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构建与路径探索
2020-04-07韩红亮杨桦王雪梅田佳
韩红亮 杨桦 王雪梅 田佳
摘 要: “三全育人”背景下,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以水利类大学生“寻美家乡河”活动为例,构建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国情认知+社会适应+文化融合+职业认同”思政内容体系,进一步研究了五条实施路径。经“寻美家乡河”活动验证表明,“课程思政”融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拓展活动维度、宣传国家政策、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社会实践活动; 内容体系; 实施路径; 寻美家乡河
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在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中进行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培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实践平台,不少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提质增效措施进行了研究,如张炜晨[1]、向兵[2]等研究了暑期社会实践对提高水利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和途径,郑华以“爱心医疗服务·守护你我健康”暑期实践活动为例,分析了党建工作融合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然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不多。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能力的重要载体,是生动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重要性认知度不够、思想性不够凸显、平台建设不充分、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3]。“课程思政”指在各类专业性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各类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对改进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积极意义[4]。
(一)融合思政元素,有利于增加活动温度
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把活动重点放在完成活动任务方面,而忽略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使得活动“硬度有余而温度不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国情教育、人格教育主要依赖于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活动本身的教育维度十分单一。如果学校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能够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如,在活动中有机融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历史人物、科技发展等内容,将大大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从而获得参加活动的获得感,最终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二)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产生“同频共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我们探索的是自己的发展模式。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我国独特的国情、独特的发展模式、特有的文化基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力量,思想认识上要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开展社会实践时应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的国情,亲身感受我国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党的正确领导。进而引导大学生的个人意识与国家意识保持一致,主动投入国家建设,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
(三)探索思政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要论断。高等院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思政育人水平,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有利于培养素质高、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体系构建
将课程思政融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应构建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构建了“国情认知+社会适应+文化融合+职业认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政内容体系。
(一)国情认知的思政教育
大学是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对社会的认识大多来自于课堂,对国情、民生的真实体验不足。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对国家发展情况、社会治理情况、群众生活情况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进而进一步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到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正确性,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贫困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脱贫攻坚伟大部署,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主动融入人民、關注人民生活,从人民生活变化过程中去体会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进一步理解我国国情、民情、党情,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升华。
(二)社会适应的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支柱和栋梁,必须先对社会有所适应,才能进一步改造社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5]。大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但社会经验不足,适应社会能力参差不齐。第一,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社会制度教育。引导学生加深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宪法、法律的重要性,引导遵纪守法。第二,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社会文化教育。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主动挖掘我国优良文化传统,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深化,引导大学生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社会行为教育。“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只有从生活一点一滴去提升能力,才能使思政教育的理论成果落到实处,并真正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三)文化融合的思政教育
文化是人成长的环境。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逐步培养自己的文化水平,当然,这里说的文化,不只是知识,而更侧重于素质、涵养、修养等。第一,社会实践活动中应不断培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6]。“诚信”、“敬老”、“礼让”等中國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友好而深入。第二,社会实践活动中应不断培育革命文化。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者在战争中换来的,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社会中不同类型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地,是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重要场所。第三,建设与改革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发展动力是巨大的,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是大学生实践活动中便于发掘的精神食粮。
(四)职业认同的思政教育
