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设问技巧,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2020-04-07◎
◎
引言:道德与法治知识存在很强的理论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进行知识的灌输,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枯燥,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阻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此,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而合理设问便十分合适,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激起他们的思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提高设问技巧,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设问应该遵循的原则
1.适时性原则 设问的时机十分重要,直接关乎到其应用成效。所以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适时应用。怎样在课堂教学开始就有效抓住学生的眼球,对于整体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1]。所以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便可以提出合适的问题,以便激起学生的思考,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还可以在学生走神的时候提出问题,进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适应性原则 人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也会不一样。具体来说,认知水平具体可以分为已知区域、未知区域以及发展区域。而对于教师的设问提出来说,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区域进行设计。如果在已知区域提出,将很难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而在未知区域提出,则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设问应用的措施
1.生成性提问,锻炼学生思维 生成性提问是设问教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使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所以需要教师对此给予充足的重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2]。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到未成年人受到国家保护的原因,还有就是加深学生对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等方面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部分知识比较多,如果教师直接将问题呈现出来,那学生一时将很难反应,并且不能有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针对此,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教学情景,之后生成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如:“如果你家开了一家饭店,然后人手不够,你爸爸叫你去帮忙,并且不用在上学了,你们应该怎样做呢?”这一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所以可以很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对这一生成性问题的思考,也能有效加深他们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感染性提问,增强学生情感 感染性提问具体就是说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融入一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事物,使得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具体可以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合理选用,这样能够提升设问效果,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走进社会”这一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在提问环节融入一些感人的故事,以便使学生获得启发,实现情感的深化。该部分知识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自身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并且思考社会各个职业是否存在高低之分。为了激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些感人的故事,如:一位离异外卖员带着孩子送外卖;军人们在抗洪救灾中累的在地上直接睡着了;一位清洁工在连续多日劳动后,直接在街边的凳子上睡着了等等。之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分析和讨论,并且进行总结。这样便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效激起他们的情感。
3.启发性提问,结合热点 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喜欢融入一些时事热点新闻,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究欲望。不过部分教师就是简单地将热点当成是例子提出来,没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以需要积极进行转变,如在热点新闻展示之后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应用自身所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还能有效加深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3]。例如在“合理应用网络”这一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网瘾少年沉迷于网吧的热点新闻,然后提出问题:“网络是有害的东西吗? 我们应该远离网络吗?”之后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与分析。通过这种启发性的提问,能够让学生从不足与优势这两方面进行考虑,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好坏取决于用的人,进而在今后能够正确面对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合理设问,能够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思考与分析,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以需要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提出相关问题,以便将设问教学法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教学目标更加高效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