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年农村居民养老观念调查与建议

2020-04-07祝铠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问卷调查

祝铠

摘  要: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40-59岁人群数量比例较大,20年后他们将进入老年人行列,随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观念改变,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养老资源更加紧张,中年农村居民未来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难题。以襄阳市为抽样总体,随机抽取4个乡村,对符合标准的158名中年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中年农村居民对未来养老生活的担忧多集中在经济方面,商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参保率均有待提高。此外,中年农村居民既偏爱家庭养老模式,又担忧子女负担过重的矛盾心理,促使了自我养老新理念的崛起。基于此,政府应着力于推动养老资金的社会化、养老生活的家庭化,以构建一套完整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

关键词: 襄阳市; 农村居民; 养老意愿; 问卷调查; logistic回归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年末乡村常住人口达56,40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0.42%,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首次超过了0-15岁的人口数24,860万[1]。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青少年人口呈不断收缩趋势,人口赡养比持续上升,平均近4个劳动力抚养1位老人,养老问题面临现实压力。现有的对养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保险制度思考、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层面,缺乏基于广泛人群的实地调查分析,且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象多是城镇、社区的中年人、老人,缺少了针对农民群体的养老问题研究。

由于少子化现象严重,经济收入低,子女外出务工现象普遍等诸多因素,使得对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2]。另外,中年农村居民是维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角色,他们不仅是其父母养老的主要责任人,还是未来的主要养老对象,同时也是家庭劳动生产的中坚力量,但中年农村居民也开始面临着年纪增大、劳动能力减弱的困难局面。基于此背景,中年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有利于探索未来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养老意愿指的是对未来养老方式的个性化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老人对不同养老模式的期望和接受度,对于政府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政策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襄阳市中年农村居民养老意愿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探寻农村未来几十年的养老需求,并从政府的供给侧角度提供养老供给服务的优化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以襄阳市下辖的3个区(襄城、樊城、襄州)、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为独立总体,最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4个样本乡(尹集乡、两峪乡、赵湾乡、袁冲乡),以各乡中符合标准的中年人(40岁-59岁)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深层次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纳入对象进行调查。

以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拜访襄阳市内的部分养老服务机构、专家和农村居民,深入了解中年农民养老的现状、问题、需求与预期等,为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夯实基础。调查问卷共分为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养老认知、养老期望三个部分,经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58份,其中有2份因其完整性、逻辑性不合格被剔除,有效率为98.75%。

(三)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经显著性检验,概率P<0.05,呈显著性关系;经拟合优度检验,R2接近1,拟合程度好。通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调查结果与实证分析

(一)被调查者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

在158份有效回收问卷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接近1:1,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40-59岁的男女比例相当[4],基本覆盖了研究对象的所有年龄阶段,这表明,本次抽样具有一定科学性。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中年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大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专科以及本科較少,多是乡村干部。此外,被调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大体不错,但绝大多数都不享有退休金,其自身未来的养老资金缺少来源保障。

在家庭收入情况方面,被调查者家庭与我国城镇家庭的年均收入仍有很大差距,且其收入多来源于打工和务农,以社会救助和政府补贴为收入来源的占比较小,在对个别问卷进行单独分析、连排对比后发现,家庭人口结构和文化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现突出[5]。

(二)被调查者的养老认知情况

部分中年农村居民对未来的养老生活持悲观态度。在中年农村居民对自己未来养老生活的心理恐慌调查中,对老年生活感到担忧的人数稍高于未感到担忧人数,81份“对养老生活最担忧的因素”调查问卷显示,对经济方面的担忧占较大比重,中年农民更为关注的是晚年生活是否有稳定、牢靠的经济保障,相较于其他因素,经济问题是最根源的。此外,也有不少被调查者选择了担忧照料问题,因为其子女多在外打工,生活压力大,担心子女无法承担养老照料责任。

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显示,约1/3的中年农民没有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其余较多人都已参加新农保,但仍有可观一部分的中年农民未加入新农保,这可能与新农保的宣传不到位、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认知不多有关。

家庭养老仍是中年农村居民的主流选择。女性被调查者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相较于男性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模式,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比男性更强烈,并愿意抚育孙辈,而男性群体则更具有独立性。此外,出于对子女自身状况的担忧,有约24%的被调查者选择自我养老,而选择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人数较少且分布均匀,虽然社会养老模式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替代效果依然有限,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6]。