一个人对职业的认同,需要对所从事职业的职业需求、行业定位、角色扮演有深刻的理解,对自我成长规划与教师行业特征进行匹配。这种职业认同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对人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7]。第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专业历史的学习。专业的历史往往能激发后人的学习动力,以水利行业为例,我国秦朝时期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灵渠等三大水利工程,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和军事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职业归属感。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专业前沿的学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会与企业或事业单位接触,便于大学生接触专业上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拓展了大学生的专业认识空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第三,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应注重专业作用的学习。每一个专业都有它的存在价值,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大学生亲身感受所学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职业自豪感。第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专业精神的学习。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模范人物或特殊事迹,模范人物为后人从事职业生活提供了道德模板,模范事迹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实施课程思政,重在设计并搭建活动载体,开辟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以全国水利类高校“寻美家乡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在顶层设计、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
该活动的背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精神,提升大学生关爱保护家乡河的意识,持续推进形成全社会参与河流保护的强大合力,2019年5月,中国水利报和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联合组织“寻美家乡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国开设有水利专业的本、专科院校中遴选33支团队对全国33条河流(或二级支流)开展寻美调研。
(一)路径一:做好顶层设计,旗帜鲜明显思政
做好顶层设计,是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步骤[8]。
首先,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设计。应根据活动背景和要求,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接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设计活动路线、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寻美家乡河”活动初期,各院校在活动设计上做了较为合理的顶层设计,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探寻青海北川河之美的调研任务,设定了寻求北川河“生态之美”、“民生之美”、“河长之美”、“文化之美”、“自然之美”等“五美”目标,为活动的开展搭建了较为合理的框架。
其次,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活动的性质和高度,它既是活动内涵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活动的走向。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应在活动主题上巧妙设计,既能反映活动的内涵,又能巧妙地拔高活动高度。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东江调研时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口号,自编了“我们都是水利人”歌曲,全体成员士气高涨,递交了质量较高的调研成果。
最后,要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员设计。人员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质量,甚至决定着活动成败,故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在指导教师配置上,应搭建包含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不同角色老师在内的指导教师队伍,而不能仅限于专业课教师。同时,学校与组织方还应做好与相关企事业的对接工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通畅的平台,如“寻美家乡河”活动初期,根据需求,中国水利报给相关水利厅致函,各水利院校也积极对接水利企业,为活动打通了调研路径。
(二)路径二:挖掘思政资源,润物无声突育人
挖掘思政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特色与目标。
首先,应注重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留自身文明的国家。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应该注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助力人民群众培育文化自信。如,华南理工大学在东江北支流调研团队挖掘了广州天河区猎德涌古迹,弘扬了我国龙舟文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清姜河调研团队深入清姜河畔的炎帝祠,弘扬华夏文化,将水利专业与我国古代文化有机融合。
其次,应注重挖掘党史、新中国史的育人资源。党史、新中国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探索、奋斗与发展,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瑰宝[9]。党的十九大指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挖掘党史、新中国史的资源,引导大学生牢记历史,承担责任。如,“寻美家乡河”活动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赤水河调研团队,挖掘四渡赤水的历史资源,组织水利学子研究河流与革命的关系,在社会中弘扬革命史,将水利专业知识与革命史进行了同步学习。
最后,应注重挖掘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育人资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搞好民族团结,是大学生的应担使命。大学生在做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挖掘民族团结的资源,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北川河调研团队在调研过程中,深度挖掘西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川河沿岸的回族、土族、藏族、汉族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民族文化,将当地的“花儿”总结制作成微信公众号,弘扬“水与团结”的水文化。
(三)路径三:结合学生专业,同向同行培能力
课程思政不是只讲思想,而是要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能力有所提升。
首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相关的国家政策。每个专业都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升方面有独特的价值,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发掘并深刻理解专业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所学专业,产生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以水利类专业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寻美家乡河”过程中,大部分团队坚守了这一理念,在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调研团队自制条幅,有的调研团队自制宣传册,传播爱水、节水、美水的正能量。
其次,应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专业发展前沿。专业学习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尤其是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鼓励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培育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为制造大国重器而努力。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北川河调研团队深入大通县黑泉水库,参观了坝后电站,学习了国内领先的水轮机零件检测技术,又如,该调研团队到桥头水文站,学习了国内先进的河流泥沙自动检测装置。通过专业学习,团队成员了解了实际工作中的先进技术,开拓了专业视野,更加热爱本专业。
