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策略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0-04-07◎
◎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初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如今初中物理课堂已成为学生们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课堂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传统背景教育下的学生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入,甚至出现学生无法进行课程实践等情况,事实上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处于机械模仿、被动无策略性的学习。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给现如今物理教学的课程改革拟定了正确的发展走向,更教会了教师们如何培养学生养成 “策略性学习”,提升学生物理思维水平和创新品质。
所谓 “策略性学习”,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从积累的经验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借助提供的情境、工具等载体,开展综合分析,选择适合个体能力提升的一种新型学习理念。这是由笔者经过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理念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策略性学习能力的几点实践做法:
一、借助项目设计,培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 “策略性学习”反应程序化
首先,所谓“策略性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培养来的个人学习习惯,也是学生们在长期课程当中积累经验、分析信息、处理问题中持续深化、循环发展、自我完善,最后形成的一套“自动化”反应机制。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通过环节设计,能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程序化学习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内容设计,培养学生对经验运用、信息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提炼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面对疑难问题形成选择决策能力。当学生掌握并运用这样的学习程序,学生就能具有自动应变,形成“策略性学习”程序性反应。
案例一:八年级《光的色彩 颜色》 助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在课程之前引导学生们了解光源,从而理解光源分为天然光源以及人造光源的类型;
(2)……
(二)提前自学:
(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
(三)情景研讨:
研讨活动一:光源
活动1:观察课本图3-1 至3-5 及提供器材(蜡烛、手电筒等)的发光,它们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光源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思考:月亮、闪耀的钻石、未点燃的蜡烛是否可以称之为光源?________________
总结:光源的定义
研讨活动二:……
(四)课堂反馈:
(1)太阳光在透过三棱镜之后会被分解,产生七种颜色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__,这说明自然的太阳光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光.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中的小水滴经过________________后形成的彩色光谱。
(2)……
助学案中“学习目标—提前自学——情景研讨—生生互动—教师点拨—课堂反馈”流程设计,有助于学生构建程序化学习方式。
案例二:在“透镜”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策略性学习。我引导学生进行水膜透镜的实践:首先实验第一步,需要准备一根玻璃棒,并将铁丝均匀的缠绕在这个玻璃棒之上,即可制作成一个圆环,圆环直径大概4mm,随后可将该圆环放入清水后取出,这时会发现该圆环的内已布满均匀的水膜;第二步,在保持水膜完好的情况下,用该水膜透镜缓慢的靠近书本上的文字并进行观察;第三步,将圆环分别在胶水与清水溶液中浸一下,这时会发现圆环在不同溶液中浸泡过后水膜不相同,通过对这两种水膜观察文字,学生们不难发现胶水膜所观察到的字体更大一些。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教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将班级分组,四人一组进行小组间讨论,得出小组结论。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深度体验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更能培养学生自我动手能力,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本堂课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们了解光的折射以及透镜成像等知识的真正含义,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理论内容改进实践设计,有助于在初中物理课堂当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自学了解知识内容、研究方法和疑难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层层推进,并内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长久坚持,就能提高学生形成思维应变力。
二、借助过程优化,积累学习方法,促进学生 “策略性学习”研究深度化
其次,所为“策略性学习”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是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运用的的基本学科方法,如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换法、理想模型法等,又如:数据处理中经常用到的归纳、推理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筛选、体验、感悟等方式积累而获得多途径开展“策略性学习”深度化研究。
案例三:在《力臂》这一课程当中,通过大量的学习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力臂支点与作用点的距离概念模糊,其主要原因是该课程概念较于抽象:大多数教师只是给出力臂的相关定义,课程多以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但这种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学生并非课堂主体,对课程内容一知半解,只是进行机械的模仿、理论知识表面化。为了进一步解决此类问题的出现,进行实验设计是极为必要的,本堂课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为“用杆秤称量书包重量” 以及“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平衡”。前者,学生通过该实验方便得出平衡与力的大小(F1、F2)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有关”的结论。后者,在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这一结论后,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平衡”实验,在杠杆的一端悬挂一定的钩码,通过增减砝码最终使之平衡。在该实验开始时,可将弹簧测力计的方向向下,此时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乘积相等”,随后,进行实验下一步,将拉力方向进行扭转,由原本的竖直向下变成倾斜向下,此时学生发现杠杆平衡时“力和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乘积不相等”。通过这两个实验顺利地完成力臂课程学习内容。
三、物理源于生活,促进学生 “策略性学习”运用实践化
再次,“策略性学习”还是一种学习运用,是学生对学习的有效理解和运用,也是学生学习策略和知识的的生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赋予物理知识生活化,物理来源于生活,一方面,教师要从生活入手,以生活例子为导向,使课本上的物理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物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课程,其更具有实践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激发成就感与体验感,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开展“策略性学习”实践性运用。
案例四:在初中物理学习浮力这一课程时,我根据日常生活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其作业为如何在不影响马桶冲水效果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冲水量,课题来源于生活,这个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兴趣,学生开始纷纷探究马桶水箱的工作原理:利用课程中学习的杠杆与浮力理论,认识到想要浮球得到足够的浮力就必须使水箱达到一定的水位高度,从而破坏水箱内杠杆的平衡,从而进行冲水工作,在通过小组讨论以及许多学生们的思考、实践操作后最终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为了以最小冲水量为目的,学生们突发奇想,在箱内放置石块、或者将盛满水的饮料瓶放入实验水箱之中……。在该课后作业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结合了所学到的课程理论,并解决了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体验感悟,体会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学以致用的乐趣。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物理思维与科学探究精神是初中物理课程的核心,通过多途径发展学生“策略性学习”的形成,可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