(三)被调查者的养老期望

在养老居住规划调查中,不分居的养老模式更受青睐。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与子女或配偶同居,希望年老后有他人陪伴,不论是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都能够得以寄托。

自我养老的新理念开始崛起。调查还显示,多数中年农村居民有去城镇养老的打算,分为靠自己或者跟随子女两种。在资金支持方面,选择依靠自我储蓄和政府救助的人数超过希望得到子女支持的人数,这表示,自我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精神正在伴随着经济条件转好、空巢现象严重、养老观念转变而迅速崛起[7],部分中年农民不再单纯依赖于子女供给养老,更多地转向自我养老或者依靠政府养老。

中年农村居民对国家未来养老政策保持积极预期。在对政府的期望方面,伴随着自我养老观念的崛起,多数中年农村居民期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实施减免或抵免个人收入所得税、社保缴纳费用等优惠政策,以达到鼓励自我养老的效果。此外,很多农民对于养老期望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自我矛盾性,但数据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还是希望政府能够引导未来养老的模式和方向,以明晰自身对于未来养老模式的选择。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自我养老意识崛起,但子女养老亦不可或缺

随着经济条件转好和养老意识转变,中年农村居民的自我养老生活意识开始提高,不再仅依赖于传统的子女养老。但是多数被调查者也质疑自己年老后,子女是否愿意和自己一起居住,或者质疑子女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照料自己,子女的赡养意愿也决定着其父母养老的居住方式。他们认为,在身体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己劳动、生活,一方面,能够为子女减轻压力和负担;另一方面,自己独居或与配偶同居更加自由,也能减少与子女家庭的矛盾摩擦[8]。

但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在对未来养老规划选择时,仍选择与子女共同居住,这表明,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年农村居民。

2. 经济问题是未来养老生活的主要担忧

多数被调查者对经济问题非常担忧,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养老生活是否有稳定的经济保障。与发达国家情况不同的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伴随着城镇化、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而不断升高,且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相交织,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不少人担忧年老后无法劳动,没有生活费来源,新农保又不足以支撑整个养老的基本生活,还担心自己没有收入,会给子女造成负担。

在走访调查中,也有部分农民提及其子女自身也有较重的生活负担,有自己的家庭需要供养,无法承担起对自己的养老照料责任,期望通过自我储蓄的方式来减轻子女的负担,但又面临着因缺乏劳动技能而不能获取足够养老资金的困境。

3. 选择机构养老是无奈之举

被调查者对机构养老的接受度超过预期,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意识开始发生转变,去机构养老生活也是一种能被接受的方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子女自身的经济和精力压力,又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不得不去机构养老,这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还有部分被调查者持悲观态度,认为待自己年老后,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也无法自理,去哪里养老只能由子女说了算,自己只能被动接受。

被调查者对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充满担忧。走访中发现,“收费太高,负担不起、住宿条件太差,伙食不好、看护人员照顾不周”是中年农村居民对机构养老的主要担忧因素。也有被调查者表示,去机构养老会被亲戚议论,这是由于传统的养老文化根深蒂固,老人选择机构养老会被认为其子女不够孝顺。

4. 期待社会承担更多养老责任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我国面临着人口赡养率失衡、养老金发放困难的双重困境。许多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应该在养老金方面下功夫,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希望政府增大对保障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资金投入,提高社会养老金待遇水平。

除解决社会养老资金外,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该推动营造尊老、敬老的和谐社会氛围,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养老观念。也有人认为,养老机构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与否,国家应该通过健全法律制度以优化市场,严格审查养老机构的资格认定,修缮养老院的设施设备,提高看护人员的服务素质,加强對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管,以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为标准,倒逼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对养老机构给予一定补贴,以降低农民的养老费用。

(二)建议

1. 拓宽农民养老资金的社会化来源

农民养老资金的多渠道来源问题亟待解决,应该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在老年人社会保障方面,新农保的养老金数额明显偏低,难以支撑农村养老向社会化发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是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环节,当前正是推动这项工作的关键时期,要从农民的思想意愿和政府的制度监管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群体真正地从中受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9],最终实现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

提高农民养老资金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工作,要分步骤实施养老金待遇提高,逐步实现养老经济支持的社会化;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机制,引导参保农民增加个人账户缴费积累,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对养老金待遇的贡献;提高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各级财政补贴的分担机制,促进养老金待遇提升。