最后,应引导学生培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某行业(职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职业信念、职业思维、职业追求和职业风貌[10],培育职业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专业意识,产生专业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寻美家乡河”活动中,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塘河调研团队将“故事之河”作为一个独特的调研内容,挖掘河道周围的历史故事和革命故事;又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东江调研团队结合2018年发生在惠东县的一次洪水及全县水利干部的救灾过程,诠释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
(四)路径四:做好主体翻转,管服结合促提升
在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教师是处于主要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让学生当活动的主体,教师扮演指导、管理和服务的角色。
首先,注重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新时代青年要担当时代重任”。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大学生的担当精神,以期未来担当社会重任。“寻美家乡河”活动中,针对组织方的成果要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北川河调研团队将学生分成调研组、视频制作组、手绘图制作组、日志发布组等组别,明确各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其次,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产业高度发展的背景下,繁杂工作往往需要同事之间协作才能完成,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工作一般比较繁重,几乎无法单靠个人能够完成,是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团结合作的良好契机。如,“寻美家乡河”的各调研团队均提出了不同的成果目标,完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也是各团队成员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共同制作、相互评价的过程。
最后,注重学生办事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工作比较多,如租车、租房、与群众打交道、活动组织等工作,都需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故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将主要的后勤保障性的工作交给学生来做,一方面减轻教师负担,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办事潜力,进而提高学生办事能力。给学生压担子的机会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如学生干部可以让他负责住房管理,认真细心的学生可以承担收集学生资料等工作。
(五)路径五:对接社会媒体,积极自信树品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并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应力求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进而逐渐打造活动品牌。
首先,注重创新实践活动内容。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即为“创新”,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创新活动形式是做好实践活动、树立活动品牌的重要工作。实践活动应紧贴国家导向和社会需求,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给学校师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如,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大汶河调研团队在“寻美家乡河”过程中,将河流调研与水资源保护工作结合起来,与当地水利管理部门签订了水资源保护倡议合作书,充分调动了社会力量,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次,注重选择多种宣传媒介。在融媒体背景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趋于多元化,活动宣传应针对宣传对象习惯而采用不同形式的宣传媒介。“寻美家乡河”活动中,组织方采用了“腾讯微博+微信公众号+单位网站”的形式搭建了宣传平台,要求每个调研小组在各自微博上发表调研日记,开通“寻美家乡河”微信公众号,整理每个团队调研情况,制作高水平报道推送。各调研小组也积极对各自活动进行报道,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制做了“东江之行”的微信公众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北川河调研团队利用“美篇”网页工具从不同角度报道北川河之美,不少院校还在所在省、市、协会网站或报刊上投稿报道。
最后,注重打造实践活动品牌。精心准备每一次实践活动,事前做好设计、事中精心实施、事后及时总结,不断提高活动质量。活动中应对接国家战略,将党的政策通過实践活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打造活动品牌,提升活动的持续性。“寻美家乡河”活动作为水利类大学生的重要活动,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导向,挖掘水利史、弘扬水文化,在社会中倡导了爱水、护水的积极行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水利政策进行了一定的宣传,社会效果良好,提升了水利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能力,得到广大水利院校认可,品牌效应显著。
四、“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活动的效果
(一)国家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
“寻美家乡河”活动中,通过各小组对身边河流美元素的挖掘,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人民波澜壮阔的生态治理历程,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二)活动维度进一步扩大
课程思政的融入,将“寻美家乡河”打造成了一个集专业调研、政策宣传、美育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效果远远超过了传统活动目标单一的维度,使活动办得不但精彩,而且温暖。
(三)思政教育进一步深入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大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课程思政,是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
(四)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要求也就更高,对于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专业认识水平、思政认识水平、文字表达能力、網页制作水平、文献获取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提升,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炜晨,周艺波. 暑期社会实践提高水利专业大学生能力和素养[J]. 科教文汇,2019(6):83-84.
[2] 向兵,倪福全.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12(2):196-199+200.
[3] 徐美华.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育,2019(11):36-38.
[4] 王振雷. 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 学科与课程建设,2019(10):72-75.
[5] 马倩如. 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策略摭探[J]. 成才之路,2019(10):2-3.
[6] 刘志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研究[J]. 昌吉学院学报,2018(5):42-45.
[7] 胡瑾. 知识—理念—行为:教师教育中职业认同的阶段性探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1):40-44.
[8] 唐晓勇. 画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心圆”[N]. 四川日报,2019-09-23(7).
[9] 程中才.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 增强历史担当[EB/OL]. 人民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822/c850
37-31310018.html
[10] 赵静静. 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及培养[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