日子柴米油盐一样。伴随着高铁越开越多,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让百姓的旅途越来越淡定从容,让南来北往的旅客体验越来越美好。
2020年春运,铁路部门扩大既有高铁干线和城际铁路电子客票应用范围,新建高铁线路随开通运营同步实施电子客票;将候补购票服务由部分旅客列车推广至所有旅客列车,为旅客提供更好的购票服务体验。12306首次亮相一些新功能、新服务,比如缩短互联网车票止售时间至25分钟、延长互联网售票系统服务时间至23时30分、开展扫码点餐、丰富信息服务、提升常旅客服务水平等,这些都将不断改善旅客的购票体验。
“春运的脚步”与“发展的车轮”始终协同前进,不管是购票途径,还是乘车体验、旅途时间、路径选择,令人赞叹不已。如今,铁路部门加大站车服务力度,加强运输组织,优化乘降服务,网络购票、移动支付、智能导航、刷脸进站、候补购票、电子客票、高铁订餐、自主选座、刷身份证进站、站车WiFi、智能厕所、智能机器人、打通“最后一公里”、增开旅客列车等便民利民新举措,不仅提高了春运服务效率和质量,而且不断提升旅客出行的幸福指数,使春运出行更安全、便捷、温馨,为流动的客流贡献中国速度、力量和智慧,让曾经你争我抢、费时耗力的春运出行“战争”,变成一次有序温馨的舒适旅行,受到旅客和社会的普遍好评。
年的脚步悄然而来,如今,闻喜西站到太原南站的动车组从大西高铁开通时的8对,增加到17对,让我回老家过年有了更多车次的选择。在动车组列车上,全程对号入座,禁止吸烟,车厢两端上方液晶显示屏滚动播放停靠站、温度、速度等信息,不多时,时速就达到248公里。窗外,绿色的田野、远处的高山、美丽的村庄等美景一闪而过,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给我留下无尽的遐想。
不时,餐吧服务员推着不锈钢小推车,轻声叫着:“平遥牛肉矿泉水、咖啡奶茶冰激凌,有需要的吗?”餐吧随时提供不同价格的快餐,旅客也可网上订餐。保洁员不时巡视,随时保洁车内卫生,行李架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拉杆箱。车厢里很安静,旅客或闭目养神、或用手机上网、或欣赏窗外美景……旅客们悠然自得,享受着安全、快速、温馨的美好体验。
此外,闻喜站到太原站还有3趟普通旅客列车,满足着人们的出行需求。
回眸历史,网上记录春运镜头的照片打开了人们记忆的闸门。那些似曾相识的镜头,让记忆如流席卷而来,从慢悠悠行驶、人满为患的绿皮车,到时速350公里、17辆编组的复兴号;从拥挤嘈杂的车厢,到座椅能调节、舒适安静的高铁车厢;从以往的单纯追求安全“走得了”,到如今的井然有序温馨“走得好”,今昔对比中,让人们感慨着铁路春运的巨变,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民众对生活品质的更高需求。
进入新时代,山西铁路建设有序推进,蓬勃发展,太中银铁路、太兴铁路、大张高铁、太焦高铁……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和生机。
春运,一幅流动着的中国剪影。回望春运,曾经万水千山,为爱归家;如今意气风发,奔跑逐梦。对于数以亿计的春运迁徙人口而言,开往“春天”的火车已经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中的交通工具,而演变成传递温暖与亲情的使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春节近了,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路越来越快,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多,今年我依旧坐高铁动车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