除提高养老金待遇外,还应推动完善养老金统筹管理制度。由于养老金管理办法不统一、区域间养老金无法调剂使用等原因,导致出现不同统筹区出现了赤字与结余共存的怪象,区域间的公平性难以保证,实行基本养老保险金统筹管理,有利于缓解不同区域养老资金畸轻畸重、保障能力差距较大的问题。

2. 建构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养老既是家事,也是国家大事,需要构建好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大力推动创构以养老、孝老、敬老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家庭、社区、机构、疗养互为补充、紧密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一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多元养老保障体系,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困境[10]。

家庭养老的主要责任人是老年人的家人,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人是政府、社区,能够通过发放补贴、养老金、提供医疗保障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还能弱化对家庭养老功能的预期,对家庭养老能够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11]。

对于失去自我照护能力,又没有子女照护的独身农民,政府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保险制度目前还处于建立初期,试点大多覆盖在城镇老人,应该扩大制度试点,覆盖农村居民,为身体机能出现障碍的农村独身老年人提供保障。此外,政府还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养老市场,解决制度资金来源和可持续问题。

但在目前,社会养老全民化还无法实现,政府组织及社区没有能力覆盖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只有紧密结合多种养老方式,依靠家庭养老的血脉联系,才能搭建起完善的多元化养老保障体系。我国在完善社会养老的同时,应协调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关系。

3. 发挥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作用

在当前,中年农村居民最为理想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养老问题的核心就是两个疑问:谁来出钱?谁来出力?在我国的传统社会,“钱”和“力”是合二为一的,均由子女负担,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年农村居民在主观上认为,配偶和子女亲自照料自己的生活,给予自己精神慰藉,胜过任何其他养老方式。也有实践研究证明,社会化养老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养老,在国际上也有许多国家先后推动养老回归家庭政策出台。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养老生活的道德支撑,是支持中国家庭养老的主要文化价值理念[12]。应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孝亲敬老新的观念和行为标准,加强孝道教育,以规范年轻人敬老养老的行为,提高自觉性,使养老回归家庭。除了通过伦理道德规范促使家庭成员自觉承担赡养老人责任外,还要以政策形式构建家庭养老保障,通过立法厘清家庭在养老中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4. 完善农村基层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完善农村养老体系,要从农村基层角度挖掘组织力量。要加强农村邻里互助和养老服务,把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紧密结合,利用地域联系把农村老年人群体聚集起来,组成老年社团,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使老年人便于参与教育、文娱活动。还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大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参与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大学内涵建设[13]。

除老年教育、文娱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建设高质量的农村医疗队伍,满足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需求,解决农村居民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

五、結语

我国当前养老保障体系的问题十分复杂,面临着脉冲式的老龄人口剧增、人口迁移导致的养老金缴纳与支付错配、社会老龄化与年轻人生育不足的代际冲突等局面,而将这些问题置入农村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亟待解决。

中年农村居民已经进入了养老打算的关键时期,以现在的中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养老意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未来国家养老模式选择,有利于使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能高屋建瓴地审视目前农村养老体系的不足,尽量避免因制度设计而造成养老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人民日报,2019-03-01(010).

[2] 郭志刚. 重新认识中国的人口形势[J]. 国际经济评论,2012(01):96-111.

[3] 柳红娟,徐凌忠,庞建美,等. 山东省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19,36(05):669-673.

[4] 傅崇辉,张玲华,李玉柱.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J]. 统计研究,2013,30(01):68-75.

[5] 杨穗,李实. 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流动性[J]. 中国人口科学,2016(05):78-89.

[6] 张川川,陈斌开. “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 经济研究,2014,49(11):102-115.

[7] 穆光宗,淦宇杰. 给岁月以生命:自我养老之精神和智慧[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4):30-36.

[8] 左玲. 中年农民养老意愿研究[D]. 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9] 马洪典.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路径选择[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0(05):54-58.

[10] 刘一伟. 互补还是替代:“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基于城乡差异的分析视角[J]. 公共管理学报,2016,13(04):77-88.

[11] 徐强,周杨. 脆弱性视角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互动机制:基于全国8个省份1371份调查数据[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5):70-80.

[12] 孟颖. 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孝文化传承和家庭养老的重构[D]. 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

[13] 丁哲学. 老年大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黑龙江省为例[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4):70-74.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问卷调查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